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不討論高捷北捷財務籌措
以逐年人次對照為主,畢竟運量才是每季、每年獲利來源
首先是高雄
https://imgur.com/i05hEu4
再來是台北
https://imgur.com/hpnmnYB
因為北捷逐步通車,有新車站營運標記顏色
皆以通車後11年為限
因北捷是三線,另外抓出內湖通車前木柵線運量最高為2008年9.66萬人次
不過其實看北捷在藍線通車前即有35萬人次 (1999.10)
我想表達的是,捷運要能獲利主要是看使用人次
台北能有此運量得利於有雙北人口及國際人口支撐,以及氣候、盆地地型
僅管運量高,本業還是賠錢,必須靠廣告收入才能賺錢
而且票價是比高捷便宜的情況
相較高捷會持續虧損不難想像,但會讓人質疑由市府吃下攤提費用是因為
高捷非政府100%持股,還有遠東、東南水泥、新光、國泰、統一等民間企業
不應是政府虧錢民間賺錢,當然這是從表面看,畢竟我沒能力看到合約內容
參考
https://www.metro.taipei/cp.aspx?n=FED7CC0F31E0A664 文湖旅運量統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5%8C%97%E6 北捷運量統計
%8D%B7%E9%81%8B%E9%81%8B%E9%87%8F%E5%88%97%E8%A1%A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9B%84%E6 高捷運量統計
%8D%B7%E9%8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