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十二年國教之後的台灣..

作者: NoOneThere (沒有人在這裡)   2013-06-02 09:34:27
德國對2000PISA結果的後續討論中,
大約可分為兩個面向,
其一是整體成績落後多數國家,
另外則是社經背景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過高與低表現學生過多.
對前者德國實行的解決方法為課程改革,
包括改全日制小學, 小學入學教育改良, 核心課程設置等等...
但對於學制分流是否對整體成績有影響, 爭議極大並未有共識
如 Muhlenweg (2008) 中,
分析了Hessen邦延後分流與否的學生學習成效,
結果也只證明延後分流對整體成績沒明顯負面影響.
對社經背景較差的學生雖有正面效應,
卻對社經背景越好的學生有越負面的影響.
因此原PO若用德國分流制度, 來解釋德國2000PISA成績低落,
並進一步解讀成過早分流會損害全國學生的平均素質,
這就完全是過度推論了.
德國對分流制度的檢討主要在於,
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 會嚴重影響之後選擇的分流方向與學習成果.
相關研究如 Dustmann (2004), Ditton et al. (2005)中,
均發現過早的分流, 其結果會很大程度由家庭的期望所決定.
而非取決於學生的能力以及性向.
所分流後的學校, 也由於所學偏重不同因而導致學習成果不同.
因此針對此問題所進行的改革,
有延緩分流時間, 合併分流管道等等.
從其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延緩分流的目的在於去除社經背景對分流的影響,
而並非認為競爭不重要,
甚至可說延緩分流, 本身就是為了讓學生能更純以能力與性向來競爭.
因此這與十二年國教模糊化競爭, 放棄分流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
競爭和公平是一體兩面的,
要能給所有競爭者公平的立足點,
才有辦法得到合理的競爭結果.
十二年國教的問題即在於扭曲公平的意涵,
所以沒怎麼考慮提升後段學校,
反而目標是把表現太好的學校大砍一刀,
結果就是整個政策, 幾乎完全沒提到技職教育,
絕大多數的篇幅都是在吵著打倒明星高中.
而學生學習成果有差異, 政策也沒考慮怎麼彌平差異,
反而是弄個只有三等級的會考來當作看不到.
完全放棄原本分流制度的配套,
是要各校老師學生自己看著辦...
最後搞到從教師到學生團體都反對,
與其把這當政策討論, 說是陰謀論的可談性還大得多了
※ 引述《Yenfu35 (廣平君)》之銘言:
: ※ 引述《Bifrons (比夫龍)》之銘言:
: : 我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要推行12年國教,美其名是提昇人力資本 ..
: : 但是,摧毀掉技職體系,再把所有人變成高中生...意義是在於?
: : 以後...要買高中女生原味內褲比較容易嗎?(誤
: : 個人一直覺得,台灣這種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島,還是要把資源做些適當的配置..
: : 我是指..培育專才跟菁英才是我們競爭力所在吧?
: : 而不是,大家均分這個資源,這樣講好像不公平
: : 但是,公平跟競爭之間,要有個取捨吧?
: : 十二年國教讓大家都變成高中生,真的有提升到人力資本嗎? 我懷疑...
: : 我相信是台灣過去數十年的教育改革路線錯誤讓國家變成現在這般...要負很大責任。
: 「公平跟競爭之間,要有個取捨」是理所當然的。
: 但若如你所說地強調培育專才與菁英,會複製階級、違反教育公平。
: 德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德國學生六歲進入小學起就有留級,四年級結束後會照成績進入中學,
: 大部分會進入這三種學校:
: 成績最好的進文法中學,主要出路為升大學;
: 成績次好的進實科中學,主要培養中級實務人才;
: 成績較差的進主幹學校,作為技職教育的準備。
: 另外在1960年代為了提升教育機會均等、幫助學生探索性向而設立綜合中學,
: 目前也有部分學生就讀此類學校。
: 五、六年級稱為「定向期」,學生若發現志趣不合,
: 可在這四類學校間互轉,但多半是轉出文法中學。
: 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在10到12歲就已經分流。
: 那裡另外有嚴格的留級制及升級考試制度。
: 但是這樣提早分流、嚴格淘汰的結果,
: 反而損害全國學生的平均素質、加大教育不平等。
: 像2000年德國參加PISA測驗,而該年的重點科目是閱讀能力,
: 結果德國15歲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參加的各國中排在後段班。
: 經進一步分析,其中一大原因是具外國移民背景的學生表現不好-
: 即使他們有七成以上都完成十年義務教育,仍有兩成不到水準1。
: (水準1的要求是:能從文本找出並處理簡單訊息;
: 具水準3者方能勝任各種日常閱讀活動。)
: 若再比較父母來歷與其子女就讀中學的種類,會發現不小的落差:
: 父母來歷 文法 實科 主幹
: 均在德國出生 32% 35% 25%
: 其一在德國出生 32% 25% 31%
: 均非德國出生 15% 28% 49%
: 學生有移民背景 20% 27% 43%
: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提早分流、嚴格淘汰造成的不平等。
: 若比較父母職業與其子女就讀中學的種類,也會發現很大的落差。
: 姑且以最高等級的「上層階級職業」與最低等級的「無技術工人」來看:
: 父母職業 文法 實科 主幹
: 上層職業 52% 29% 13%
: 無技術工人 11% 29% 41%
: 因此,當年OECD的報告就說:
: 「學校的區隔使得教育不公平的可能性更形加劇」。
: 另外有研究指出,「因家庭背景條件限制而就讀主幹學校之學生,
: 因過早實施的分流制,更加深其在教育方面的不利狀況」。
: 這種情況在1970年教改時就已經有學者預測到:
: 他們認為這樣過早分流會損害社會弱勢教育機會的平等,
: 因此主張延緩分流、廣設綜合中學;
: 但因為反對者眾多,所以除了設置少數綜合中學之外,並沒有重大變化;
: 綜合中學迄今也難成氣候、各界對是否應增設綜合中學看法仍然不一。
: 「公平跟競爭之間,要有個取捨」是理所當然的,要抓平衡點不容易,
: 但只是強調競爭、培養菁英,會降低教育機會均等的程度,
: 甚至加大階級間的不平等,對社會有害。
: 參考資料:
: 周祝瑛(民98)《比較教育與國際教改》pp.213-224
: 楊瑩(民93)〈教育機會均等〉取自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增訂二版)》
: pp.269-313
: 羅秀青(民98)
: 〈2000年以降德國學齡前與初等教育制度改革源起與措施─以「北萊茵河─
: 威西發冷邦」為例〉《教育資料集刊》41:212-232
※ 引述《Yenfu35 (廣平君)》之銘言:
: ※ 引述《Bifrons (比夫龍)》之銘言:
: : 我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麼台灣要推行12年國教,美其名是提昇人力資本 ..
: : 但是,摧毀掉技職體系,再把所有人變成高中生...意義是在於?
: : 以後...要買高中女生原味內褲比較容易嗎?(誤
: : 個人一直覺得,台灣這種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島,還是要把資源做些適當的配置..
: : 我是指..培育專才跟菁英才是我們競爭力所在吧?
: : 而不是,大家均分這個資源,這樣講好像不公平
: : 但是,公平跟競爭之間,要有個取捨吧?
: : 十二年國教讓大家都變成高中生,真的有提升到人力資本嗎? 我懷疑...
: : 我相信是台灣過去數十年的教育改革路線錯誤讓國家變成現在這般...要負很大責任。
: 「公平跟競爭之間,要有個取捨」是理所當然的。
: 但若如你所說地強調培育專才與菁英,會複製階級、違反教育公平。
: 德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德國學生六歲進入小學起就有留級,四年級結束後會照成績進入中學,
: 大部分會進入這三種學校:
: 成績最好的進文法中學,主要出路為升大學;
: 成績次好的進實科中學,主要培養中級實務人才;
: 成績較差的進主幹學校,作為技職教育的準備。
: 另外在1960年代為了提升教育機會均等、幫助學生探索性向而設立綜合中學,
: 目前也有部分學生就讀此類學校。
: 五、六年級稱為「定向期」,學生若發現志趣不合,
: 可在這四類學校間互轉,但多半是轉出文法中學。
: 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在10到12歲就已經分流。
: 那裡另外有嚴格的留級制及升級考試制度。
: 但是這樣提早分流、嚴格淘汰的結果,
: 反而損害全國學生的平均素質、加大教育不平等。
: 像2000年德國參加PISA測驗,而該年的重點科目是閱讀能力,
: 結果德國15歲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參加的各國中排在後段班。
: 經進一步分析,其中一大原因是具外國移民背景的學生表現不好-
: 即使他們有七成以上都完成十年義務教育,仍有兩成不到水準1。
: (水準1的要求是:能從文本找出並處理簡單訊息;
: 具水準3者方能勝任各種日常閱讀活動。)
: 若再比較父母來歷與其子女就讀中學的種類,會發現不小的落差:
: 父母來歷 文法 實科 主幹
: 均在德國出生 32% 35% 25%
: 其一在德國出生 32% 25% 31%
: 均非德國出生 15% 28% 49%
: 學生有移民背景 20% 27% 43%
: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提早分流、嚴格淘汰造成的不平等。
: 若比較父母職業與其子女就讀中學的種類,也會發現很大的落差。
: 姑且以最高等級的「上層階級職業」與最低等級的「無技術工人」來看:
: 父母職業 文法 實科 主幹
: 上層職業 52% 29% 13%
: 無技術工人 11% 29% 41%
: 因此,當年OECD的報告就說:
: 「學校的區隔使得教育不公平的可能性更形加劇」。
: 另外有研究指出,「因家庭背景條件限制而就讀主幹學校之學生,
: 因過早實施的分流制,更加深其在教育方面的不利狀況」。
: 這種情況在1970年教改時就已經有學者預測到:
: 他們認為這樣過早分流會損害社會弱勢教育機會的平等,
: 因此主張延緩分流、廣設綜合中學;
: 但因為反對者眾多,所以除了設置少數綜合中學之外,並沒有重大變化;
: 綜合中學迄今也難成氣候、各界對是否應增設綜合中學看法仍然不一。
: 「公平跟競爭之間,要有個取捨」是理所當然的,要抓平衡點不容易,
: 但只是強調競爭、培養菁英,會降低教育機會均等的程度,
: 甚至加大階級間的不平等,對社會有害。
: 參考資料:
: 周祝瑛(民98)《比較教育與國際教改》pp.213-224
: 楊瑩(民93)〈教育機會均等〉取自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增訂二版)》
: pp.269-313
: 羅秀青(民98)
: 〈2000年以降德國學齡前與初等教育制度改革源起與措施─以「北萊茵河─
: 威西發冷邦」為例〉《教育資料集刊》41:212-23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