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戰車兵
「當炮彈直接擊中目標坦克時,坦克成員便快速從燃燒的鐵殼中跳躍出來,並且迅速的撲
滅火焰。」
Yeveny Shkurdalov 1937年 7月 庫爾斯克
從1941年6月開始希特勒進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以來,直到1945年5月
柏林陷落,蘇聯紅軍在東部戰線和納粹德國進行了一場慘烈的戰爭,蘇聯承受了人類有
史以來最大的戰爭傷亡,總量超過8百萬的紅軍士兵在戰場上陣亡,而在這場殺戮戰爭中
,蘇聯的坦克兵建立了無法抹滅的功績,而這個功績建立在成功地擊敗德國堅強的坦克
部隊上。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一開始預期德蘇戰爭將是一場快速且盛大的勝利,在
閃擊戰(blitzkrieg)的幫助之下,他將會瞬間擊潰這個由低下的斯拉夫種族和邪惡共產主
義者所建立的國家。而這位德國獨裁者的設想恰好是戰爭初期最佳的寫照,紅軍在貧弱的
指揮之下發生一連串的失敗,除了損失數百萬的部隊外,戰線甚至被壓迫到莫斯科近郊。
雖然遭受到一連串重大的損失,紅軍仍然展現出超凡的勇敢和必死的決心,而坦克兵理所
當然的是其中的一份子。「這些著火的坦克兵一直待在燃燒的車內,直到他們體內毫無一
絲空氣。」一位德國士官如此寫著。
T-34參戰
就是在這場軍事性災難的中期、1941年的秋天,T-34開始進入戰場,這時她僅僅
是一台粗糙的機器,她震耳欲聾的噪音讓四個坦克乘員毫無舒適可言。在戰鬥中駕駛
員坐在坦克的前端,也就是炮座下方的位置,而他只擁有從窺視孔所透出去的直線視野,
所以必須時時刻刻透過對講機接受坐在砲塔內的戰車長指示。至於戰車長則是和裝填手坐
在砲塔內,因此他也欠缺全方位的視野,而當他在瞄準時更只能將臉貼在一個橡皮護套上
,並使用更為狹小的視野進行瞄準,同時命令裝填手取彈。這個動作並不如字面上簡單,
由於砲彈大多儲存在炮塔基座部分,在狹小的車體內要完成取彈填彈,並且閃躲火炮的後
座力和拋棄彈箱,這些動作都會讓整個砲塔變得一團混亂。新手車長最常遇到的一個情況
就是失去戰場方向感,尤其是大多數坦克都未配備無線電的時候。
然而蘇聯坦克兵很快就發現這輛坦克的好處,他不只是粗勇、可靠,更重要的是
它能駛過冰凍和泥濘的地面,而不像其他坦克般動彈不得,而且他也相當的靈活敏捷,一
位德國中士說到:「蘇聯坦克可以在一瞬間內竄上一道斜坡或是穿過一片沼澤,而你旋轉
砲塔的速度永遠跟不上他。」
學習曲線
蘇聯坦克兵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習如何有效的對抗德國入侵者,他們通常經過一場
刻苦的戰鬥,並且在狹小的戰鬥視野中摸索戰鬥的方式,在德國反坦克炮和更具彈性的坦
克徘徊騷擾下,整場戰鬥就像一位德國坦克乘員所敘述的:「這就像豹糾纏一整群野牛。」
直到1943年的早期,蘇聯紅軍成功創造了自己的裝甲理論和戰術,並且任用了像帕維
爾˙洛特米斯特洛夫(Pavel Rotmistrov 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指揮官)的指揮官,他們相當
了解如何有效的運用裝甲武力。同時蘇聯的工廠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傾洩出一批又一批
的坦克,雖然在前兩年歷經戰陣的坦克兵才是部隊主力,但是為了應付不斷擴大的坦克部
隊,大量被匆促徵召的新手必須將他們的勇氣填補經驗的不足。1943到1945的裝甲戰和戰
爭初期的「閃擊戰」已有本質上的不同,那時德國坦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穿過無助的
步兵防線,並且在田野間迅速橫掃以完成包圍網。但在戰爭的後期,德軍坦克必須面對潮
水般的蘇聯裝甲部隊,和他們帶來的無止盡消耗磨損,但他們的敵人可不只這些,蘇聯的
反坦克炮、炮兵、單兵反坦克武器、攻擊機、地雷,都是他們難纏的對手,這個時候坦克
若無步兵偕同和炮兵支援是相當脆弱的,而且堅忍和刻苦的成果已遠大於天賦和本能。
庫爾斯克的攤牌
「我們就像站在火海中的一座孤島上,毫無疑問的,沒有任何的理由待在裏頭更久。」
Dragunsky 中將 1943年 7月8日 庫爾斯克
在二戰中最大的裝甲戰鬥發生在庫爾斯克(Kursk),1943年7月德國人集結了他們在東
線的三分之二裝甲單位,並在庫爾斯克北部和南部創造出了突出,而為了包圍蘇軍部隊,
德軍希望切斷整個包圍網的頸部。而蘇軍也察覺到了德國人的意圖,並把整個突出部周圍
堡壘化,整個部屬包含了地雷原、壕溝、炮兵和大規模的裝甲部隊。德軍在7月5日發動了
攻擊,北方的坦克部隊遭遇到了蘇軍裝甲部隊和反坦克炮的阻滯,但南方的黨衛隊裝甲軍
成功的貫穿蘇軍防線,直達防線後30公里的普羅霍羅夫卡(Prokhorovka)。
在7月7日,洛特米斯特洛夫領導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被指示從距離前線約350公里處
前往支援普羅霍羅夫卡。這支部隊在酷熱難耐的天氣下日夜行軍,他們的坦克揚起大片沙
塵,把坦克兵濡濕的皮膚覆上一層膜,也幾乎阻塞了士兵們乾渴的喉嚨。這項壯舉同時考
驗著士兵的耐力和他們的機器,在3天之後他們精疲力盡的抵達了目的地,但是仍然在戰鬥
中保持著極佳的紀律。在7月11日,大約850輛蘇軍戰車和600輛德軍戰車互相發動了攻擊
,他們在大約7.5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激烈傾軋,一位德國士官如此形容T34:「他們就
像一群老鼠一樣奔竄在戰場上。」由於在主砲上居於劣勢,蘇聯坦克盡全力接近射擊,以
讓他們較小的主炮發揮最大火力,很快的,雙方部隊糾結在一起,導致雙方都無法使用空
軍和火炮進行密接支援。這場裝甲混戰發生在一場雷電風暴之中,並且持續了約8小時。
T-34的組員們從未有任何一絲生還的希望,那些履帶和路輪受到破壞的坦克持續的開火直
到被敵軍摧毀,在爆炸中砲塔直飛向天空,當彈藥用完後,戰車長會刻意的衝向
敵方坦克,以「一命換一命」。約有700輛坦克在當天戰鬥中被摧毀,其中蘇軍損失遠大
於德軍,但蘇聯有能力進行大規模恢復,而德國無法。
慘烈的勝利
紅軍從1943年的庫爾斯克到1945年的柏林街道從來沒有輕鬆過,不但如此,大規模的
損傷更是令人震撼,雖然已較1941、42年少了許多,但就像其他紅軍部隊一樣,坦克兵早
已抱著覺悟來面對無法想像的損失和艱困,而這個覺悟是最終帶領他們迎向勝利的關鍵。
但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得不抱持如此覺悟,紀律在蘇軍中是相當殘忍的,所有的士兵和軍官
都被史達林的政治警察所監視著,也就是所謂的「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
。只要軍人展現出一絲懦弱,或是無法遵照命令達成目標,就會馬上被槍決或是被送到懲
戒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