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Railway 看板 #1XzzyBak ]
作者: 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 看板: Railway
標題: [閒聊] 本土三級後各軌道運輸系統恢復狀況
時間: Mon Jan 31 21:07:13 2022
先說,因為一開始做這方面的比較,是要比較相對於其他軌道運輸系統,為何中捷綠線在疫情後的運量恢復更為疲弱這點
所以是以4月作為無疫情干擾的比較基準,中捷的部分就只以收費的那5又三分之二天來計算這樣
(實際上4月底已經有一點本土疫情了,然後其實在還沒有本土疫情時,運量就有受到一點影響了,尤其是特別仰賴國際機場出入境客流的路線...
問題是為了把中捷綠線納入比較,所以沒辦法把比較基準提前到2019年12月...)
然後考慮到整體的使用率,所以不單純以旅次人數作為計算標準,而是把旅次平均運距加入計算,形成以輸送密度為計算基準的比較方式
(所以也就沒辦法細化到天來跟防疫管制的實際調整日期做分析這樣,而且也不是每個業者都會公布到日這麼細的資料)
先直接從相對於4月的輸送密度比例來看恢復程度這樣
https://i.imgur.com/NiUp4sZ.png
可以發現,確實相較於其他軌道運輸系統,中捷綠線受打擊的程度和恢復狀況幾乎是最糟的
(而綠線本身的問題,應該可以另外開一篇了...)
也就只有淡海輕軌在12月的時候恢復狀況不如中捷綠線而已
(不過淡海輕軌在去年10-12月的狀況蠻詭異的就是了,難道是差在漁人碼頭有沒有辦活動的關係?
畢竟去年10月漁人碼頭有河海音樂祭的週末煙火秀,12月也有一些配合光映淡水的相關活動,而11月的活動則比較少)
而且純論客運,台高鐵和北捷則是恢復到和疫情爆發前相差無幾的程度了,尤其是後兩者
(其實也就只有台鐵有貨運的部分,而且從上表可以看到台鐵貨運基本上反而是不太受疫情影響的)
至於桃園機捷跟跟高捷的部分甚至在疫情後的恢復期走出了青出於藍的走勢
前者不難理解,畢竟沿線的林口(雖然機捷在這邊只有打擦邊球而已),A7和青埔都是人口大量增加的區域
交通需求的增加和疫情下...許多人擔心被感染改用私人運具,所導致的車流量爆增
(9月初曾經碰過早上九點多塞在林口交流道南下出口的狀況...)
會把一些無法忍受塞車或旅次從快速公車甚至是私有運具趕到軌道運輸
但高捷在12月的輸送密度爆增就很微妙了
雖然說12月中下旬有輕軌鼓山段通車跟跨年晚會的利多提振運量
但輕軌在12/16到今年1/2都處於全線免費的情況,但免費期間的運量照理來說是算不了的吧!
至於從6月份輸送密度跟4月份輸送密度的比較來看,確實中捷綠線是最慘的沒錯,跟高鐵一樣都是最後只剩不到10%
相較之下北捷,桃園機捷跟高捷紅線就都好得多,至少在疫情最嚴重時,輸送密度還能維持在2成以上
可見疫情確實影響最大的還是在通勤以外的非剛性需求旅次,而觀光展演旅次,長程旅次及其轉乘旅次又通常不是剛性需求
所以高鐵(長程旅次為主),中捷(長程旅次的轉乘),高雄輕軌及高捷橘線(觀光展演旅次),台鐵客運(部分為長程旅次)自然也多少會被衝擊的比較嚴重
(但是要從高鐵台中站的運量回推中捷綠線運量的恢復問題又對不太上,因為實際上疫情過後高鐵的旅次亮恢復的很快
整體到了12月甚至贏過有清明假期加持的4月,只有苗彰雲嘉這些運量較低的車站,以及台北車站的高鐵運量還沒超越疫情爆發前的4月
詳細數據如圖:https://i.imgur.com/DFZxFfd.png)
再來看實際的輸送密度
https://i.imgur.com/Fs8M1cr.png
其實我們會發現中捷綠線剛開始收費的時候,輸送密度是高於高捷橘線的
(雖然說運量的部分並沒有超過,所以更多的原因高鐵台中站進城的距離較長,導致輸送密度被旅次平均運距拉長的狀況)
直到後來才因為疫情衝擊而使得高捷橘線能完勝中捷綠線
同時說到旅次平均運距,不難發現偏向於中長程或是為較長程旅次提供轉乘接駁的軌道運輸系統,旅次平均運距都因為疫情而下降
但自主性較強的運輸系統,像是北捷或高捷則反過來可能會在疫情期間出現旅次平均運距上升的狀況
這可能是因為短程旅次較容易轉移至機車,而中長距離的剛性旅次需求卻因汽車的成本較高或高快速道路網之不足,反而較難轉移
詳細的疫情後每月平均旅次運距及各軌道運輸系統的長度基準如下圖
https://i.imgur.com/O5LUoiE.png
不過真要談輸送密度的話,更驚人的是高雄輕軌的輸送密度到了12月甚至還高於高捷橘線
如果這個現象隨著輕軌延伸大順路和美術館,不再是曇花一現而得以穩定再現的話
那麼恐怕就意味著整個捷運建設體系的可行性評估和運量評估有顯著的問題了
否則照理來說,不該發生如此的運量運具錯配問題才對
最後附上疫情後的每月總延人(噸)公里
https://i.imgur.com/ueH7NxD.png
以及疫情期間的每月日均運量
https://i.imgur.com/A88K5e9.png
最後,沒給1月的數據,是因為這個基本上要等到2月底才會有交通部的資料
再來高雄輕軌通到美術館的部分,會導致高雄輕軌乃至於高捷這部分整個的長度基準有所變化,這個情況下再做比較我就不確定是不是還適合了?
而且1月本土疫情再起(雖然目前看起來再惡化的機率沒那麼大),算不算從疫情中恢復的狀況也有爭議...
(不過既有本土疫情也有過年返鄉潮的情況蠻奇妙的,也可能會是另一類的觀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