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
哪一學年度修課:102-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黃從仁
δ 課程大概內容
指定參考用書的章節
每週針對一個章節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Gerrig, R.J. (2012). Psychology and Life (20th ed.)
(寫作業會用到)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投影片
我覺得老師上課就像是大學長在上面分享經驗談XD
有時候會埋一點笑點在上課內容
老師滿年輕的,好像也是鄉民? XD
所以梗還滿貼近學生的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我覺得是紮實,甜不甜看個人努力
自己是每個禮拜花不少時間啦XD
分數分成兩部分給: 每週上傳作業(85%) + 課堂參與(15%)
每次作業滿分6分
每週作業分數是直接累加到總成績上
超過的就算自己認真不再往上加了
課堂參與老師是希望大家可以在課堂上參與
不過考量到大家會害羞,所以就是網路上參與了@@
ceiba:上課不點名。依課堂和課程網頁參與程度來加分。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每週上傳作業分三部分(每週提問、課本重點摘要、心得)
每部分滿分2分,所以每次作業滿分就6分囉
1.每週提問
老師是希望同學可以培養自己蒐尋資料的能力,但不是一般的網路資料
而是希望同學可以培養自己找尋期刊論文等等資料的能力,而且最好是近幾年的
我在這部分花滿多時間的XD
2.課本重點摘要
這部分老師是希望剛上大一的同學可以培養自己看原文書的能力
另外,老師學期初就提到現代的資訊太大量了
如何在大量資訊當中快速擷取重點是很重要的
這部分也可以訓練同學快速擷取重點的能力
3.心得
就針對第二部分寫心得或提問
老師學期初說,基本上只要不抄襲,就會有分數
自己認為有提問會比較容易拿2分@@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老師個性?
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老師說如果覺得在他的課堂上學不到東西,或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不用去
所以出席率不是重要(應該可以打在這吧@@)
針對出席率不重要這點,我自己認為沒去上課損失滿大的(其實很多課都是啦@@)
上課內容滿有趣的,也可以學到新的事物、認識新的東西
老師的課是臨時加開的
老師好像也是鄉民?XD 因為學期初有上來廣告
只是最後好像沒有收滿,可能是大家都排好課了吧~
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再開? 印象中,老師好像說不會XD
這邊貼一下老師的課程目標~ 重點在課程旨在...之後那邊~
老師第一堂跟最後一堂都有強調這一點(應該算有強調吧)
感覺老師作業上給滿多彈性的@@ (出席率也是)
或許就是希望大家邁向正向心理學(這是我自己解釋XD)
(課程目標如下)
本課程介紹古典與當代心理學的發展和概念,並從生物、心智與文化的角度來
探討心理學如何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從科學的角度來更了解自己並認識他人,藉此邁向正向心理學
所追求的幸福快樂人生。
(課程目標如上)
當初是因為這門課沒有期中期末為選課主要動機,就是不喜歡考試XD
每個禮拜交作業也還好,做多少事拿多少分數,我覺得很OK
雖然每個禮拜花的時間比預計還多,不過我覺得還滿值得的
老師上課方式也是慢慢調整,後來變成課本內容很快帶過,補充很多課外知識
脈絡大概還是課本觀念出現的順序。
而且老師的作業三個部分,都有各自的目標在,希望同學培養一些能力
自己找資料、大一習慣看原文書、擷取重點、提問...等等
課文摘要部份也有因為老師覺得課本自己看就好了,因為書是死的
所以上課也是以補充課外或針對課本內容延伸為主
重點是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快樂
最後一堂課最後結束...其實我印象已經有點淡了耶XD
反正就是很溫馨(?)
Ψ 總結
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屬性的課,有些人天生就愛考試、適合考試
不喜歡每個禮拜交作業的人就不建議修老師的課囉
(也不知道以後有沒有得選就是了XD)
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這門課 獲益良多:P
有甚麼漏掉的或是排版不佳、內文組織脈絡有不好的地方,請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