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0年代中期棒球團的老闆共謀對抗自由球員制度"這篇文章是在"史上25個最大的
運動共謀犯行理論"的書中,先前翻譯過排名第12的文章,這篇則是排名第3。這本書由知
名的運動記者Elliott Kalb和Cris Collingsworth所撰寫,這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一些
內容可以在google book中預覽。將分(上)(下)兩次翻完
(本文僅貼在MLB版,禁止轉載和抄襲)
第三名:1980年代中期球團的老闆共謀對抗自由球員制度 (上)
出處:史上25個最大的運動共謀犯行理論
作者: Elliott Kalb; Cris Collingsworth
大聯盟球團的老闆長期以來習慣利用一些方法來維持自身的利益。縱觀棒球發展的歷
史,老闆與球員的對抗也都是老闆占到上風。在有自由球員制度之前,老闆利用片面續約
條款(reserve clause)將球員全部的棒球生涯綁在原始的球隊。球員若想在大聯盟打球,
只能遵循這個條款,沒有半點其他的選擇。他們終身需為將他選進球隊或將交易他過來的
球隊打球,否則只能選擇退休,或是轉行放棄打球。
片面續約條款的誕生,其實是1920年代美國最高法院允許大聯盟不受反托拉斯法規範
之下的產物。但到了1970 年代,球員工會聰明的領導人Marvin Miller及聖路易紅雀隊勇
敢的外野手Curt Flood兩人,為了棒球選手贏得了跳脫條款的權利,球員可以與任何他嚮
往的球隊簽約。例如:出生在辛辛那提的球員,便可以與家鄉球隊協議,選擇到紅人隊打
球。而球員原本防守的位置如果被明星球員占住,得不到先發的機會,便可以選擇到願意
給他更多打數的球隊打球。Miller依據逐漸成長的供應與需求,將自由球員逐步地釋放到
市場上。若原本對球隊苦無對策的老闆,可以用購買聖誕禮物的心情選購,在最後一分鐘
簽下了自由球員。老闆們也買下他們鎖定每一位的球員,以罕見創記錄的十年合約簽下了
先發投手。
球員眼見在引入自由球員制度後,他們的平均薪資馬上翻了四倍,在1980年代中期之
前,大聯盟球員的平均薪資是473,496元。是否有成長呢?有的,1969年Curt Flood 的薪
資是九萬美元,是全聯盟最高薪的球員之一。那時只有少數的超級巨星的薪水可以達到六
位數。球團老闆都希望其他球團的薪資可以控制在財務上合理的數字。因此,大夥之間都
有默契會相互“監督”彼此球團的花費。在1985年時,開放的市場上共有35位自由球員,
但只有四位球員轉隊,其中一位是底特律老虎隊正值生涯巔峰期的 Kirk Gibson。很明顯
可以看得出來,就算不是球團老闆集體放棄簽下自由球員,也是進行刻意的打壓。連相當
有名花錢沒有節制的洋基隊老闆 George Steinbrenner,也放手不簽捕手Carlton Fisk,
據報導就在和白襪隊的老闆 Jerry Reinsdorf聊過天後,他便撤銷了與Fisk提出合約的計
畫。球員工會向法院控訴球闆老闆共謀的犯行,球團老闆們卻覺得沾沾自喜。畢竟,沒有
人可強迫他們簽下球員,要求他們增加薪資總額,對吧?而且即使工會可以利用仲裁的方
式對抗資方,對球團老闆罰款,這也只會損及下一回得到FA身份球員的權益,因為球團老
闆可以趁機壓低和他們簽約的薪水。在1986年球季之後,有36位以上的球員變成了自由球
員,但這一次幾乎沒有任何的球員可以拿到合理的薪資合約。
1987美國聯盟紅書是一本大聯盟官方發行的記錄簿,書中描述著“1986年是近五年來
第四次,美國聯盟改寫了史上觀眾進場人數的記錄。在這項新的記錄中,聯盟進場人數首
次突破了兩千五百萬的大關。1986年也是首次有14支球隊的球場進場觀眾的人數都突破了
一百萬,五支球隊觀眾進場人數超過了兩百萬。堪薩斯皇家隊在1985年贏得了世界大賽冠
軍,創下了隊史記錄共吸引了2,320,794位球迷進場看球”。1985 年印地安人球場觀眾進
場的人數增加了一倍。遊騎兵隊球場觀眾進場人數則比前一年增加了60萬。這種觀眾踴躍
進場的榮景也同樣出現在國家聯盟,而棒球比賽整體的收益則成長了 15%。從這些情況看
來,對球團老闆、球員和球迷而言是個三贏的局面。球團老闆真的有必要一直共謀來壓低
球員的薪資嗎?
1986年球季36歲洋基隊的王牌投手Ron Guidry,成為一位想要簽訂新合約的自由球員
。1986年他的薪資是 97萬5千元,這一年他投了192局,投出140次三振,只投出了38次保
送。平均每九局僅投出1.7 次的保送,是全大聯盟中保送次數最少的先發投手之一。才不
過一年前他拿到22勝,在賽揚獎投票拿到第二名,而先前三年他取得41勝29敗,ERA 3.85
的戰績也令人印象相當深刻。在洋基隊的生涯中總共拿到163勝80敗的Guirdy,1986 年的
記錄是9勝12敗,但他在洋基隊30次先發防禦率其實是不差的3.98。
據報導指出,他向要求洋基隊要求一紙兩年每年85萬的合約。因為他和洋基隊在來年
(1987)的1月8日議約的期限前都無法達成協議。球員工會選定1月8日為球員與原球團議約
的期限,如果球團一直無法和球員達成協議,則球員可以和其他球隊簽約,直到新球季開
打後的5月1日球員仍是無約在身,原球團才可以再和球員協議簽約。但事情的發展卻匪夷
所思,那時居然沒有球隊有興趣簽下“路易士安納閃電”。另一項共謀犯刑的證據則是,
1986年洋基隊贏了90場的勝利,僅比紅襪隊少贏了五場比賽。紅襪隊的頭號先發是年輕的
超級巨星 Roger Clemens,其他兩位可信賴的先發投手是Bruce Hurst和Al Nipper。但拜
Oil Can Boyd受傷之賜,紅襪隊後段的先發輪值變得相當殘破。但1987年,紅襪隊並沒有
沒有簽下像Guirdy這樣的王牌投手,卻選擇用棒球浪人Jeff Sellers (7勝8敗,ERA 5.28
),和Bob Stanley (4勝15敗,ERA 5.01)來當球隊的四號及五號先發。相當奇怪的是,他
們原本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簽下Guidry,讓後段先發輪值變得更為堅強,也順便減低世仇洋
基隊原本的優勢。但是紅襪隊沒有這樣作,原因無疑是因為老闆間共同的默契。
同樣的在1986年球季後,42歲的Steve Carlton想要找尋新的球隊。1986年他只贏了9
場球賽,即便有著生涯三百多勝的偉大成就,卻沒有球隊願意給他一紙合約。相同的事情
也發生在42歲的Tom Seaver身上,1986年他贏了七場比賽,季後卻沒有球隊想和他簽約。
這樣的情況與20 年後與40歲的Greg Maddux相比,2007年卻可以簽到一千萬合約到聖地牙
哥教士隊投球。同樣的2007 年Roger Clemens卻可以拿到洋基隊合約,而那一年夏天他正
好滿45歲。
球團老闆不僅是在1980年代中期共謀,行徑還相當惡劣。加州天使隊在1986年仰賴37
歲的Bob Boone當陣中的主戰捕手。Boone 蹲捕了144場球賽,守備的優異讓他拿到第四次
金手套的獎項(生涯共拿到七次捕手金手套),不僅如此他還在7場季後賽事中,打出 .455
的打擊率和1發全壘打。雖然這些亮眼的數字,Boone卻沒辦法在季後拿到一紙新約,包括
原球隊或其他球隊都不願和他簽約。大家想看看,Boone 不希望降低薪資!但結果卻是,
為了1987年可以上場打球,他還是不得不接受減到一年以前85萬的薪資。
同樣的,紅襪隊在1986年贏得美國聯盟冠軍之後,也無法和隊中的捕手達成協議。27
歲的捕手 Rich Gedman在1986年打出16發全壘打及67分打點,但是仍然得不到一紙新約。
選擇“耗下去”的結果是,Gedman錯失了春訓和1987年頭一個月的賽事。
有人或許會認為,這是因為球隊不想把希望寄望在有點年紀的投手身上。或是球隊覺
得他們不需要好的捕手也可打完球季的賽事。但國家聯盟優異的第一棒打者,Tim Raines
,那時也是自由球員,他可是史上最佳第一棒的打者之一。27歲的Raines那年的打擊率與
上壘率都是國聯第一。攻擊指數(上壘率加長打率)則排名第二,盜壘次數與三壘安打隻數
都排名第三,二壘安打隻數則排第六。他是一位正值先涯巔峰啟動球隊攻擊火力的開路先
鋒,絕對是當時最有天份的球員之一。
1986年Raines的薪資是一百五十萬。他想到道奇隊打球,但能夠選擇的球隊卻只有教
士隊,教士願意提供兩年共計兩百二十萬的合約,對他簡直是一種羞辱。
Raines能和原始球隊協議的時間需等到1987年的5月1日,而且立刻就原球隊博覽會隊
簽了約。總教練Buck Rodgers在對上大都會隊時將他放進打線,雖然從上個球季結束直到
這場比賽前,他已經很久沒有上場,也沒有面對過大聯盟級的投手。那時我在國家廣播公
司(NBC)工作,為了製播一週賽事(The Game of The Week) [註一]的節目,很幸運的正好
在場見證了Raines傑出的表現。Raines打出了四支安打,包括一支三壘安打和一支致勝分
的全壘打。這年球季的前五場比賽,Raines有四成的打擊率,還打出三發全壘打和七分打
點。不給他合約的所有球隊的總管對他傑出的表現應該都看在眼裡。若非如此,我就不知
道還有那一類的球員可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媒體 - 包括球迷 - 主要注意的焦點都在
Raines展現的能耐,即使沒有打過春訓的熱身賽卻仍繳出優異的成績;但大家卻很少關心
Raines這樣優秀的球員為何必須屈就現實,回歸舊球隊打球這種深層的問題。這種感覺可
能是認為球員賺了太多錢了。大家認為即使球團老闆們共謀的事讓人無法苟同,但Raines
和其他的球員仍然拿到了不錯的薪資。
註一:NBC的一週賽事節目已於1989年後停播。
還有的例子是Andre Dawson,他是1986年Raines博覽會隊的隊友。那時31歲的Dawson
因為膝蓋的毛病影響到他場上的表現。1986年Dawson為博覽會隊打出20支全壘打和78分的
打點,這年也是博覽會隊付給他百萬以上薪資合約剛好走完的一年。他膝蓋的傷勢影響他
在人工草皮打球的能力,因此他希望可以轉隊到天然草皮球場的球隊打球 (那時是大部份
球隊的球場都是人工草皮的年代)。Dawson 覺得他很適合前往的球隊是小熊隊,也希望小
熊隊可以和他簽約。他告訴小熊隊的總管Dallas Green,他願意簽下一張空白的合約,再
由小熊隊自行填上願意付給他的薪水。到了1987年3月9日,Dawson終於和小熊隊簽約,拿
到幾乎減半的薪資(50萬基本薪,加激勵獎金)。那年他為芝加哥小熊隊拿到1987年國聯的
MVP,打出生涯新高的49支全壘打,也貢獻了137分的打點。
球團老闆們終於達成了他們的目標,在實施自由球員制度以來,大聯盟球員的薪資首
度不增反減。1987年進場觀眾人數履創記錄穩定往上成長的情況下,自由球員的薪資卻降
低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