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靜坐法精義

作者: xj6ru04m3 (龍の傳人)   2011-04-29 23:49:55
靜坐法精義
明·來瞿唐先生曰:"近日講致良知,意此學在於靜坐也,乃靜坐絕妄想。如此者數年,
茫然渺冥,全無入手處。自覺其為禅宗,既無明師指明,又無友審問,終日山林中委系彌
高彌堅,在前在後,無處下手,把捉不住。"據此即知未得法之靜坐,雖坐至數年,亦無
絲毫之益也。明·高忠憲公家訓曰:"吾在此,全靠平日靜功。少年不學,老無受用,汝
輩念之。靜功非三四十年靜不來,何者?精神一向外馳,不為汝收拾矣。事多苦,有疾病
苦,到老死苦益不可言。靜而見道,此等苦皆無之。汝輩急做工夫,受些口訣,不然,此
事無傳矣。天下惟此事,父不能傳之子,以身不經歷者,言不相入,即終日言之,如不聞
也。"據此則知靜坐確有口訣,若獲其訣,即有事半功倍之益也。余遍考群籍,擇靜坐訣
最精簡者,著於篇。用問答體,取其易明也。昔人求書法,至拊心嘔血而不獲;求安心之
法,至立雪斷臂,僅乃得之。今吾以微妙之法言,不待人之憤悱而輕以與人,豈不過哉?
然余深願閱此書者,鹹能打掃心地,於靜中養出端倪,晤邵康節於百泉山中,遇陳白沙於
陽春台下,使一切龐雜膠滯之見,悉舉而空之,如目之去翳,鏡之去垢。打掃盡淨,則此
心湛然,直見心源,他日出而應世,必能以方寸運量天下無窮之變矣。故大易曰:"無思
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則編者區區之愚忱,然非敢要塗人而強
聒之也。
第一章 總論
問曰:靜坐究竟有何益處?
答曰:靜坐之益頗多,試略舉今古之學說以證明之。
曾文公曰,病在心肝兩家血虧,非鍵戶靜坐,謝絕萬緣,不能調攝。東坡游羅浮詩雲,小
兒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黃庭。下一"存"字,正合莊子"在宥"二字之意。蓋蘇氏兄弟父
子皆講養生,竊取黃老微旨,故稱其子為有奇志(黃庭詳後)。
胡文忠公曰,智慮生於精神,精神生於安靜。
唐先生鑒曰,"靜"字最為要緊。大程子惟靜字工夫足,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工夫,所以他能
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
劉先生宗周曰,靜坐是養氣功夫,可以變話氣質。又曰,主靜功夫,最難下手。姑為學者
設方便法,教之靜坐。日用間除應事接物外,苟有余晷且靜坐。坐間本無一切事,即以無
事付之。既無一切心,無心之心,正是本心,瞥起即放下,沾滯則掃除,只與之常惺惺可
也。此時伎倆,不合眼,不掩耳,不趺珈,不數息,不參話頭,只在尋常日用中。有時倦
則起,有時感則應,行住坐臥,都作靜觀,食息起居,都作靜會,昔人謂勿忘勿助間,未
嘗致纖毫之力,此其真消息也。故程子每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善學雲者,只此是求放
心親切工夫。不會靜坐,且學坐而已。學者且從整齊嚴肅入手,漸進於自然。
明·陳白沙先生自序為學雲,僕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學,其於古賢垂訓之書,蓋無
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惟日靠
書冊,尋之忘寐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有得。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
吻合處也。於是捨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後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
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聖訓,各有頭緒來
歷,如水之有源委也。於是渙然自信曰,作聖之功,其在茲乎?張東所敘先生為學雲,自
見聘君歸後,靜坐一室,雖家人罕見其面。數年未之有得,於是迅掃夙習,或浩歌長林,
或孤嘯絕島,或弄艇投竿於溪涯海曲,捐耳目,去心智,久之然後有得焉,蓋主靜而見大
矣。由斯致力,遲遲至二十余年之九,乃大悟廣大高明,不離日用,一真萬事,本自圓成
,不假人力,無動靜,無內外、大小精粗,一以貫之(《明儒學案》五)。
蘇東坡先生之養生言曰,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
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唯在攝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動搖,如毛
發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犯無恕。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
鼻端白,數息出入,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
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為隨,與息俱出,與息俱入
,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
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太史公自序曰,凡人所生者神,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
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
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哉?
問曰:儒家所講靜坐之法,以何家為最詳?
答曰:宋之程子、朱子,明之王陽明、陳白沙,皆講靜坐法,惟論靜坐最詳細者,莫如吾
鄉高忠憲公。考高子之山居課程,午後趺坐盡線香一炷,臨臥就榻趺坐,俟睡思欲酣乃寢
。又考高子之《困學記》,戊戍作水居,為靜坐讀書計。故《高子遺書》內,論靜坐之法
最多,茲抄錄如下。
高忠憲公《語錄》曰(《高子遺書》卷一),人心放他自由不得。/心中無絲發事,此為
立本。/無雜念慮,即真精神。去其本無,即吾固有。/靜中看工夫,動中看本體。工夫未
是,靜中作主不得;本體未真,動中作主不得。/明道曰,人心必有所止,無則聽於物,
此不動心之道也。/朱子謂學者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此三年,無不進者。嘗驗之一兩
月,便不同。學者不作此工夫,虛過一生殊可惜。/濂溪主靜,主於未發也。/言動一差,
虛明無事中如水著鹽、如面著油,欲靜而不可得。人生無穿窬之事,則無穿窬之夢,非禮
不動,皆如不為穿窬,心自靜矣。/龜山門下,相傳靜坐中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
是靜中見性之法。要知觀者,即是未發者也。觀不是思,思則發矣。此為初學者引而至之
之善誘。/靜如是,動不如是者,氣靜也;靜如是,動亦如是者,理靜也。/理靜者,理明
欲淨,胸中廓然無事而靜也;氣靜者,定久氣澄,心氣交合而靜也。理明則氣自靜,氣靜
則理亦明,兩者交資互益,以理氣本非而故。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為延平門下至教也。
若徒以氣而已,動即失之,何益哉!/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者,謂默坐之時,此心澄然無
事,乃所謂天理也。要於此時默認此體雲爾,非默坐澄心又別有天理當體認也。
高忠憲公《困學記》曰,冬至朝天宮習儀,僧房靜坐,自覓本體,忽思閒邪存誠句,覺得
當下無邪,渾然是誠,更不須覓誠,一時快然,如脫纏縛。甲午秋,赴揭陽,自省胸中理
欲交戰,殊不寧帖。在武林與陸古樵(名粹明,廣東新會人,潛心白沙先生主靜之學)、
吳子往(名志遠)談論數日。一日,古樵忽問曰,本體何如?余言下茫然,雖答曰無聲無
臭,實出口耳,非由真見。將過江頭,是夜明月如洗,坐六和塔畔,江山如媚,知己勸酬
,為最適意時,然余忽忽不樂,如有所束,勉自鼓興而神不不偕來。夜闌別去,余便登舟
,猛省曰,今日風景如彼,而余之情景如此,何也?窮自根究,乃知於道全未有見,身心
總受用,遂大發憤曰,此行不徹此事,此生真負此身矣。明日於舟中厚設蓐席,嚴立規程
,以半日靜坐,半讀書。靜坐中不帖處,只將程、朱所示法門參求,於凡誠、敬、主靜。
觀喜怒哀樂未發、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等,一一行之。立坐食息,念念不捨,夜不解衣,倦
極而睡,睡覺復坐,於前諸法,反復更互,心氣清澄時,便有塞乎天地氣象,第不能常。
在路二月,幸無人事,而山水清美,主僕相依,寂寂靜靜。晚間命酒數行,停舟青山,徘
徊碧澗,思坐磐石,溪聲鳥韻,茂樹修篁,種種悅心,而心不著境。過門州陸行,至一旅
捨,捨有小樓,前對山,後臨澗,登漏甚樂,手持二程書,偶見明道先生曰,百官萬務,
兵革百萬之眾,飲水曲肱,了在其中,萬變俱在人,其實無一事。猛省曰,原來如此,實
無一事也。一念纏綿,斬然遂絕,忽如千斤擔子,頓爾落地,又如電光一閃,透體通明,
遂與大化融合無際,更無天人內外之隔。至此見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區宇,方寸亦其本位
,神而明之,總無方所可言也。平日深鄙學者張皇說語,此時只看作平常,自知從此方好
下工夫耳。
《三時記》曰(《高子遺書》卷十),六日,至武林,寓大佛寺。湖山在軒幾間,昏旦弄
色媚人。捨館定,與日葵四弟往訪舊寓僧寄滄,遇吳子往見而奇之,朝夕與俱。其人清苦
澹默,終日靜坐,或至閉戶經月。與之錢,則辭;與之衣,寒則衣之,暖而返之,井然不
苟也。問其所以從師,曰潮陽蕭自麓。問其學,曰主靜。謂予曰,只要立大本,一日有一
日之力,一月有一月之力,務要靜有定力,令我制事,毋使事制我。余深喜其言。十一月
,二府致庵莊公以《王文成年譜》來,欲予敘而刊之。余觀文成之學,蓋有所從得。其初
從鐵柱宮道士得養生之說,後歸陽明洞習靜導引,自謂有前知之異,其心已靜而明。及谪
龍場,萬裡孤游,深山夷境,靜專澄默,功倍尋常,故兄中亦灑灑,而一旦恍然有悟,是
其舊學之益精,非於致知之有悟也。
《復七規》曰(《高子遺書》卷三),復七者,取大易七日來復之義也。凡應物稍疲,即
當靜定七日以濟之,所以休養氣體精明志意,使原意不匮者也。先一日放意緩形,欲睡即
睡,務令暢悅,昏倦刷濯,如何入室,炷香趺坐。凡靜坐之法,喚醒此心,卓然常明,志
無所適而已。志無所適,精神自然凝復,不待安排,勿著方所,勿思效驗。初入靜者,不
知攝持之法,惟體帖聖賢切要之言,自有入處。靜至三日,必臻妙境。四五日後,尤宜警
策,勿令懶散。飯後臂徐行百步,不可多食酒肉,致滋昏濁。臥不得解衣,欲睡則臥,乍
醒即起。至七日,則精神充溢,諸疾不作矣。食芹而美,敢告同志。
《靜坐法》曰(卷三),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靜去。此"平常"二
字,不可容易看過,即性體也。以其清靜,不容一物,故謂之"平常"。畫前之易如此,人
生而靜以上如此,喜怒哀樂未發如此,乃天理之自然,須在人各各自自體帖出,方是自得
。靜中妄念,強除不得,真體即顯,妄念自自;昏氣亦強除不得,妄念既淨,昏氣自清,
只體認本性原本本色,還他湛然而已。大抵著一毫意不得,著一毫見不得,才添一念,便
失本色。由靜而動,亦只平平常常,湛然動去,靜時與動時一色,動時與靜時一色,所以
一色者,只是一個平常也,故曰無動無靜,學者不過借靜坐中認此無動無靜之體雲爾。靜
中得力,方是動中真得力;動中得力,方是靜中真得瀝瀝。所謂敬者此也,所謂仁者此也
,所謂誠者此也,是復性之道也。/《書靜坐說後》,萬歷癸丑秋,靜坐武林韬光山中,
作《靜坐說》。越二年觀之,說殆未備也。夫靜坐之法,入門者籍以涵養,初學者籍一入
門。彼夫初入之心,妄念膠結,何從而見平常之體乎?平常則散漫去矣。故必收斂身心,
以主於一,一即平常之體也,主則有意存焉。此意亦非著意,蓋心中無事之謂一,著意則
非一也。不著意而謂之意者,但從衣冠瞻視間整齊嚴肅,則心自一,漸久漸熟,漸平常矣
。故主一者,學之成始成終者也(乙卯孟冬志)。
問曰:關於靜坐之歌詩,諷誦之頗能興起靜坐之趣味,請略舉一二,以備諷誦。
答曰:明·郭蒙泉先生嘗有詩雲:近名終喪己,無欲自通神。識遠乾坤闊,心空意見新。
閉門只靜坐,自是出風塵(《明儒學案》八)。又從高忠憲公詩集中選出若干首,列於下
方,亦淑性陶情之一助也。
《靜坐吟》
我愛山中坐,恍若羲皇時。青松影寂寂,白雲出遲遲。
獸窟有浚谷,鳥棲無卑枝。萬物得所止,人豈不如之。
巖居飲谷水,常得中心怡。
我愛水邊坐,一洗塵俗情。見斯逝者意,得我幽人貞。
漠漠蒼苔合,寂寂野草榮。潛魚時一出,浴鷗亦不驚。
我如水中石,悠然兩含清。
我愛花間坐,於茲見天心。旭日照生采,皎月移來陰。
栩栩有舞蝶,喈喈來鳴禽。百感此時息,至樂不待尋。
有酒且須飲,把盞情何深!
我愛樹下坐,終日自翩跹。居梧有深意,撫松豈徒然。
亮哉君子心,不為一物牽。綠葉青天下,翠幄蒼崖前。
撫己足自悅,此味無言傳。
《夏日閒居》
長日此君子,終日無一言。問君何所為,無事心自閒。細雨漁舟歸,兒童喧樹間。
北風忽南來,落日在遠山。顧此有好壞,酌酒遂陶然。池中鷗非去,兩兩復來還。
《韬光君子》
偶來山中坐,兀兀二旬馀。澹然心無事,宛若生民初。流泉當幾席,眾山立庭除。
高樹依巖秀,修篁夾路疏。所至的心賞,終日欣欣如。流光易蹉跎,此日良不虛。
寄言繕性者,速駕深山居。
《水居》
少敦詩書好,長嗜山水娛。一朝謝簪組,而來居菰蘆。青山當我戶,流水繞我廬。
窗中達四野,喜無坦壁拘。桃柳植長堤,菱菏被廣渠。徒侶有漁父,比鄰惟田夫。
虛堂白日靜,恍若游黃虞。兀兀日趺坐,忻忻時讀書。會茲動靜理,常得情性舒。
恬然以卒歲,去此將焉如!
《花下晏坐》
春風林中靜,晝暖花氣濃。況乃山水際,顧瞻情無窮。孤游雖雲僻,心賞獨已豐。
道逢貴游客,車馬一何雄。村人向我言,行樂當如侬。俯視穴邊蟻,仰聽花間蜂。
營營一如此,逝講焉所終。
《蔡觀察贻余禅衣成夜坐詩寄謝》
長林寒風厚,斗室霜氣侵。珍重故人惠,有衣亦有衾。中夜每起坐,春溫解重陰。
明月如我戶,流光照鳴琴。念彼世中人,異調難同音。頓使羔裘賢,難執遵路襟。
思君三歎息,付之一悲吟。萬感既刊落,一息自深深。乃知人心妙,晝夜當溫存。
感君衣被意,示我禅定心。獲此領中珠,不啻腰纏金。欲悉此中玄,何時來盍簪?
《獨坐》
獨坐無馀事,悠然見遠山。池涵高樹靜,門掩夕陽閒。
暝色催烏集,寒雲護雁還。會心寧在遠,不必濮濠間。
《夜坐》
夜氣清無睡,披衾隱坐幽。疏星催曉色,片月冷孤舟。
氣入虛無杳,身俱一榻浮。溪聲枕邊去,活活未曾休。
《庚子秋日同友水居靜坐》
兀兀何為者?朝曦至夕陰。六經疑處破,一氣靜中深。
霄漢孤懸榻,乾坤狀盍簪。五湖秋色滿,相守歲寒心。
《閉戶吟》
年來惟好靜,一榻日蕭蕭。讀易烹清茗,吟詩把濁醮。
淵明念松菊,仲蔚在蓬蒿。細算人間著,無如閉戶高
有竹已疏林,空齋貯碧陰。徑萦蘿薜遠,池帶荻蘆深。
人靜惟開卷,情閒或撫琴。幽居多樂事,剝啄莫相尋。
大道本無著,人間何用名。黃金從客盡,白發信年生。
蚤韭三畦富,寒梅一樹清。夜深孤榻冷,倚劍伴長庚。
《夏日閒居》
委卷幽人室,荒蕪野氣通。插花方展葉,種竹未成叢。
有客如僧靜,無心與世同。北窗眠正穩,聊擬鹿皮翁。
入暑吾逾懶,耽幽客轉疏。自知窮五枝,隨意得三馀。
竹氣侵書冷,蕉陰落簟虛。未須開蔣徑,幸已返班廬。
不必論塵市,藏身即茂林。一瓢葵藿老,萬卷薜蘿深。
堅白江湖骨,升沉天地心。憑高誠極目,迢遞有層陰。
《韬光山中和游人韻》
禅坐秋逾寂,泉飛夕更涼。映山池帶碧,對菊酒生香。
客去鳥啼歇,月來詩興忙。飄然塵[左土右蓋]外,身世欲昏忘。
《望湖亭坐月》
樹迥籠煙合,湖平印月空。片砧傳遠谷,一鳥度高風。
妙悟世情外,真機獨坐中。物交吾不役,轉覺此身雄。
《靜坐》
靜坐杳無念,臨流望遠天。浪花圓復破,雲氣斷還連。
狎水輕鷗去,摩空野鶴還。如何此時意,不得向人傳!
《韬光山中雜詩》
開窗北山下,日出竹光朗。樓中人兀然,鳥雀時來往。晏坐不覺暝,明月上東閣。
相對兩悠然,時聞木葉落。寒風客衣薄,依巖曝朝旭。坐久不知還,山童報黍熟。
時穿深竹坐,翠葉密於室。落日照前山,松間一僧出。
《玄晏齋》
世事自今昨,晏時心無著。日暮眾鳥歸,竹葉紛紛落。
《雞棲》
趺跏至日夕,鳥雀鬧四壁。閒步出門去,寒溪淨如拭。
《即事》
但覺閒居好,不知久離索。白日掩荊扉,庭花自開落。
《枕石》
心同流水淨,身與白雲輕。寂寂深山暮,微聞钟磬聲。
《水居漫興》
山人作何功課?終日對山不語。問我此意何如?白雲自來自去。
《水居》
何事驅車淄洛塵,歸來煙水味逾真。寒塘古岸五衰柳,落日秋風一老人。
兀坐冥然天地古,觀書恍爾性清新。未須蒿目憂時事,聞道明君信直臣。
《靜坐吟》
靜坐非玄非是禅,須知吾道本天心。直心來自降衷後,浩氣觀於未發前。
但有平常為究竟,更無玄妙可窮研。一朝忽顯真頭面,方信誠明本自然。
一片靈明一敬融,別無馀法可施功。乾坤浩蕩今還古,日月光華西復東。
不羨仙家烹大藥,何須釋氏說真空。些兒欲問儒宗事,妙訣無過未發中。
一自男兒墮地來,戴高履厚號三才。未曾一膜顏相隔,何事千山首不回。
一靜自能開百障,老翁依舊返嬰孩。從今丟卻蒲團子,鳎海鵬天亦快哉!
《次劉伯先閉關韻》
在在名山寂寂峰,淵泉深處有潛龍。非於太報先天覓,只在尋常日用逢。
當默識時微有象,到名言處絕無縱。洗心藏密吾曹事,長掩衡門獨撫松。
《水居示友人》
乾坤何處不吾廬,偶對青山傍水居。澹爾無心惟晏坐,悠然有得自觀書。
東齋明月蒹葭靜,西牖清風楊柳疏。與子一談一笑外,只余孤劍倚空虛。
《燕市中假靜室燕坐讀易》
長安車馬日喧阗,精捨深藏雙塔邊。一榻白雲寒劍色,半窗紅日靜爐煙。
坐空身世非禅寂,看破乾坤無聖诠。朝市得間成大隱,風塵何處不林泉。
《丁未三月水居靜坐》
此事須從靜裡求,不求徒靜只悠悠。既竭吾才方卓立,莫教日月過時休。
嘗言寂寂與惺惺,大夢居然尚未醒。要識真惺於真寂,須教默識此心靈。
為學須知要欲仁,欲仁仁至始能依。工夫更莫虧終食,三月由茲可不違。
休言雜念苦難除,自是心君無地居。一旦豁然仁體現,方知吾自有吾廬。
一番攻破一番平,到得平時無處尋。不說從前經歷路,只拈平處誤人深。
饑來吃飯困來眠,此是勿忘勿助間。莫向癡人前說夢,工夫只說在先難。
問曰:儒家所說靜坐之益處余已知其詳矣。請問佛家如何說法?
答曰:靜坐法佛家謂之坐禅,《大智度論》卷十七有言曰,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眾生為
事,何以故閒坐林澤,靜默山中,獨善其身,棄捨眾生?答曰,菩薩身雖遠離眾生,心常
不捨,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權息眾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
故。菩薩宴寂,亦復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藥,得神通力,還在眾生,或在父母妻子,
或師徒宗長,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種種語言方便開導。復次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三
事,名為福德門,於無量世中作天王、釋提桓因、轉輪聖王、閻浮提王,常施眾生七寶衣
服,五情所欲,今世後世,皆令具足。如經中說,轉輪聖王以十善教民,後世皆生天上,
世世利益眾生,令得快樂,此樂無常,還復受苦。菩薩因此發大悲心,欲以常樂涅利益眾
生。此常樂涅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禅定生。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不能為
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無禅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
得禅定則實智慧生,以是故,菩薩雖離眾生,遠在靜處,求得禅定。以禅定清淨故,智慧
亦淨。譬如油炷淨故,其明亦淨。以是故,欲得淨智慧者,行此禅定。復次若求世間近事
,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和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攝諸亂心。亂心輕飄,甚於
鴻毛,馳散不定,快過疾風,不可制止,劇於彌猴,暫現轉滅,甚於掣電。心相如是,不
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如偈說,禅為守智藏,功德之福山;禅為清淨水,能洗諸
欲塵;禅為金剛铠,能遮煩惱箭。雖未得無馀,涅[上般下木]分已得,得金剛三昧,摧碎
結使山,得六神通力,能度無量人。囂塵蔽天日,大雨能淹之,覺觀風散心,禅定能滅之
。復次禅定難得,行者一心專求不廢,乃當得之。諸天及神仙尚不能得,何況凡夫懈怠者
。如佛在尼拘盧樹下坐禅。魔王三女說偈問言,獨坐林樹間,六根常寂默,有若失重寶,
無授愁苦痛,容貌世無比,而常閉目坐,我等心有疑,何求而在此?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得涅[上般下木]味,不樂處染愛,內外賊已除,汝父亦滅退,我得甘露味,安樂坐林間
,恩愛之眾生,為之不起悲心。是時三女心生慚愧,而自說言,此人離欲,不可動也。即
滅去不現。
問曰:釋氏之禅定,其最高之效果可得聞欤?
答曰:禅定中最高之效果,皆不可思議境界,不可為普通人言之,即言之亦不能信。《大
智度論》卷三十曰,立禅者,菩薩於眾生前,贊歎禅定清淨樂、內樂、自在樂、離罪樂、
今世後世樂、聖所受樂、梵天王樂、遍身受樂、深厚妙樂。汝諸眾生何以著樂五欲不淨樂
,與畜生同受諸罪垢樂,而捨是妙樂?若汝能捨小樂,則得大樂。汝不見田夫棄少種子,
後獲大果。如人獻王少物而得大報,如少鉤餌而得大魚。所捨甚少而所獲大多。智者亦如
是,能棄世間之樂,得甚深禅定快樂。既得此樂,反觀欲樂甚為不淨。如從獄出,如病疢
得差,更不去藥。復次禅定名實智初門,令智慧澄清,能照諸法。如燈在密室,其明得用
。若依禅定得四無量、背捨、勝處、神通、辯才等,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能令瓦石變
成如意珠,何況馀事!隨意所為,無不能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
,化為種種禽獸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時邊身充滿虛空,或時身若微塵,或輕如鴻毛,或重
如泰山,或時以足指按地,天地大東如動草葉,如是等神通變化力,皆從禅得。眾生聞是
已。立於禅波羅蜜。
問曰:釋氏書言坐禅之最詳備者,莫如隋·智者大師所著之《小止觀》及《摩诃止觀》,
何以不引此二書而引《大智度論》?
答曰:《大智度論》為距今二千馀年前龍樹菩薩所造,姚秦·鸠摩羅什所譯。《小止觀》
等所言之坐禅法,其源皆出於此。學者先閱《大智度論》,續閱《小止觀》等書可也。
第二章 靜坐法之基礎
問曰:余閱前章畢,已略知靜坐之益矣,請即以靜坐之方法授我可乎?
答曰:........(未完)
完整版:
http://www.gamez.com.tw/thread-395800-1-1.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