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物理治療師,也是CSCS,不好意思,還是忍不住想認真一下,因為
最近在看書的時候剛好看到類似的案例。
節錄自 High-Performance Training for Sports 這本書的第五章: Optimising
flexibility by Sue Falsone)
Sue Falsone (MLB洛杉磯道奇隊首席運動物理治療師,同時也有美國運動防護員及肌力與
體能訓練師認證),分享她的個案故事:
一位棒球投手,Sue 發現他手肘伸直的角度少了15度 (手肘不能伸直到一直線),但過去
沒有任何受傷、手術記錄,就是在棒球生涯逐漸改變。
剛開始,Sue就認為一定要把他手肘伸直的角度調整成"正常",也就是平均一般人要能伸
到全直。然而,當"治療及訓練"一段時間後,手肘伸直的角度進步到只少了7度,結果那
位投手的表現開始變差、無法控球,最終手肘開始產生疼痛,而且角度變成少了25度。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及調整後,當手肘伸直角度逐漸回到原先的少了15度,那名投手不再疼
痛、運動表現也恢復。
最後Sue下的結論是:
"The goal was no longer to restore normal motion of the joint; the goal was
to maintain his normal motion of the joint."
—> 目標不再是把那個關節恢復到"一般的正常角度",而是維持"對他來說正常的角度"
1. 能做到雙盤腿是否真能增加運動表現或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先分析雙盤腿需要哪些關節的角度,大略是:
(a) 髖關節屈曲 (hip flexion)、外展 (abduction)、外轉 (external rotation)
(b) 膝關節內翻 (knee varus)
(c) 踝關節內翻 (ankle inversion)
最需要的大概還是髖關節的外轉角度比如說要70-80度,說真的我目前想不太到哪類運動
專項需要到那麼大的角度,根據 Neumann (肌動學的其中一本聖經),一般人平均髖外轉
角度在髖屈曲的情況下大約45度左右,這個角度下也能從事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功能了
如果要下個結論,我覺得能雙盤腿可能對於"需要極佳關節活動度及柔軟度"的運動專項是
有幫助的,例如"舞蹈、體操、軟骨功表演(?)",至於身體健康方面,我個人覺得45度(不
用雙盤腿)就夠了
2. 人體先天結構上的問題影響較大?
先天影響蠻多的喔,有些人天生就屬於關節活動度過大 (Joint hypermobility) 的,臨
床上常用的測試像是 Beighton score,就是透過一系列的動作檢測,來推論你是不是關
節活動度過大的族群,幾個動作給大家參考可試試:
(1) 膝蓋伸直,身體往下彎,雙手手掌能不能完全碰地
(2) 能不能把大拇指折到碰到前臂
(3) 手伸直的時候,手肘有沒有超過180度
(4) 站著的時候,膝蓋除了伸到全直,有沒有軟到能往後頂
(5) 兩手背後面 (一手從上面、一手從下面),兩手能不能碰到
最後只是想給大家一個觀念是:
"每個人,根據他的目標或運動專項,都有它獨一無二理想的關節活動度,而不是用一般
人平均的正常關節活動度來衡量"
Ex. 健美選手
肌肥大到一定程度,雙手可能無法靠攏在身體兩側,但能不能靠攏對他來說重要嗎?還是
肌肥大到肌肉線條更美重要?
Ex. 網球選手、棒球選手
慣用手的肩膀外轉角度平均100-110度,一般人大約是85-90度,一定要把它硬調整回來嗎
?角度越大可能代表著力臂越長、肌肉拉的越長 (橡皮筋拉的越緊),有可能因此才能投
出或發出快的球速
重點整理:
1. 沒有標準的柔軟度或關節活動度,只有適不適合這個人
2. 會不會影響到運動表現、受傷機率等要考量的因素還有很多(ex. 穩定性、動作控制能
力等)
3. 以柔軟度及關節活動度來說,先天還是佔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