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喜歡電影,也想追尋台灣文化的年輕觀眾,直到我看到「膝關節」的文章。
李光爵先生,事實上擁有萬人的網路專欄作家「膝關節」,兼具電影影評人身份。我很懷
疑台灣文化就要還要被多少像「膝關節」這樣的人,不斷地消費和強姦,充當台灣資方槍
手,說著不精湛的謊言與用著不專業的文字,一次又一次欺騙台灣百姓情感。如果影評人
這種職業,只是拿片商錢來決定文章格調,那也難怪,在台灣,很多影評人硬要裝內行湊
熱鬧來幾篇文章,以為可以幫某部國片指點迷津。
某種程度上,可能半數的影評都在扯謊,可能為了捧親友團、為了幫認識的片商圓謊騙觀
眾、為了自己五斗米折腰、為了不著邊際的無感行銷撰稿,為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動機堆砌
文字。如果這般影評生態得以繼續維持,也不意外這個無法說實話的台灣電影,至今仍然
不被多數台灣觀眾支持。
我不清楚「膝關節」在蘋果日報上發這篇文章的動機和背後內幕。我只就文章內容與電影
相關性來發表心得,與我認為的「四騙」。
首先,布袋戲的商業性或商業性的布袋戲,在許多研究生的論文裡面或藝文雜誌裡或其他
文化媒材中,或多或少都討論過,但如果「膝關節」要捧著霹靂哈得這麼明顯,那顯然「
膝關節」沒有做足功課,也沒搞清楚台灣目前布袋戲市場的現況,光從蘋果上那篇文章的
第一段,就足以讓台灣那些看過布袋戲的老戲迷笑翻了,換個網路用語,就是「膝關節」
活在哪個平行時空呀?遑論霹靂打著MIT名號,卻不斷向中國市場靠攏的吃相,依然被看
破手腳的拉「國際化」來遮羞。文化意識上的衝突與商業利益上的矛盾,兩者固然存在,
但「膝關節」過於美化的業配文,猛然令我回憶起范可欽先生幫連勝文助選的廣告文宣,
充滿令人揶揄的漏洞,例如說「聖石傳說」票房主力在中南部,又用台北票房來算基本盤
,這準確性似乎是「各說各話」,似乎越幫越忙,這是第一騙。
再來,配音是創作選擇,基本上沒有對錯,重點在於觀眾是否買單。如果平劇用台語可以
唱,為什麼不用?如果日本動漫用日語發音也看得下去,為什麼要配國語?義大利歌劇在
演出時,會特別改成其他語言來唱嗎?除非,原創後的二次再製,在商業性與藝術性上,
都足以與原版抗衡產生對等價值,但國語配音一直以來就是極端弱勢。拿著從來就沒準備
好的東西,要上台亮相,到底是要害誰?而台灣長期忽略幕後工作者的訓練與養成制度,
導致後繼無人的斷層現象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膝關節」拿好萊塢將外語片弄英配,與日
本人把外來片搞日配,與霹靂這部作品相提並論,是否「LP比雞腿」了呢?這是第二騙。
美帝與日人搞自家語言配音,是因為他們市場特性與腹地廣大,再說自信的美國人只會英
文的觀眾很多(日本人也很習慣聽自家語言所以堅持改版日配),其他地區片商作品則為
了賺美鈔,把自己搞得需要英配,是很清楚的道理。但霹靂布袋戲碰到的配音問題,比較
像是日本哆啦A夢的作品REBOOT後,大雄講英文,技安說廣東話,然後小叮噹和靜香說日
語。管你國語版的《魔戒》、《變形金剛》、《美國隊長》、《鋼鐵人》或《復仇者聯盟
》,我知道大陸人還是比較喜歡聽原版配音(大陸人沒有土到聽不習慣英文這種事情)。
我只是想「膝關節」在文章裡用的比喻,根本張飛打岳飛,為霹靂貼金。
第三,「膝關節」的這篇文章頭重腳輕,竟看不到布袋戲創新的動機,也聽不到布袋戲傳
統上的堅持,不但無法討好既有布袋戲粉絲觀眾,也無力吸引非布袋戲族群觀賞這部電影
。曖昧的態度才是霹靂最令觀眾遲疑是否進戲院的猶豫,這是第三騙。
最後,「膝關節」可能無辜,職業的身不由己,但我依然遺憾目前的台灣,始終缺乏誠實
的筆,使得媒體與網路充斥太多虛偽消息。如果霹靂自己誠心誠意要台灣人挺這部片,霹
靂大頭應該自己出來寫,不要躲在自己的城堡裡,拼命要布袋戲界以外的人,背書當槍手
,在外邊無的放矢。不僅是對台灣布袋戲或電影的傷害,也是最大的一騙。(當然如果霹
靂大頭拼著只要大陸市場能僥倖回本,抱著這種頭過身就過的心態,那會不會是文化產業
裡的頂新呢?)
對了,「膝關節」,忘了告訴你,李安《臥虎藏龍》裡的周潤發跟楊紫瓊等人都講中文,
還拿下最佳外語片唷!他們可沒為了國際化特別去講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