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醫服X達仁 十年回顧專題(5)

作者: darkelf (darkelf)   2012-06-20 16:38:03
「十年達仁」系列專題之五
展望將來:裂解的社會,還是共同生活的社群?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原鄉
最近兩年深入踏查達仁、訪談地方上各單位行動者,並且參與部落活動下
來,醫服團漸漸能突破過去的盲點與不足,更密切地與社區產生連結。就像
本系列專題再三強調的一樣,部落才是主角、居民才是真正的行動主體,然
而,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原鄉部落,又要如何取得共識,攜手走向未來呢?
透過76次訪談,我們發現,達仁鄉的東部排灣與南部排灣社群,也面臨了和
當前多數原住民部落一樣的問題:「部落」並不全然是一個因血緣與地緣關
係而自始存在的社群網絡,有共享的價值、信仰,彼此互助合作,形成一個
共同體。在台灣,這種人類學者想像中、初民社會似的部落,已經不存在
了。那麼,當前的原鄉又是什麼面貌?有三個角度可以觀察:家族主義、宗
教信仰、階級與國家權力。從這三個面向出發,我們會看見部落難以取得共
識、「裂解」的困境。
第一,家族主義。以台坂村為例,現今的台坂村其實是由四個部落組成:
1920年代,日本殖民政府設立大坂鹿蕃童教育所後,便將大竹高溪流域四個
排灣族部落遷移至教育所周遭,施以水田定耕指導。這四個部落分別是大板
鹿社(Palucunu頭目家,今天的Tjuavanaq嘉發那部落)、トアカウ社(又
稱大狗社,Maljaljaves頭目家,今天的Tjuau佳阿烏部落)、ラリパ社
(Pavavalong頭目家,今天的Rarepaq拉里巴部落),以及另外Duljalan頭
目家所屬的Tjamangs部落(今天的加滿阿恩部落)。國民政府來台後,進一
步將大板鹿社以外的三個部落全部遷至大板鹿社所在的教育所(今台坂國
小)旁,合併為台坂村。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在歷來集團移住政策下,統
治者對部落的迫遷,造成同一村落中包含數個部落,而各部落間傳統領域混
淆──這對重視頭目權威、社會階序與部落領域劃分的排灣族社會來說,便
難免帶來了衝突。各頭目家彼此互不隸屬,各有家族傳統,要如何才能化解
歷史恩怨(例如日治時對特定頭目的扶植或打壓、現代地方派系因選舉而生
的齟齬),同心維持全村團結呢?
第二,宗教信仰上的歧異。基督教與天主教大約在1950年代後期傳入達仁地
區,在強大現代資源優勢下,半個世紀以來除少數頭目家族外,達仁居民已
多改信基督宗教信仰,其中大約四分之三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屬基督長老教
派、真耶穌會或其他教派,四分之一則信奉天主教。以台坂村為例,村中便
有長老教會教堂、蒙恩宣教中心教堂各一,天主堂則位於鄰近的大溪。部落
居民本屬熟絡、同質的社群,彼此有共享的文化傳統,在宗教生活上卻一分
為三、甚至一分為四(包括游離於教會外者)。教會固然有其正面功能與重
大影響力,然而,也需要思考:不同教派,照顧的是否是同一群子民呢?教
會組織與傳統文化間的衝突又要如何化解?在台灣中北部某些部落,會看到
教會承接家婦中心、老人日託關懷站業務,卻跨不出教會網絡,無法服務到
真正需要援助、但屬於不同教派的居民;或者,特定教會反對恢復傳統祭
儀、不鼓勵教友參與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回到達仁,這會不會也是個與地方
團結有關的重要議題?
第三,階級、資本力量,以及國家權力。日治時期對山地原住民採取隔離統
治的措施,到了國民政府時代,則推行一系列同化與現代化政策,使得原鄉
部落在1950、1960年代逐漸納入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部落不再能自給自
足,開始要回應外面世界的景氣循環。在這樣的背景下,城鄉遷移於焉出
現,特定居民則可以藉由經濟上的積累、或是教育與國家考試而取得成功,
打破傳統的社會階序,成了部落新興的原住民中產階級。扣除移居都市者,
在部落裡,這些中產階級包括:教師、警察、職業軍人、公務員、少數小商
人與農場主。他們具備較高的社會資本(有力的人際網絡),在無需過度煩
惱生計的情況下,能夠連結外部資源以成立社區組織、申請補助資源、推動
部落產業或文化復振,甚而投入公職選舉(成功掌握地方行政體系的話,則
又擁有更多資源)。比起過去,部落內部的貧富、知識差距是不是越來越大
了呢?新興中產階級,和離鄉勞工、在鄉農民、失意而醉臥沙發陽台的青壯
年…「懷著同樣的文化復興鄉愁或自治願景嗎?」
部落被家族主義、宗教教派、階級分化與現代國家權力所切割,使排灣族傳
統裡以頭目家族為中心的社會階序受到破壞,人際關係產生質變,而有著成
為「裂解的社會」的可能性。在當代社會此類時空背景下,「部落」安在?
族人之間能否跨越藩籬,形成(或維繫)相互關懷、患難與共的社群基礎?
對家扶中心、世界展望會、一粒麥子基金會、乃至於醫服團等外來團體來
說,將補助資源引入部落時,會不會因為上述鴻溝,於是只幫助到特定居
民,而排除了另一些居民?
在系列專題的最後,我們拋出觀察所見的問題與困惑,也嘗試對在地行動
者、外來團體、醫服團(未來的學弟妹)等三者提出可能的行動方案建議:
行動方案:在地組織與行動者篇
上述幾道存在於當代原鄉部落中的鴻溝,首先還是得靠在地組織與行動者自
己來努力化解。參考台灣各原住民族不同部落推動部落營造、產業發展與文
化復振的經驗,我們可以看見:有些部落能夠重新發展出共識,讓族人們齊
心向前邁進,例如恢復傳統規範(Gaga)的新竹尖石泰雅族司馬庫斯部落、
努力推動青年會(Cakar)組織的台東排灣族拉勞蘭部落等等。達仁鄉土坂
村的三家頭目一齊舉辦五年祭、小米收穫祭,共同傳承部落文化,也算是成
功的例子。相較之下,有些部落卻仍陷於地方政治或經濟上的嚴重分裂之
中,連帶影響了部落發展、社會福利措施的推行,乃至於災後重建順暢與
否。
部落中眾多立場不同的團體或個別行動者,首先可以從努力溝通、在對話中
尋找共識(而不是王不見王!)開始做起,例如召開議程透明、不排斥任何
人士參加的部落會議,並且事前做好通知工作,就是一種可能的方式。要留
意的是,尋求共識並不等於強制大家的意見都得一樣、或是用多數力量壓迫
少數意見;願意放下成見耐心傾聽,互相尊重,同時也關照彼此的差異,才
是跨出部落團結的第一步。
達仁鄉內有為數不少的地方團體,各個團體之間如何交流資訊、互通有無,
彼此分工與協力,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也就是,鄉內的資源可以有更進
一步的整合,使資源不會重複投注在一個地方,而能夠得到更有效率的運
用。例如,要做小朋友的課輔,不是募集到書本、文具後一窩蜂搶進,彼此
競爭學生;可以試著你帶高年級、我帶低年級、他負責國中生以上的青少年
等等。大家攜手合作,將會讓部落事務更順利推展。以上這些,是醫服團近
年拜訪不同地方人士後的小小心得,我們無意自以為是地要求在地組織與行
動者接受這些意見,但仍然期盼拋磚引玉,帶動更多思考,從而促進對地方
事務的新想像。
行動方案:外來團體篇
醫服團在過去幾年以來,除了暑期醫療服務工作外,也逐漸嘗試引入外界資
源予台坂,例如,引介扶輪社購買白米、麥片等具營養性食品搭配團體衛教
活動發放;或是引介各區扶輪社、台北市五金同業公會等團體贊助台坂國小
體操隊硬體設備經費或營養金;以及前面提過,八八風災時募集醫藥耗材給
達仁鄉衛生所等等。除了上述綿薄貢獻,我們也看見有諸多外來團體,十分
關心達仁地區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的需求,像是牙醫師公會幾乎
每年夏天都會採購新書,請出版社直接一箱一箱寄到大武國中,充實在地圖
書資源,去年甚至捐贈國中圖書室全新的桌椅。類似資源,其實並不算少。
不過,系列專題一路討論下來,我們也都明白:空有硬體資源並不足以改變
原鄉。
除了留意引入資源時,應力求避免差別待遇外,關鍵仍是在「人」。人從哪
裡來呢?怎麼把人留住、又怎麼為這些部落中的行動者培力?關於這點,外
來團體能做的事情是,改變既往只提供硬體經費或耗材的補助方式,將資源
用來培育地方上的行動者,像是:(1)贊助社區組織營運方面的預算,如
人事費或業務費等等;(2)協助提供資訊,包括培訓課程或補助申請的訊
息;(3)傳承組織工作、社區工作等各類實務經驗,使地方行動者具備撐
起部落組織的專業能力;(4)協助促進地方上不同團體間的互動、交流。
例如,土坂方舟教室由於欠缺師資,沒有辦法提供孩子們課業輔導。博幼基
金會協助方舟教室的方式,並不是直接贊助教材、以及指派志工投入課輔工
作,而是派員每隔一段時間固定來到土坂,訓練在地青年教學技能,使部落
裡可以有自己的課輔老師。這麼做,才能為社區組織創造人才、留住人才,
進而有能力推動更多社區公共事務、爭取更多來自政府或民間部門的經費,
使部落重新出現活力。
行動方案:醫服團篇
對於醫服團團員,我們所需要留意的則仍舊是前面〈帶著龍蝦上山去?「大
學生服務隊」的反思〉一文當中的種種提醒與反省:醫服團有哪些限制、我
們又要如何力求突破這些限制?
現在,我們都已經明白,對於外來大學生常見的批評是:騷擾部落、滿足虛
榮、以錯誤的方式造成服務傷害。我們最大的問題,有可能正是「抱著問題
進部落」,預設了自己是要去幫助別人,預設了部落是貧窮、小朋友是需要
協助的(更糟的是最後還養成族人伸手接受援助的習慣)。結果,不斷複製
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也毫無可能從中謙虛學習。
進入部落、開始醫療服務或課輔的過程,其實是反映了我們和原住民之間的
社會關係(再一次想想看,為什麼只有部落服務、農漁村服務、泰緬越南服
務,而沒有都市服務、白人服務、美國服務)。也就是,漢人大學生和部落
小朋友間的關係,就像整個社會中漢人與原住民間不對等的關係一樣:社會
賦予我們什麼身分、地位,我們就以此形象出現在部落,以此為基點開展各
種關係。要如何從「無思」到「反思」,看見權力關係,並且謹慎小心以
對?這始終是最大也最根本的課題。不去思考這個,免談什麼是「服務」。
結語,也是個新的開始:「我們」的下一個十年
在可見的將來,醫服團仍然會願意繼續來到達仁(如果沒有被嫌棄、被討厭
的話)。所以,這系列的回顧,並不是個結束;回頭看看過往的軌跡,接著
便要一起攜手繼續向前走去,走向大家一起想像出的未來。未來會是什麼模
樣?或者稍較具體地說,達仁的下一個十年會走向何方?除了以部落為主體
是不變的前提外,此時此刻,我們尚不知道明確的答案,答案需要你我共同
來尋找。
「門開了。但原來我是從裏面敲的門。」
(系列專題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