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耳根圓通章舉要

作者: a876352000   2014-09-28 14:35:56
黃念祖居士主講
諸位大居士發起無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場共修懺法,持誦觀世音菩薩大悲真言,功德實是
不可思議。法界眾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隨喜讚歎之外,僅以自己對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的一點體會,向大家彙報,供養觀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觀音道場,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議功德。先師夏老常說:「理明、信深、願切
、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我們若能明白觀音的發心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所得之果是上與十方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眾生同一體,所以感應道交,普門示現,我們
的信就深哪,我們願就切,行就專哪。所以我們對於觀音大士的成就,有所聞,有所信,
有所解,能夠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樣了。一點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劫。你要真
能入了觀音耳根法門,那就是圓修啊。你修一天等於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以日劫相倍,
大家實修是肯定的,但是我們還須讀誦大乘,希望能解第一義諦。要能解悟的話,你就成
為圓人,你圓修一天等於其他的人修一劫。這也就是我願意來作一些供養的基本原因。
觀音耳根圓通章在《首楞嚴經》,這個經的全名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
首楞嚴經》(大家稱《楞嚴》過簡了。應該稱《首楞嚴》。《首楞嚴》是一個名辭,不能
拆開的。)《首楞嚴經》是經中之王,我國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師,他聽到印度有此
經,他就在天臺山國清寺,修建一座拜經台(圓瑛法師說此台仍在),每天向西拜求共十
八年,仍是沒有見到。可見此經多麼難遇。此經題深奧,古德解釋不一。今依明代大德憨
山大師《楞嚴通議》。大師證入首楞嚴三昧,所議均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師自云:
「一夕於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際,恍惚大悟。忽身心世界當下平沈。如空華影落。是夜
秉燭述《楞嚴懸鏡》一卷。」後因弟子請益,直筆成書,名為《通議》。近代三大高僧之
首,諦閑老法師說:當聽到有此書後「銘心五內,從斯歷十餘年莫不念念於是書也。」可
見此書是何等希有的法寶。
《通議》說:「此題雖十九字,而獨重在首楞嚴三字而已。......」首楞嚴『此云一切事
究竟堅固』(在《涅槃經》中,佛自釋如是)大定之總名也。乃一心之異稱。」首楞嚴之
義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乃世尊金口所宣,不容疑惑。大師又曰此即一心之異稱。所以首楞
嚴即一心,一心生萬法,而「一切無如心真實」(布袋和尚禪語),於是一切事即一切法
,即是一心,自然就究竟堅固矣。古德謂為「徹法底源,無動無搖」,也正是此義。
又《通議》解釋其餘十六字曰:「此一心具有體相用三大義故。一者體大,二者相大,三
者用大。」什麼叫做大?「大者,謂此心體,廣博包含,極法界量,大而無外,體絕名言
,強名大也。」就是說心的本體,廣大無邊,包含全法界,除了本身,不更有外部,無法
安名,不能描述,勉強叫做大。「佛頂」,約喻「以明相大也」。佛卅二相之第一相名為
無見頂相。佛初生時,乳母捧佛注視,看不見佛頂。又佛成道後,東方應持菩薩,欲見到
佛頂,他上升了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頂。為什麼看不到?《通議》說得
好:「以此至極無相之頂,以喻廣大無外之心,無相而不可以見見,故為相大也。」佛是
至極之聖,頂是人身最尊無上之部。但此頂相不可見,乃以此最尊最上無相之頂相來比喻
廣大無外的一心。有相則可見,但此心無相,故不可以見來見到。所以是「相大」。
此外從「如來......萬行」都表用大。「一切諸佛乘此一心以躋(達到)極果,究竟無餘
,故云了義。一切菩薩乘此一心到如來地,故云萬行。以此一心具上三義(體大相大用大
)故為大定之總名。」
首楞嚴即一心。以一心為乘,到如來地,圓證極果。「若以此一心而照萬法,則法法全真
。故云一切事究竟堅固。若了一題則全經之旨,思過半矣。」
經中佛告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故於經中,二十五聖各各宣說悟入三摩提之法門。觀音自述耳根圓通法門,居二十五
人之末,但文殊評選則居二十五聖之首。至於「三摩地」我們翻「三昧」、「正定」等等
。但此經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說的正定。一般打坐,修觀,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見
,都可以入正定。也叫三摩地。但是楞嚴的三摩地超出這些。稱為首楞嚴大定。大定就沒
有什麼叫出定,沒有什麼叫入定。大定無出入。這個大定有兩個殊勝之義。一、圓定。不
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動,而是統攝萬法,成一定體。「日月經天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
乃成「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大定。成與壞,生與滅,無不究竟堅固才是圓定。二、妙定。
本性自具,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體如故。故稱妙定。所以於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
定,都不是妙定。如合以上圓妙兩義,就是首楞嚴王三昧,也稱首楞嚴大定。也即是經中
所說的「三摩地」。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
經文中「爾時觀世音菩薩」,就在大勢至菩薩說完之後,「即從座起」,觀世音菩薩就站
起來。「頂禮佛足」,恭敬向佛禮拜,「而白佛言」。首先他說「世尊」(這是佛的十號
之一。也有人解釋為十號的總稱。)「憶念我昔」,「憶」是記憶,「念」是思念,「憶
念我昔」就是憶念過去,過去久遠啦!是「無數恒河沙劫」。恒河有多少沙子數不清。而
這個時間單位是劫,這個時間之長又是說不清的。說不清多麼長的時間,又有無數恒河沙
子那麼多,這個總時間就久遠久遠又久遠了。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出世了。佛是不斷出世的
,所以過去的佛是無量的,現在的佛是無量的,未來的佛也是無量的。在坐諸位都是未來
佛呀。那時候有佛出現於世,佛的名號是觀世音。佛佛相傳,所以古佛是觀世音,他的菩
薩弟子的名號仍是觀世音。這位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如來之前,就「發菩提心」。大士在
佛前發了菩提心這正是關鍵,只有發了心的人,佛才把最殊勝的法來教授於你。實際生活
中也是如此。你要種稻田,必然先有了稻種,因為你真是要種啊,所以才告訴你應該怎麼
種,怎麼培養,一一的告訴你所有的方法。你手裏根本沒有稻種,沒有種子,只是在空談
那就等一等吧。等你有了種子再說吧。觀世音當年在如來前發了菩提心,彼佛就教我了,
就傳授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此即「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底下先解釋「
菩提心」與「聞思修」。
菩提。這是印度話,它的含意就是覺悟。所以發菩提心就是發了徹底覺悟的心,也即是具
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的心。願共一切眾生究竟覺悟的心。這個覺有三個意思:一個
是本覺,一個是始覺,一個是究竟覺。所以三覺一齊圓滿才成佛。本覺就是人人本有的本
體,也就稱為本心,妙明真心。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這個稱為本覺,是人
人所本有的。但你不知,就像自己有顆寶珠藏在衣服裏頭,你不知道。自己以為是個窮漢
,可是無價寶珠在身上,自己不知道。這是本覺。當你發起一念背塵合覺之心,要恢復本
來,以達到究竟覺悟,這就是始覺了。你開始覺悟了。所以我們如果有了這樣的心,精勤
去修哇,始覺開始在放光啊,始覺應合乎本覺,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體,這
就是始覺合本。以後達於究竟圓滿,就是究竟覺。這三個覺都圓滿就稱為佛。所以發菩提
心哪,就是要發這樣一個心。依始覺的智慧,繼續發心,勤求究竟覺,即是發菩提心。可
很多人不明白發心的重要,念佛只想求得世間好處,這是非常可惜呀。大家要知道要往生
極樂世界呀,二乘種性的人是不能生啊!豈但是只求人天福報是不行,若只是想生極樂世
界去享受,怕受生死之苦,要出離娑婆,只是一個小乘的心;你只是了自己呀。如果這個
心你不能擴大的話,你就是二乘的種性。《往生論》中世親菩薩特別講了,二乘的種性是
不能往生的。往生的人都是大乘的種性,都是發了菩提心。所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
每一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心和念佛兩個要素,少一個都不行。所以菩提心是心
中之王。菩薩要修行,要以此心為先。若不發這個心,你一切的萬行都沒有根本,就無從
建立。《華嚴經》有句話很深刻,大家目前很難理解,但應當仰信。慢慢去修持總有一天
會懂得的。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覺悟的心
,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業。可見菩提心的重要。《起信論》很多人讀過,菩提
心就是《起信論》的三心。一個是直心,我們常說直心是道場。大家以為直心只是很直率
,沒有那麼些彎彎曲曲,這個解釋很淺。《起信論》的直心是正念真如法。不落二邊稱為
正念,在正念中以智慧來觀照真如,就是正念真如的直心。如,就是相如。相如,當然要
有彼此兩個才能說如。所以他不是一。既然如了,彼此就是一樣。一樣就不異(異就是兩
樣)。所以「如」是既不一又不異。言語就不能及,思想也不能及。所以不正念真如,這
個直心是不容易生起的。直心是大智慧的心。深心,就是要樂修一切諸善行故。諸善奉行
,就是對於世出世間,自覺覺他一切眾善都愛樂奉行。第三個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要
拔一切眾生的苦,對於一切眾生的苦,我們都不分冤親平等對待給拔除。所以《起信論》
的三心就是菩提心,最為寶貴了。如過去國王太子,他還是一個小娃娃,還在繈褓之中,
還要人抱著,任何大臣,哪怕是白鬍子的開國元勳見到時都要禮拜,是不是?看見太子焉
有不禮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發心的人,你要發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種性和以下的都
應該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華嚴經》一百個比喻說明菩提
心的重要。觀世音菩薩就是發了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也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心。心跟
佛跟眾生這三方面沒有差別。這也是《華嚴》的話。所以後來等觀音成道之後,就跟十方
諸佛同一慈力,和一切眾生同一悲仰。即同於諸佛又同於眾生。就是心、佛跟眾生,他三
個都無差別。發的是這個心,得的果也是這樣的果。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觀音大士在佛前發了菩提心,彼佛(觀世音佛)就教授了從「聞
思修」三慧下手的方法,但此處的三慧不同於通常一般的三慧。一般的聞思修,聞到了經
教的道理,並能理解這就是聞慧。我依著這個道理起了正的思維,這個就是思慧。所聞的
都想通了,接受了,理解了,依教奉行這叫作修慧。這是一般所說的聞思修。但是觀世音
如來教導觀世音菩薩的這個聞思修,大大地深入了一步。這個聞慧是指耳根的聞性,是你
的耳根能聞的本性。人人都有自性,但是為什麼單說聞性,不說別的呢?不說「知」,不
說「是」,而說聞呢?就因為眾生耳根最利。我們從耳根入門,容易明白自己的本心,見
自己的本性。此處的聞慧是指從耳根聞性,生出始覺的智慧,不再去馳求耳外的音聲,而
是返轉回來注聽自耳能聞的自性。「思」也不是一般的思維,而是離開一切想念的,用正
的智慧來觀察能聞的自性,追究一下能聞的是誰呀?有人念佛,問念佛的是誰呀?現在追
究一下能聞的是誰呀?這就是思慧。念念都是返回到自己,即所謂返聞自性。念念返觀,
始覺合本,發明本來心地的原有風光,這才是修慧。所以這個聞思修三慧是比一般的大大
地深入了一步。由此聞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即入首楞嚴大定。但是這個定和慧是不二的。
這個三摩地從修到證,最後寂滅現前,證入圓通,即是「入三摩地」了。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
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以上是觀音依古佛之教,從淺入深的全部修習過程。也即是從三慧入大定的經過。「初於
聞中,入流亡所」,正是從聞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處,「聞中」就是在聞性之中
。「入流」,馳求聲音叫作出流,不聽外聲返聞自耳的能聞之性叫作入流。「亡所」這是
一個極重要的關鍵。眼睛看見紅花綠葉,這些花葉就是所見,耳朵聽到鐘鳴鼓響,這音聲
是所聞,肉味是舌根所嘗,孔子聽了音樂,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聲音無動
於衷,是觀音最初步的忘所。因為耳根能聽就叫能聞,能聞的本性叫作聞性。這是單從耳
根說,實際聞性也就是全體自性的作用。可見一下手用功,就是從本體上,從自性上用功
。這是一個很深入的法門。有的人把它講淺了。佛經涵義,你深入發揮是好的。如果本是
很深的,你講淺了,就不甚如法了。觀音大士在聞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聞性的
流,綿密相續沒有間斷,默照在聞性之中了。入了這個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記
了所聞的聲,就叫做「亡所」。參究自心,在心光內,注在聞性中,入了流,忘記了所聽
到聲音的塵,故稱「入流亡所」了。
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所」字呀,是修行的一個關鍵。在本章之前,佛弟子富樓那問佛
:「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就指出,其關鍵應在於「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
汝妄能」。能所對立,擾亂生塵,引成塵勞煩惱,於是「起為世界,靜成虛空」。可見清
淨本然之中,只因「立」了個「所」,於是出現山河大地,出現種種眾生。問題都由於立
了所。本經又說:「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觀世音菩薩
照見五蘊皆空,但眾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見、所聞、所知,都有對待,一切成二,在這以
後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所以立了這個「所」就是眾生入迷的根本。現在我們要回頭,要
覺悟,就必須從忘掉這個「所」開始。後頭更有許多層次的「所」,一層一層地把這個「
所」忘掉。第一步是什麼呢?先忘掉我們所聞的聲音這個塵,把這個「所」忘了。這話是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聽見音聲,就分別呀,這個音聲是美呀?是醜哇?是噪音哪?是樂
音哪?愛聽不愛聽啊?這是順我的,是稱讚我的。這是批評我的,譭謗我的。於是許多煩
惱都來了。由於所聞的聲音,增加你很多煩惱。這個是什麼呢?這就是背覺合塵哪!你本
來是佛,本來平等,一切事究竟堅固。現在你就完全違背了,你就被這個聲塵所迷惑,而
生出無邊煩惱,生出無量是非分別。這不正是背覺合塵哪!那麼如果你返聞哪,自心不在
這一切音聲上頭,自心所向者,不是向外,你回呀,回轉來,不去聽那個聲音,而是去用
耳根聽我的能聞的本性,這就是返聞了嘛!返回來了。能聞者是誰?這個誰那就是你的聞
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來面目,就是你的本來的覺性,就是你的本來的妙明真心。因此
這就是背塵合覺的開始。這是兩條道路:你到底是背著覺悟向著外塵,還是背開外塵向著
覺悟呢?觀世音菩薩就是從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念念內照,於是入於返聞照性之流。
於是自己自然離開聲塵,也即是忘記了所聞,而「亡所」。這只是初步功夫的相應,因智
光內照,而顯定力,這是功夫。聲塵自亡,這是效驗。永嘉禪師說:「流非亡所而不入,
所非入流而不亡。」也即是,不能亡所就不能入流,不能入流也就不能亡所。可見「入流
亡所」是修證圓通的總訣。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楞嚴說通》解釋為:「前之亡所,且唯亡動。今
之既寂,乃是動結已除,靜結方顯也。既寂之後,加功進力,反聞功夫,展轉深切,以至
寂靜亦亡,則動靜二塵,迥然雙脫矣。」這就是說:亡掉了聲音,這是亡掉聲塵的動相,
動相不能妨礙自己,於是解了聲塵的動結,但動相一除,馬上顯出聲塵的靜相,這是聲塵
的靜結。仍是外塵的結縛,必須繼續入流,返觀聞性,來解除掉。所以我們在修行道路的
任何地方,都不能停步不前。當動相消除不能為礙之後,自然出現靜相,若留戀這個靜相
,還是有所著,所以需要更進一步。不住於靜塵,仍是返究能聞靜塵者是誰(也即知靜的
人是誰)?若心住靜塵,即是聞靜塵,是出流,而不是入流了。若能返聞自己能聞靜塵的
聞性,於是靜塵也不能為礙。聲塵的動靜二結,一齊解除。故云「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憨山大師在《通議》中,有極精妙的解釋。如下:「六根順流(出流)奔境,故隨情造業
。今於耳根思修,則不緣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謂逆彼業流(業流即指順流(出流)
,謂馳向外境聲塵,隨情動念,造種種業,所以叫做業流),返觀聞性,則不由前塵(當
前外境的聲塵)所起知見(不為聲塵起心動念)而聞性現前,塵境遂空,故曰亡所。」這
又說明了非入流不能亡所,非亡所不能入流。
下云:「且未觀聞性之前後,以境(指外境)有動靜,則聽不出聲矣。今觀聞性寂然。則
境(指返觀所緣之內境,即聞性)無動靜之相。故曰『了然不生』。」大師所說的妙諦,
一時不易領悟,所以再引證一段唐代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中禪語,來輔助發明。禪
師開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鵲噪之聲麼?」曰:「聞。」
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麼?」曰:「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
」曰:「奇哉!奇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我更問你,你道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總
不可得。既不可得,當伊麼時(彼時),莫是虛空麼?」曰:「原來不空,明明不昧。」
曰:「作麼生是不空之體?」曰:「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
,更莫疑也。」以上廣引古德的心要,只是希望讀者,對於觀音返聞自性入理之門,有一
個正確理解。
由於目前修行人中多有急於求成的偏見,走上歧路。因此介紹二件實際經驗,請參考。
(一)圓瑛法師,他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第一任會長。他提到:他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從福
建到了蘇州,參一位大德叫作冶開和尚,學禪。他就參「什麼是我本來面目?」他連參三
年,決心要見本來面目,了此生死大事。等到他三年之後,二十四歲的時候,閉關打禪七
,一心參究,到了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的程度。一切時一切處,自己的心光就照著這一句
話頭上。「什麼是我本來面目?」「什麼是我本來面目?」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打了二板
香,止靜之後,參究間得力,心身忽然空了,身也沒有了,心也沒有了。啊,內外都虛融
,環境也沒有了,入了一種定境。這個時候的法樂,非言語所能形容啊。可是一動歡喜之
心,境界就消失了。底下再一枝香,還想達到這個境界,沒有了,一直都沒有了。等到圓
滿之後考工時,報告了這個情況。說了之後,冶公老和尚說:「你以後還想要求得這個定
境嗎?」他說:「是呀。」老和尚就警戒他:「切不可求,若求則魔得其便。」所以這是
很重要的話。吸取前人的經驗,免得走錯路。我們修行人不少哇,所謂修行者如牛毛,得
道者如麟角。這個話我們要注意呀!天下有多少牛?牛有多少毛?修行者像牛毛那麼多,
成功的呢,如麒麟的角。誰見過麒麟?麒麟的角有幾個?極言其少。就是因為修行的道路
很長,又多有歧路(岔路),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與開示。你有求,魔就得
到機會了。圓瑛法師謹遵師教,當二十八歲時,在浙江天童,也是打禪七,在第八天晚上
,這個清靜境界又出現了,比以前更殊勝,其樂也更微妙希有,從此相信宗門真有奇特事
,再讀《楞嚴》,以前所不懂的就都懂了。底下他說,可惜以後我在廟裏擔任職務,重興
道場,辦理慈善事業,主持佛教會,以致誤了禪功。「未明白本分上事」。老法師十分謙
虛,我們讚歎。他越是真實,我們越讚歎。現在有的人自誇三關齊破,我們對於他要先打
一個問號。
(二)以前我在廣化寺講《淨土資糧》之後,有一位年長的女居士,她面目枯槁,形神憔
悴,心神惶恐,精神緊張。她告訴我說:「我一生念觀世音菩薩,我就想能看見觀世音菩
薩。等我真的看見觀世音菩薩,誰知從此不得了了。我現在簡直活不成了。成天眼前都滿
是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著我,圍著我。請來多少人坐在自己屋子裏,還照舊是看見許
多怪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晌兒不能睡覺,我簡直要死了。」後來她說有人勸她念大悲
咒來對治,問我怎麼樣?我說:「你不要念咒來對治,俗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對治的
話,這個結就更緊了。」我就對她說了一則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個清幽之
處,他就造個茅蓬住下來,誰知各地實修的人,聞風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
一個共修的道場,此地本是山精野鬼等居住之地,他們要趕走這些外來戶,所以日現怪異
,大眾十分驚恐,無法靜修,紛紛請求遷居,但古德不動。三年後,一夕晚坐,有一僧說
:『現在很安靜,一點也不鬧了,看來還是老和尚對了。』這時古德笑著說:『野鬼伎倆
千般有盡,老僧不聞不睹無窮。』」於是我對她說:「您就用這個不聞不睹的方法吧。」
她要求我女兒把古德這兩句話寫給她,當這個字條送到她的手中時,馬上所有一切怪相頓
然完全永不再見了。可見對於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所聞「動靜二相」既已「了然不生」,所修之法,加功漸進,定力加深。如《通議》所說
:「『如是漸增』等者。由境寂滅,復增現行,以所聞聲塵既無動靜(皆不可得),則此
聞根亦泯,故曰『聞所聞盡』。」因為聲塵是我們所聽到的,咱們能聽到的是耳根。現在
聲塵的動靜兩結齊消,所剩下的只是能聞的耳根,這根也是結。根與塵相對了然不生,就
沒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內相也隨之而同盡。於是「泯然豁然,無復內外,即根盡之相
」(以上是《說通》句)。於是破了根結,又進一步了。此時先得人空。「盡聞不住」,
所聞能聞俱盡,就是「盡聞」。但決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塵都沒有了,怎麼知
道的?自己有覺嘛,覺到的。由於智慧嘛,所以能覺。覺照,照到這個根塵俱空。所以由
於能覺,才知道根塵都空了。現根塵俱盡唯剩一覺,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
墮無為深坑,所以「不住」。唯當加功再進,透過此關。當能聞與所聞,都消除之後,根
同塵都一齊迥然脫落,當前出現的是清湛純一沒有邊際的境界。這個境界正是自己所覺到
的。既有所覺,必有能覺,能覺即是能觀照這個境界的智慧,有能覺與所覺,這就又是一
層能所。「盡聞」是能聞與所聞的盡除,破了根結。達到根塵齊泯的境界,能照這個境界
的是能覺,屬於般若。若住於這個「盡聞」的境界,還有能覺與所覺,能覺的智與所覺的
境相對,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對,仍是障礙。不能吝惜此智,都應捨棄,來破除法執
。《通議》說:「根塵雙泯,為盡聞處。而亦不住盡聞之覺,更增觀行。根塵既泯,而此
觀智亦亡,故覺所之覺亦空,此空觀智也。」憨山大師說,盡聞則根塵皆盡,不住則繼續
進修,所覺的境是根塵齊銷,了不可得,所以能覺沒有對待隨之也空,所以「覺所覺空」
,於是破了覺結。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空與所空又是一層能所。剛才說「覺所覺空」,其中的空是空
觀智,即是現在「空覺」中的「空」字。「覺」字呢,就是能覺和所覺。這個覺結因空觀
智的空而解除了。因有這個空,空掉能覺與所覺。覺的結是解開了,但留下空結,還須解
除。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一個能,一個所,又是一個對立。還要加功進修入流照性。
達到「極圓」。於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滅了,能空的這個空也滅。這就是「空所空滅」
。打個比方:就像拿木頭鑽木頭來取火,木頭鑽木頭,鑽來鑽去,一下火出來了,鑽的木
和被鑽的木都燒完了。空所空滅就是這樣。能空的和所空的都滅,兩個同時都沒有了,「
空所空滅」。這就解了空結證了法空。「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以上由於「空所空滅」
,破了空結,證了人空與法空,但其中末後的一個「滅」字,仍是一結。動、靜、根、覺
、空、滅是六個結,都是生滅法。解結次第:第一步動結滅了(破了聲塵的動相),靜結
就出生了。再破了靜結,聲塵的動靜二相都消,只顯能聞耳根,於是靜滅根生。耳根之外
沒有了可作對待的聲塵,於是根結也不存在了。根結也破了,此時根塵全脫,唯有照境的
覺智,這是根滅覺生。所覺之境既離根塵,能覺之智仍在,若常對待,仍有能所,此智亦
須放捨。於是能覺與所覺俱空,覺結滅而空結生。「空所空滅」則空結滅而滅結生矣。到
此若常住滅相之中,被滅相所障,是一種頂墮,正在百尺竿頭,更須進步,到此也必須著
力去滅除,但不存執著之心,以俟一剎那頃,滅相迥脫本理現前,六結俱解,頓證一心。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這就跟《涅槃》:「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
滅為樂。」完全是一致的。在寂滅中不是空無所有,而是寂滅為樂。「寂滅」二字,其中
「寂」字,不是與動互相對待的寂,而是從無始來,本自不動的寂。其中「滅」字,不是
與生互相對待的滅,而是從無始來,本自無生的滅。故此「寂滅」,即本覺理體,即是如
來藏,真如實際,一乘寂滅場,大光明藏,實即真心全體,無邊妙用,皆在其中,以上解
除六結,是觀音大士「從聞思修」,「寂滅現前」,「入三摩地」,證入圓通。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
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忽然」指從聞思修,一剎那間,證入圓通,發揮全體大用的時候。《通議》說:「一念
頓證,故曰忽然。」「超越」是解脫無礙之義。《通議》曰:「十界依正,皆寂滅一心所
現影像,故曰超越。」(十界中,六凡是世間,四聖是出世間)如古德所云,十方所有諸
法,無非自性光明,當然就解脫無礙了。自性光明,圓滿十方,洞然無礙,故曰「十方圓
明」。
《心經》大家熟,正好互相印證。經中一切皆無,無智無得,故云「無所得故」,但最後
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嘛!這裏也是如此。生滅滅了之後,是「寂滅現前」。是「
超越世出世間」,得到兩個「殊勝」。一個「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向上說,和諸佛
本來明妙的大覺之心相合,與佛同體。又「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跟佛如來同樣的大慈大
悲的力量。與佛同用,大士所證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理體,故本心上合諸佛下合眾生,
所以我跟六道一切眾生也是同心同體。「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悲者悲哀,仰者仰望,眾
生在苦難之中,哀求佛菩薩求度,菩薩就和同體的一切苦難眾生同樣悲仰。為什麼念觀世
音菩薩名號,因為觀世音菩薩跟我們同體嘛,你悲仰,觀世音菩薩跟你同樣的悲仰,但菩
薩同時具有佛的慈力,所以眾生馬上得到救度。
觀世音菩薩成道的經過,一層一層,消除能所,連斷六結,才證入圓通,所以我們也須直
入寶山,不可在途中貪圖小利,得少為足,甚至墮入魔途。當前往往有人認為自己怎麼樣
怎麼樣,自己悟了證了。其實也並不是想騙人,在眾生分上,很自然。不知不覺就落到自
欺欺人的份上,甚至於破大妄語戒。破大妄語戒是地獄業。這實在可怕,這個事我們要知
道。所以我常打比方,你要去頤和園,有的人一走到動物園,出的是西直門,我這方向對
了,看見個園子了,那個是頤和園?不對!再往前走,到了紫竹院,這個更像了,這個是
頤和園?還不對!再走走到海澱,看見又是山又是水,這是頤和園?還不對!這個譬喻大
家記住。你千萬不要把紫竹院等當成頤和園;你把紫竹院當成頤和園,你自己到不了頤和
園事小,你耽誤別人。你說頤和園就在紫竹院,耽誤別人的慧命。
【世尊!由我供養觀世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
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世尊」是觀音於會稱呼本土導師釋尊。「如幻」是喻,因無修而修,修而無修,所以用
幻事來比方。也正是永明大師「大作夢中佛事」之意。「聞熏」指本覺聞性自內熏起始覺
智。「聞修」指始覺智反聞入流,照性而修。解除六結,澈法源底,究竟堅固,入首楞嚴
大定,證入圓通,名曰「金剛三昧」。得佛之體,同佛之用,故「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
我身成三十二應」。隨機感赴,普門示現,「入諸國土」。
「三十二應」是現十法界(六凡四聖)種種身相,普應群機,廣作救度,一一各隨其類而
現身(從佛身、人身,直到藥叉、阿修羅,人非人等),各應其機以說法,令其成就。以
上三十二亦只是略言而已,實則應化無量。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
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無作妙力」者,不是由於造作,也即不是「有為」之法,叫作「無作」。任運顯現不可
思議微妙之力,叫做妙力。觀音大士以金剛無作妙力,證得同體大悲。大士身心與諸眾生
,並無二相,眾生悲仰即是大士悲仰,大士妙力即是眾生妙力。故可令一切眾生於苦難中
,生悲仰心,即可於觀音身心得十四種無畏功德。眾生遭難,正在怖畏之中,若蒙救得脫
,即不復畏懼矣。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個地方有人誤會為,眾生在受苦受難時,自己觀音聲而得到解脫。《正脈》批評說:眾
生在苦難中,誰還能靜心作觀,這是不可能的。《正脈》與《貫珠》等都主張,在「觀其
音聲」之前,補上「蒙我」兩個字正好跟《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就一致了。十方眾生只要念觀音名號,觀音就可以觀他的音聲,循聲救苦。
眾生就可以立即得到解脫。不是叫苦難的眾生去忘掉所聞的音聲。因為眾生遇見急難恐怖
,手忙腳亂,哪還能同觀音大士一樣,不隨聲塵,返聞自性,不可能啦。又有《通議》解
釋為:「令苦惱眾生,觀自稱菩薩之音聲(即是淨土法門的自念自聽),即脫其苦也。」
足證以上「觀其音聲」的關鍵是念觀音聖號,是完全正確的。至於《通議》是自聞,《法
華》是循聲。正顯觀音三無差別,自他不二。楞嚴力求文字精練,所以就多刪掉了一些字
。這也是《楞嚴》難懂的原因之一。
以上第一無畏力,稱念觀音而得解脫,實為十四無畏的總綱。每一無畏,能令眾生當下得
救,都是由於一心稱念觀音名號,蒙觀音循聲救苦,乃得解脫。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知見旋復」指自己的妄知妄見,復歸自性的真知真見。見覺沒有火,所以外界之火不能
為害。《正脈》云:「證極法界威神無量,故令一心稱名者,即為大悲威光所攝,不墮火
難。」所以眾生入火,火不能燒。同理,入水水不能溺。入鬼國,鬼也不能害。遇見兵戈
殺你,刀就段段壞。夜叉、羅剎、諸鬼都要離開你。一切枷鎖不能著身。經過險路,強盜
也不能劫你。如果你性多淫欲,你多念就會離開貪欲。同樣,多嗔可以離嗔。多癡,可以
離癡。並能令一切眾生求男,得生智慧之男。求女,生端正之女。最後第十四,就是念觀
世音菩薩名號等於持六十二恒河沙法王子(菩薩的別稱)的名號福德無異。六十二個恒河
沙,那麼多菩薩名號功德,加在一塊兒,跟念觀世音菩薩一個名號的功德一樣。
【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六十二恒河沙數法王子,雖各各不同,總之不離法界智慧海。觀音大士既得圓通本根,於
是身心微妙,周遍法界。一身即無量身,不受數量限制。一多互融,所以能令持一名號與
眾多名號,福德相同。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通議》解說:「今觀音圓證一心,故諸佛全體業用自在。隨機適時,不可以類推,心不
可思,言不能議,是謂無作妙德也。」也就是說由於圓滿證入一心,所以自在顯現諸佛全
體大用。隨著機緣時節,自然出現,不可從比類來推求,不可思議,所以叫做「無作妙德
」。這四個不思議的殊勝妙果。
(一)「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或現一個頭,三個頭,五個頭,七個頭,
以至於一百零八個頭,一千個頭,萬個頭,八萬四千個頭(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十一
個頭)。二臂,四臂以至八萬四千臂。兩個眼睛,三個眼睛以至八萬四千個眼睛。其形「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或威猛(六臂的嘛哈嘎拉。觀音菩薩示現,那是大威猛相),或
慈悲(觀世音菩薩一般都是慈悲相)。或者是定,或者顯出智慧,救度眾生得大自在,現
這些形相來救度眾生。
(二)「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大士所現一一的形,一
一的咒,每一個形,每一個咒,都能讓眾生得到無畏,沒有可怕的事。眾生總是有所畏懼
,你如何能達到無畏,那要靠觀世音菩薩嘛,所以十方世界都稱觀音大士是施無畏者。今
天大家念大悲神咒,這個咒就能給大家無畏,消除一切可怕的事情。你都得到加持,得到
保證,自己內心的貪嗔癡都可以消除,外頭的恐怖煩惱也都可以轉化。
(三)「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大士所過之處,能令眾生皈依布
施,甚至捨身。眾生的慳吝心最難破,捨心最難發,今大士所遊的國土中眾生,皈依大士
破慳好施,實是不可思議。
(四)就是上供下施,有求必應。由於我供養如來,傍及六道眾生,所以能令一切眾生「
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因
此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可以得大涅槃嘛!所以我們不是立即就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一
步一步的亡所斷結,再亡所斷結,把筍皮一層層剝掉。我們可以直接享受觀世音菩薩所賜
的果實。他成就了,他有這個大的願力。我們只要是稱其名號,你求大涅槃就得大涅槃。
我常打比方,現在不需要你去開荒、鋤草、種植、除害、施肥,直到收成。這個成熟的果
實大蘋果,擺在你面前了。只需要你吃了。
當觀世音談了古佛授記之後,「爾時世尊,於獅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從他身體放
無量寶光,遠照十方世界如微塵數的如來菩薩,給他們灌頂。本世界的釋迦牟尼佛,給十
方佛菩薩灌頂,十方的佛菩薩也放光從諸方微塵的世界,來給釋迦牟尼佛灌頂,給會中諸
大菩薩諸大阿羅漢灌頂。當時是這樣的境界:「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一切水木跟極樂
世界一樣,都在說法。「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諸佛互灌,光光
相交,國中萬物,光明照耀,妙光交織如同寶網。與會大眾都得「金剛三昧」。天雨寶華
,「青黃赤白」四種「百寶蓮華」遍滿虛空,「成七寶色」。娑婆世界污垢之相就不見了
,所見唯是十方微塵國土所共成的一個世界。天樂盈空,「梵唄詠歌,自然敷奏」。演唱
念佛念法念僧,種種妙法音聲。釋尊圓證以上二十五聖圓通法門而現殊勝瑞象。當時佛就
告訴大智文殊,這二十五位大聖所修法門本來平等,沒有差別,但你看看對於阿難以及將
來此土眾生,以什麼法門最為當機呀?佛就囑咐文殊來做這個評選。文殊承受佛旨,禮佛
說偈。偈文很長,只能揀最重要並最切合初機的介紹。其中讚歎觀音說:「良哉觀世音,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底下就是稱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我現在稟白如來
,就像觀世音所說的,為什麼利用耳根,大家容易入門,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譬
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人在清靜地呆著,十方,不管是東
方、南方、西方、北方,各方同時都打鼓,這一切聲音你都聽見。現在我從在這兒,我只
能看見前頭,我就看不見後頭是什麼。你們也一樣。你們只能看見我,你後排是誰你不知
道嘛。後頭有人說話聽見聽不見?耳根利呀。耳根不但是利,它圓哪!你要是到了過去的
戲園子裏頭,什麼聲音都有哇。唱戲的,說話的,小孩哭,賣東西的,你都聽見,而且都
能分別。這是在唱,那是人在說話,這是賣東西的,那是小孩哭。一一清楚嘛。你這個聞
性非常圓哪,不分方所遍一切處,只有從這兒你容易體會,所以為什麼讚觀音?他有道理
。他這個就是說十處一時聞,這是第一個,是為圓真實。我們的性是真實的圓哪!底下就
是「目非觀障外」。咱們在大殿之中,大殿外頭有什麼,咱們不知道。口鼻也一樣。你吃
東西,東西不到嘴裏怎麼知道是什麼味!鼻子也一樣,包裝裏的香水,鼻子聞不見香味。
身的觸覺,觸身才有觸覺。鐵棍在空中飛舞,不打到自己身上就沒有感覺。風,風吹到我
才有觸覺。這就是「身以合方知」。接觸到了才有感覺嘛。可是隔著牆聽聲音呢?大殿外
頭機器聲,聽見了嗎?隔著牆呢。耳根之利,其他的根不能比呀!是通的,牆壁這些東西
它不能為礙。這就是「通真實」。不但圓真實,通真實,而且是常啊。這個能聞之性,是
不生不滅的。不是因為有聲音他就生出來了,沒有聲音他就滅了。所以拍掌時這個聲音來
了,你聽見拍掌,這是聲音。拍過以後聲音沒有了。可是再拍呢?又聽見了。可見你能聽
的那個性能在兩次拍掌中間沒有滅。要是滅了,我再拍時你得重新生起這個能力,才能再
聽得見。可是不用嘛,你馬上聽見了。這就證明你能聞的這個性能,是不滅的嘛,無生無
滅的。所以這是「常真實」。所以從這耳根,從我們生活中,這是最容易體會到我們自性
圓、通、常。從這個地方信入,所以對於我們是最方便,最重要哇。精妙的內容太多,時
間來不及,只能選擇最緊要的了,最後文殊就告訴大眾還有阿難,你們應該:
【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在會的大眾,阿難當機。阿難是初果的聖人,能記住十二部大經。遇見摩登伽女,到這個
時候,他全不行了。所以對他及大眾說法,「旋汝倒聞機」。我們能聞的聞機,即指聞性
,淺說也即你能聞的機能。但是他顛倒了。你不去聞自己的本性,只去聽外頭聲音。所以
是倒聞了,倒聞的這個機,你把他轉過來,不再去追逐那個聲塵了,旋轉汝這顛倒的聞機
。你返聞,返回來,聞你的自性。關鍵就在這兒。旋汝顛倒的聞機,你返回來。聞,聞什
麼?聞自性。到底我這個能聽的是誰呀?!我這個能覺的是誰呀?!能空的是誰?!能滅
的是誰呀?!把這些個「誰」都打破了他。要徹底呀,聞自性嘛。「性成無上道」。《通
議》解釋「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兩句經文,最為精妙,內云:「謂此耳根圓通,
並無別法,但旋汝等倒妄之聞機,返自己之聞性。若聞性圓明,則頓成無上道矣。」蓋返
聞自己本有的聞性,以此性為自己在因地之心,實為成佛的真因。「性成無上道」的「性
」字,以這個「性」為因。也就是說我們剛才說以發菩提心為因是一樣的。種瓜得瓜,種
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你要成就菩提就得發菩提心哪。菩提心裏頭就是大智慧呀。正念
真如法。你不明自性怎麼能正念真如哇?所以這是一句一樣的話嘛。返聞聞自性,就是以
自性為因,你就畢竟成就無上之道。「圓通實如是」。圓通真實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就是
要顛倒一下。我們在迷,成為眾生,是背覺合塵了,把它顛倒一下,背塵合覺。是個方向
的問題。譬如咱們被地拌了一跤倒下去了,摔在地上。這是因地而倒,你還是要按著地才
起得來。但是方向不一樣。倒下去是往地倒,起來是離開地。可是倒在地上,你不按地起
不來,這就是因地而起。都是地,但方向不一樣了。「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這個
微塵,現在知道了,就是中微子。初步吧,這個比電子小到多少多少萬倍,遍滿虛空的這
東西。這才是真正的微塵。多少萬里厚的金屬板都能穿透。因為它太小。虛空中常常發現
有很多這樣的微塵,微塵多的佛,十方微塵數的佛,是一路涅槃門哪。進入涅槃是一條門
路。都是相同的。「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過去佛這個法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現在諸菩薩也因此法,而各各入於圓明。「未來修學人」,咱們都包括
在內,咱們這些修行人,「當依如是法」,應當依止這樣的法。「我亦從中證」,我文殊
也是這樣證入的。「非唯觀世音」,不僅僅是觀世音大士。這是總贊。
今天這個觀音道場。所以介紹了觀音成就的經過,觀音所得的殊勝的功德。三十二應,十
四個無畏,四個不思議,這都是觀音成就。也是賜給我們的果實。大家如果能夠返聞自性
,成無上道,當然很好。不然就是這個果實,我們好好享受,依止這個法門。觀音大士絕
無妄語。而且文殊菩薩作的證明嘛。這一切都是真實。因此修行的道路是如此,果實的功
效也是如此。
底下稍微再說一點這個法門和念佛的關係。大家一聽觀音法門最殊勝,大勢至菩薩念佛法
門,沒有得到文殊這樣的稱讚,大家可能生出一點分別心來。這個問題我有兩個解釋:一
個是佛問的問題是入三摩地,入的是首楞嚴的三摩地,這個境界就等於即身成佛,這是最
殊勝的成就,究竟的成就。這就是密宗的即身成就,密教的大圓滿,大手印。中國的禪宗
,都與觀音法門完全是一味的。所以文殊大士評為第一。至於淨土法門,並不以這個世界
成佛為主。如果當時佛所提的問題是:讓一切眾生在即生之中就了生死,出輪迴,往生極
樂國土而成佛,那文殊大士必然評定大勢至念佛圓通第一。評比的是什麼,這是關鍵。即
身成佛什麼最為第一?那就是這個返聞自性,成無上道。你要問:甚至於五逆十惡,甚至
於動物都念佛往生,必定成佛,那就是念佛法門。夏老師閉關念佛的時候,他是坐著念一
段,然後經行繞佛念一段。坐下就脫鞋趺坐,起時就穿鞋繞佛。後來他看見一隻老鼠,隨
著自己行動。從下時兩隻鞋當中有點空地,老鼠就坐在兩隻鞋當中。夏老師起來繞佛,老
鼠跟在後頭行走,天天如是。這也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都是真事,學佛人不許妄語。
有一天起來了穿上鞋要走之後,老鼠沒動,夏老師以為老鼠忘記了,輕輕地跺跺腳,驚動
驚動它,它也不動。再一看,老鼠已經坐化了。古今這類事例很多,所以說這個法門連動
物都可以救度。要說如何能夠三根普被,即生不再墮入生死苦海輪迴六道之中,那就以淨
土法門最為殊勝,最為第一了。我們也不要多分別了。總之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二)大家注意,我們念佛,講究自念自聽。自聽很重要。自己念,自己聽,自聽就利用
了耳根了。你自聽什麼?聽你自己所念的,這不是聞自了嗎?返聞聞自,這不就返聞了嗎
?算不算是聞自性呢?我也再下個補充,大家念咒,佛號就是咒。東密教祖興教大師說,
一個阿字具足一切陀羅尼。陀羅尼即是咒。所以咒跟佛號是一樣的。慧明大師說,這個六
字大明咒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本心。觀世音菩薩和我們眾生是一個心哪。我們就在念觀世音
菩薩這個咒,觀世音菩薩的心就和我們眾生的心同體呀。我們正在念觀世音菩薩的心,他
的心和我們的心同體。那麼我們在念咒時,不就是念本心嗎?我們念了我們的本心,並且
在自聽,不就聽了自己的本心嗎?你返聞的呢?不就聞的自己的本心嗎?本心不就是自性
嗎?至於念佛法門呢?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皆真如實相,皆是法身,也即是自性
,這句佛號不就是自性嘛?《淨修捷要》:「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可見所念的佛,即是本覺,即是自性。這樣一來嘛,咱們這
個念佛法門也是「返聞聞自性」。稱讚「返聞聞自性」,也就是稱讚念佛法門。這一點我
們是應當堅定的。不要一聽稱讚這部經,那個法,就動搖不定。我們必須一門深入。
本文初稿,乃北京善信,根據餘數年前在北京廣濟寺,觀音道場講話錄音帶整理而成。茲
收入本錄,乃重新校訂修改。(一)補足經文,所引儘量皆是原句。(二)採擷憨山大師
《楞嚴通議》文句與精義,增入文中。(三)全篇修校一過。現雖較原稿有所提高,但蛇
足之誚仍所難免,勉強付梓,或可稍作欲習本章者,入門之助。
九○年十二月黃念祖志於北京蓮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