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539061
(吉隆坡29日訊)全長32公里,快捷巴士系統(BRT)吉隆坡中環至巴生市區幹線于年尾
動工,以加強莎阿南、巴生一帶公共交通系統,紓解聯邦大道的交通阻塞問題。
除了吉隆坡中環至巴生市區的快捷巴士系統,從梳邦區的斯迪亞再也電動火車站銜接往
位于格華芝班路的USJ第6區的快捷巴士系統─雙威幹線(Bus Rapid Transit-Sunway
Line),正如火如荼施工中。
快捷巴士系統(BRT)雙威幹線,是首個快捷巴士系統,由國家基建公司與雙威集團聯合
斥資5億4900萬令吉打造,穿梭雙威市中心與USJ地區,預計6月投入使用,惠及當地近50
萬居民。
負責快捷巴士系統技術委員會的雪州高級行政議員拿督鄧章欽接受《中國報》記者專訪
時說,快捷巴士系統的吉隆坡往巴生市區幹線年尾動工,估計需耗時兩年。
他說,該幹線從吉隆坡中環開始,沿著聯邦大道,經過八打靈再也、莎阿南等區,最后
進入巴生市區。當局已鑒定路線圖和車站地點,在巴生市區一帶,是擁有足夠的空間開設
快捷巴士幹線。他指出,該系統位于雪州路線中,將建11個車站,分別是八打靈再也(2個
)、梳邦再也(1個)、莎阿南(3個)及巴生(5個)。當快捷巴士進入巴生市區時,快捷
巴士會在巴生市區中繞一圈。至于在莎阿南範圍時,除了其中兩個車站,在通往巴生方向
的路線,會有一條分線通往莎阿南室內體育館,其余一個車站將位于該體育館附近。吉隆
坡中環至巴生市區幹線將扮演銜接其他公共交通的角色,包括電動火車站、
輕快鐵等,屆時將可疏緩聯邦大道交通擁擠情況。
鄧章欽:僅縮小車道寬度
不佔用聯邦大道
鄧章欽說,吉隆坡中環巴生幹線將使用聯邦大道的中間部分的空間,但不會佔用聯邦大道
車道。
他說,目前,聯邦大道車道相當寬,來回方向各3條車道。一旦快捷巴士系統佔用中間的空間,聯邦大道仍保持現有來回各3條車道,只
是車道寬度將縮小。“吉隆坡中環巴生幹線的快捷巴士,是在路面上行駛,是屬于巴生專
行道,一般車輛是不能駛入。”
鄧章欽說,吉隆坡中環巴生的快捷巴士計劃,是由中央政府出資,雪州政府和地方政府
將負責征用土地和路線協調。雪州政府歡迎快捷巴士計劃,雪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將全面進
行調工作。
未來擬定12個幹線
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SPAD)將快捷巴士系統列入綜合交通系統,未來將在巴生谷一帶,
擬定12個快捷巴士系統幹線。
根據《中國報》瞭解,除了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部分地方政府包括梳邦再也市議會,
也把快捷巴士系統列入交通發展藍圖之中。
首個階段快速巴士計劃,是從斯迪亞再也電動火車站開始,直抵位于格華芝班路前的
USJ第6區輕快鐵站。
從斯迪亞再也電動火車站往USJ6的輕快鐵站的快捷士系統幹線,是被視區域性幹線,主
要是提供較小區域性的公共交通綜合系統。
緊接的是從吉隆坡中環往巴生市區的幹線,主要是沿著聯邦大道而行。
在計劃中,快捷巴士與一般普通巴士並不一樣,除了在巴士專行道行駛之外,所停泊的
車站也比一般巴士候車亭還要少。
吳木炎:帶動莎阿南發展
城市土地運用及交通規劃專家吳木炎說,一旦快捷巴士系統在聯邦大道進行,除了能提供
快捷巴士川行服務,也會帶動聯邦大道兩旁的發展。
他說,在雪州境內,尤其是從八打靈再也區到梳邦再也區,在聯邦大道兩旁的發展已飽
和。
他指出,可是從梳邦再也到莎阿南至巴生之間,聯邦大道兩旁還有相當多空間,尤其是
莎阿南的發展與聯邦大道有一段距離。
他說,一旦快捷巴士吉隆坡中環巴生幹線啟用,將能改變梳邦至巴生之間的聯邦大道兩
旁的發展。
“快捷巴士系統將會把發展重新拉回聯邦大道兩旁,也將改變聯邦大道兩旁未來的發展
趨勢。”
吉隆坡—巴生 BRT構想圖:
http://ppt.cc/euer
http://ppt.cc/qxsy
++++++++++++++++++++++++++++++++++++++++++++++++++
順便分享當地的工程圖:
MRT
http://ppt.cc/jHcN
http://ppt.cc/ddFr
http://ppt.cc/yohB
http://ppt.cc/ozVi
http://ppt.cc/g6m~
http://ppt.cc/uOyX
http://ppt.cc/kU7c
http://ppt.cc/91lY
http://ppt.cc/eRfR
http://ppt.cc/nPfI
http://ppt.cc/jjWX
車廂送抵
http://ppt.cc/7rbw
http://ppt.cc/LUyB
http://ppt.cc/qsfa
LRT
http://ppt.cc/In9Z
http://ppt.cc/IO~F
http://ppt.cc/PJ8F
http://ppt.cc/Vyum
http://ppt.cc/CvD9
BRT
http://ppt.cc/o067
http://ppt.cc/OI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