了解這兩篇後,讀者們對於[保羅新觀]的思路會更為
清楚.
事實上,今日教會的解經都受到這種思維的影響,跟隨
聖經神學強調聖經各書卷的'不同'的進路.結果是把聖
經支解成許多相互對立的段落.(最終就是"撕裂信仰"
!)
而只有少數教會仍然追隨古典的聖經關,用神蹟與啟示
維護聖經的[統一性(UNITY)].
在北美,也開始有學者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寫書強調
聖經的UNITY.
==========================================
§ 5. 新約的創造是否是刻意而為?眾教會如何能夠
完成一本通用的新約?
遊絲丁與Trypho的對話提供了第二世紀60年代最為強
而有力的見證,就是在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新約這個東
西(vide supra, p. 16)。孟他奴運動也做了同樣的
見證(vide supra)。若新約存在,具有那種特徵的運
動就根本不可能興起。在另一方面,愛任紐在見證了
一個關於神聖書卷的新文集,雖然這個文集尚未完成
,也沒有一個如同它在孟他奴爭議之第二時期中所展
現出的那種固定形式。大約在A.D. 200左右,Murato
rian殘篇和特土良都是這個特徵的第一批見證人。兩
部分的文集作為“新約的書信(Books of the New C
ovenant)”開始存在於A.D. 160到180之間,相對確
定的形式約形成在A.D. 180到200之間。
在另一方面,愛任紐與殘卷和特土良在對於這個問題
具有相當不同的態度。嚴格的說,我們可以說愛任紐
在他面前並沒有一本新約;這個名字並沒有出現在他
的作品中,雖然他賦予四卷福音書最高的重要性,除
此以外,他完全不知道有幾卷書,對於他而言,福音
書看起來是獨立存在的。但是,若我們仔細的檢視,
就會發現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愛任紐也有一部具有
固定形式的文集: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使
徒行傳作為銜接福音書和保羅書信的橋樑,成為為後
者的支撐點並決定性的詮釋。此外,書卷的選擇也必
然與三個最早的權威相同。因此,愛任紐已經提出了
使徒—大公教會傳統文集的特徵,與他相對的是Mura
ntorian殘卷和特土良,他們並不能代表一個新的階段
,而是同一個階段中,某種更為廣泛的發展;這個發
展回應了第二世紀後二十年正統教會歷史的發展。
1. 我們在處理一段當聖經仍然在被撰寫的時期。固
定結構的事實(“evangelicæ et apostolicæ lit
teræ”,後者開啟了使徒行傳),從它本身開始往有
意識的創造之方向的發展,其本身就是新約本身的第
一個重要線索。
批評者持續為自己尋找托詞,以避免回答—是否為有
意識創造—的問題。到一個地板,這種抗拒變成理性
並被合理化。事實上,四福音書在小亞細亞被收錄在
一起後,並在它們的四重形式成功的一個一個的侵入
各個教會後,事態的發展就使得我們可以用公開閱讀
並其他的因素來解釋新約的基礎,而不需要訴求有意
識創造的假設。即便把使徒行傳以某種形式附加在福
音書後是一種安排,這種安排很容易在不同的教會中
以獨立並必然的類似方式被產生。然而,這種附加的
方式並不是在使徒行傳絕對主導性的影響性下,在不
同的教會,在同一時間自動發生。我在此指的是已經
在第67頁所寫的情況:將這卷書(使徒行傳)置於擴
增中的正典表明一種反射有意識之目的的線索,有一
只強而有力的權威之手;透過那種有意識的行為,正
典開始形成使徒-大公的(Apostolic-Catholic)形式
。它不可能以別的方式發生;因為結構中所表現出來
的目的不可能是無意識的。我們無法反對使徒行傳唯
能透過佔有一種重要的地位而被加入到正典中,我們
在那方面看見,其作者已經找到了作為傳福音者的地
位了;因為那卷書並沒有被置於路加福音(Lucan Go
spel)旁,其標題也沒有路加的名字。後面的那個事
實是最重要的。編撰者可以毫無困難的使用作者的名
字,對他而言,這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他使用了一個
廣泛的標題,(從略),這看起來似乎在建議我們在此
有了一本使徒本身的真正見證。當注意使徒行傳是新
約中唯一一本不使用作者為名的作品!那本書乃是為
了支持一卷不存在,也不能存在的書卷!這本書的價
值,這個在其上的印記,並不是自有的,而是源自於
一種嚴格的,生機的使徒—大公教會正典的需要。
2. 這種在不同教會中最高度的統一性必然是相隨少數
的基督徒作品並公開閱讀的習俗產生的結果,我們仍
然不能僅僅根據這些原因來解釋使徒行傳和十三封保
羅書信,猶大書,等等,總是以排他的方式與四福音
書肩並肩的出現。為什麼在全世界的教會中都有猶大
書?都有兩卷約翰書信?為什麼都有十三封保羅書信
呢?為什麼“使徒書信(Apostolici)”被接納成為
“使徒的(Apostoli)”,然而又被限制在原來只有
路加和黑馬牧人書之正典的第二部分?猶大書真的廣
傳到一個程度,使得整個教會都被迫將他接受到正典
中,成為獨立的書信嗎?不!除了某些選定的作品仍
然需要提供進一步的保證外,有意識的行為在此成為
最終的控制元素。
3. 那麼,根據我們的追蹤,書卷的標題具有一致性,
最早的教父們異口同聲的見證在此將我們帶回到第三
世紀。這本身就是對於有意識創造的進一步證明。我
們已經處理過(從略)這個標題;然而,其他的標題也
被考慮過,全體一致偏好固定的標題形式的見證是那
麼具有影響力,以至於少數的例外都變得毫無意義。
還有,那些在某些書信開始並結尾的標題有可能被修
改過;若是如此,那些修改被收入到所有手抄本的事
實表明它們必然屬於正典形成的最後時期,這意味著
有一個權威的作者。然而,我不認為要討論這個點,
因為這個題目尚未被徹底並廣泛的研究過。
文獻選集,選集的解構,書卷的標題都使得我們確信
,在新約中,就是在第二世紀末,在我們眼前有一本
編輯好的作品,它自然的成長於第二世紀中教會的歷
史,然而,它唯有透過一種有意識的目的才能夠達到
它最終的形式。為什麼遍佈全世界的一個教會中的某
部分不提及另一個可能的,也是上述所提及的正典(p
p. 8 ff. and Appendix 2)呢?這都證明新正典是一
個有意識的產品。那麼,這個產品出自何處呢?
肯定不是在非洲;我們從特土良得知,因為在那裏的
教會知道,它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羅馬。也不可能
在埃及;因為在第二世紀末,埃及教會與帝國教會的
關係仍然不緊密。故此,我們很難想像埃及教會創造
出來的東西能夠在普世教會中建立聲譽,在另一方面
,因著帝國和埃及間有直接的關係,帝國中的發展很
容易影響埃及。再者,我們可以排除所有省級的教會
,在當時構成了撒布四處的群體(從嚴格的字義上說
,也是diasp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