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劭恺 回應侯軍「”道-成為-人” 基

作者: df31 (DF-31)   2016-03-03 19:12:00
这是曾劭恺在自己博客上反驳候文的帖子。他指出候的问题在于:1)侯文從頭到尾只引
用了六部二次文獻(secondary sources:非原創研究資料),而完全沒有引用任何一次
文獻(primary sources:原創研究資料)。2)侯軍的進路,與哈納克同出一轍,他們都
認為初代教會所制定的教理,受到古希臘形而上學的不良影響。真是一语中的。
有一位在美国读神学的弟兄告诉我,他在亚洲的时候,一堂课一个学期读两本“二次文献
”很多人都读的要死掉了。现在在美国,一堂课一个学期动不动就是5-10本“一次文献”
,并且规定,读不懂就别来上课。所以,华人基督教神学水平的低下不是没有原因的。产
生侯军这类怪胎,也不令人惊讶。
Oldfish
========================
回應侯軍「”道-成為-人” 基督論」
曾劭恺
URL:http://herewestand.org/blog/2013/10/12/rejoinderchristologyhoujun/
最近我在母校維真學院的學刊《基督教思想評論》十七期*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大公
教會正統論基督人性受造」,旨在回應侯軍過去在《基督教思想評論》上發表過的一篇文
章,以及近年來在華人教會當中的相關爭議。侯軍在《基督教思想評論》十七期也發表了
回應文,而在此我想稍作評論。
首先,我想對讀者指出,侯文從頭到尾只引用了六部二次文獻(secondary sources:非
原創研究資料),而完全沒有引用任何一次文獻(primary sources:原創研究資料)。
二次文獻當中,引用的全是中文資料或中文譯本,只有註腳1引用了原文(英文)文獻,
卻是美國道學碩士水平、英國本科水平的基礎課本──Millard Erickson的Christian
Theology。當然,侯軍的專業並非神學,能有如此造詣,已屬難得。以下是我對於侯軍在
《基督教思想評論》十七期的回應文所作出的三點評論。
壹:大公教會信經並未明言基督人性「受造」,因此這並非大公教會正統?
侯文頁72-32:「曾文詳細地闡述了迦克墩正統的神學立場,提出:“《迦克墩信經》雖
未直接指出基督人性受造,但這是尼西亞—迦克墩正統教父一致的立場。” 其實,不僅
《迦克墩信經》沒有直接指出基督人性受造,古代教會其他三大信經之《使徒信經》《尼
西亞信經》以及《亞他那修信經》,在字面上也都沒有講基督人性受造。筆者的理解是,
這些信經在基督論上的重點,是要強調基督既是真神又是真人,而不是要刻意強調基督的
人性是受造而來的。只要承認耶穌的人性不是幻影,而是真實的人性,就不會違背古代信
經的認信宣告。只要承認耶穌基督的二性一位格,就不會出離迦克墩正統信仰的範圍。曾
文的闡述,其實是變相地給迦克墩定義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基督人性受造”…」
回應:
我過去已經指出,迦克敦信經的「四面圍牆」中,明言基督神人二性的聯合乃「不能改變
」(unchangeably)。這是針對當時異端猶提乾派(Eutychianism)底下一個分支所提出
的駁斥,該分支名為 Actistetae,主張基督的人性與神性聯合時,人性就不再是受造者
了。對此,迦克敦會議宣告,基督的人性「不改變地」(unchangeably)是受造者。雖然
信經並未使用「受造」一詞,但大公會議裁定的立場已清楚不過。
貳、「基督人性受造」乃希臘哲學的產物?──哈納克自由派教義史觀
侯文頁68-69:「基督人性受造觀原來始於希腊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的前設。柏拉圖哲
學強調,那不變的、永恆的理念世界、精神世界是真實的,而變動不居的現實世界、物質
世界是虛幻的,仿佛前者的影像。理念、精神也高於現實或物質。永恆不變的事物比能夠
改變的事物更高級,而且前者是後者的基礎。早期教父們的古典上帝論受柏拉圖主義影響
,也強調最高存在者的不變性與不動情性(immutability and impassibility)當特土良
等教父把這樣的觀念用在“道成肉身”上時,就會:第一,認為道是絕對不會有變化的,
於是就把一個靈性的實體(即神聖靈魂)放在拿撒勒人耶穌裡面,以保證耶穌有百分之百
的神性,是百分之百的神;第二,由於道是不會有變化的,只能與一個被造的肉身相結合
,與此同時,這個被造的肉身也必須包括被造的人類靈魂在其中,如此才能保證耶穌有完
全的人性、是真實的人」
回應:
在此侯軍完全是採用十九世紀、廿世紀初德國自由派神學家兼教義史學家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的立論。哈納克認為,初代教父的神學都受了希臘形而上學的影響,導致
許多謬誤。哈納克繼承了康德及新康德主義的時代精神,在本能上對形而上學反感。在黑
格爾主義的影響下,哈納克畢生的志向,就是將基督教神學「除形上學化」,找到基督教
神學在歷史當中的真正價值。
侯軍的進路,與哈納克同出一轍,他們都認為初代教會所制定的教理,受到古希臘形而上
學的不良影響。或許侯軍並不熟悉教父神學,才會作出這種判斷──他在回應文中完全沒
有引用教父學的一手文獻。誠然,有些教父受到柏拉圖的影響,著述中有許多神祕色彩,
迦帕多嘉三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即是一例。但只需稍稍翻閱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亞他拿修(Athanasius)、奧古斯丁(Augustine)等人的著作,就會發
現他們關於上帝的不變性與不受感性(immutability and impassibility)的論述,與希
臘哲學完全不同,而是建立在舊約的一神論基礎上。事實上,教父文獻當中有大量的解經
──聖經才是初代教會正統教理的基礎。
此外,侯軍肯定迦克敦傳統中的反合性(paradox)特質,卻排除「非此即彼」的邏輯,
認為這種邏輯是希臘哲學的產物。然而,迦克敦正統之所以能有如此強烈的反合性特質,
正是因為它肯定了亞里斯多德邏輯「非此即彼」的原則:是神就不是人,是人就不是神,
因此基督的神人二性才會成為反合性的奧祕。以色列人過去相信耶和華是獨一自存之神,
但他們又相信這世上有許多小神明,因此他們跟著外邦人拜偶像,直到被擄歸回,他們才
膽顫心驚地接受了絕對一神論,明白聖經真理:是人的就不是神。然而,就在他們接受絕
對一神論、完全廢掉邱壇、將敬拜集中於耶路撒冷時,拿撒勒人耶穌來了,並宣稱他這個
人就是獨一的上帝,又宣告了三位一體的真理。祈克果說得好:在異教當中,「道成肉身
」完全是理性可以接受的,但基督教所宣告的「道成肉身」,既肯定了「非此即彼」、「
是人即非神、是神即非人」的邏輯,又宣告「耶穌是主」,那基督就是最大的paradox。
換言之,若否定「非此即彼」,那麼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就沒有了;侯軍所強調的paradox
,也就不是paradox了。
祈克果對於希臘形而上學是相當反感的。其實,路德、加爾文對初代教會的柏拉圖色彩、
後期中世紀神學當中亞里斯多德的影子,也有許多批判。但他們很小心地分辨哪些是神學
家用哲學語言來表達聖經的概念、哪些是神學家將哲學的概念套用於聖經語言。路德、加
爾文從未否定亞里斯多德邏輯中的「非此即彼」(Law of Non-Contradiction),也始終
接受上帝的不變性、不受感性。後期改革宗神學也是在後者的基礎上駁斥「基督虛己論」
(Kenotic Christology)的異端。正統改革宗對希臘哲學的批判,與哈納克的出發點完
全不同。哈納克的出發點,完全是康德影子底下的新派神學。
我想,侯軍或許沒有讀過哈納克的著作,但他對教父學的評價──特別是他反對「基督人
性受造」的論點──與哈納克的立論同出一轍。是否接受這種自由派的進路,就由讀者自
己判斷了。
參、聖子成為「位格人」?廿世紀神學的難題
侯文頁74:「曾文對筆者所提出的聖子經過道成肉身成為“位格人”表示質疑。其實,“
位格人”一詞就是強調人都是有位格的(human person),是有位格的活物(personal
human being),秉有神的形像,這是人與其他受造物的區別之所在。聖子成為位格人,
就是指聖子成為真實的人,這恰恰是《聖經》的立場。但是曾文誤解本人是在宣稱耶穌有
受造的人類位格,並把本人的觀點與“嗣子論”聯系到一起。
對“位格人”的關注來自20世紀中後期西方學術界有關人性的討論,基督教人性觀的立
場是,不應單從生物的角度理解人類,因為人不僅僅是活物,更是位格性的存在,應當區
分“人”(human being/homo sapiens)與“位格人”(human person)。曾文似乎對基
督教人性觀在20世紀的發展與深化缺乏了解,因而產生誤會。」
回應:
我的博士論文,就是專攻廿世紀神學。目的之一,就是要洞悉廿世紀神學對教會造成的影
響,不論是正面或負面。
「位格人」的思想,與迦克敦正統難以相容。我將侯軍關於「位格人」的言論與初代教會
「嗣子論」的異端聯想在一起,不是出於誤會,而是建基於我對廿世紀神學的研究。廿世
紀神學家對於「位格人」的論述,一般來說都難逃嗣子論的陰影。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即是一例。為了強調基督完整的位格人性,莫特曼在The Way of Jesus
Christ一書中發展了「彌賽亞聖靈基督論」(Messianic Spirit Christology)。他說,
這理論並非反對尼西亞-迦克敦正統,而是要徹底發揮尼西亞-迦克敦正統的精神,除去
這傳統當中自相矛盾之處。莫特曼認為,這自相矛盾之處在於,尼西亞-迦克敦一方面強
調基督是真人、完全的人,一方面又主張童女生子、基督人性的非位格性(anhypostasia
)等。莫特曼說,如果基督真的是跟我們完全一樣的人,那麼基督就必須擁有完整的位格
人性,因此我們必須拒絕尼西亞-迦克敦傳統中的童女生子、基督人性非位格性、「上帝
之母」(Theotokos)等教義。莫特曼雖未自稱嗣子論者,但他說「嗣子論與聖子先存論
這兩種基督論之間的對立」(antithesis between an adoptionist and a
pre-existence christology)乃是「十九世紀的發明」(nineteenth-century
invention),應該被摒棄(英譯,頁74)。
我在此並非斷言莫特曼是嗣子論者。莫特曼的學生、台灣著名學者林鴻信老師曾提醒我,
在這部著作中,莫特曼對於基督的人性尚無定論,而是在發展、摸索的階段,因此不能單
用這本書來判斷莫特曼是否持嗣子論。我完全接受林老師的提醒。我只是想舉例說明,將
基督描述為「位格人」的廿世紀神學家,通常比較難擺脫嗣子論的陰影。
此外,「位格」一詞乃是初代教會的用語,原文是hypostasis,與廿世紀心理學所說的
personhood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侯軍顯然是借用心理學的概念來發展神學,但這一方面
會造成混淆;另一方面,用世俗心理學來建構基督論,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是必須小心思
考的。就事實而論,用生物學、心理學來詮釋基督論所造成的混淆,已經使主張「位格人
」的廿世紀基督論罩上嗣子論的陰影。
結語
對於神學出發點不同的神學家及學者,我持尊重的態度;我甚至尊敬立場與我相左的神學
家與學者。例如林鴻信老師的立場比我偏左,但我尊敬他。我也尊敬巴特、莫特曼、哈納
克等人的成就。儘管我不一定贊同他們的神學,但我可以從他們學到很多東西。
然而,立場相左是一回事,自相矛盾又是另一回事。若侯軍以自由派自居,那我完全可以
尊重他。但他標榜保守神學,主張回歸聖經,同時卻又採用自由派的出發點,包括哈納克
的教義史觀、廿世紀自由派的「位格人」觀。如此,不論在神學光譜上偏左或偏右的人,
只要稍有正規學術神學訓練的,都無法被他說服。當然,侯軍並非專攻神學,能夠有此造
詣,已屬難得。
最後,侯軍在回應文中澄清自己並非主張「基督人性永恆自存」──他認為這比「基督人
性受造」還要「更加錯誤」(頁76)。關於這點,我予以有條件的肯定。不過,他在個人
網站上表達支持唐崇榮牧師的基督論,而唐牧師正是主張「基督的人性在永恆中就已經存
在」。或許侯軍對於唐牧師的理論並無深入了解。不論如何,若侯軍深入了解唐牧師的教
導,不知他是否會將筆下「更加錯誤」四個字,應用於唐牧師的基督論。
*http://www.regent-college.edu/system/media_items/629/attachments/original/基
督教思想评论.pdf?137755047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