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致來了來寫點東西…
有學派認為內心小孩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支持,會讓人的人格發展受挫,例如重複無效的情緒反應、錯誤的待人方法….等。
所以此學派認為要透過諮商師的協助,補足無法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愛與支持,有助於解決心理困擾。
理論大致是這樣。不過當我讀過對此學派的一些批評,就不那麼愛這一派了…
首先,這學說並未定義「內心小孩」究竟是什麼,是我們幼年人格困在成人中嗎?
那麼…如果是內心小孩影響我們,那麼…是誰影響內心小孩的行為?是否又有一個「內心小小孩」?然後內心小小孩的裡面還住著一個「內心小小小孩」?這樣永遠沒有辦法說清楚任何事。
為什麼不直接說,「幼年生活學到的情緒反應模式會讓成人帶來負面影響,諮商師應該盡力協助個案得到關愛並發展正確模式」
與其訴諸虛幻而沒有定義的「虛擬小孩」,這麼簡單不就好了嗎?
所以…
我個人開始拋棄無意義多加一層的玩法,而認為人格說一體的。即使那個三歲五歲的自己也在人格裡,也無需再加上一個「內心小孩」這種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