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林明仁教授的小小粉,
雖然這個題目在郭先生發表那一鳴驚人的言論後,
已經被寫了很多次了。
但身為盡職的粉,
還是得立刻po上來分享~
看完文底有小卦
標題:民主到底能不能當飯吃?
作者:林明仁 臺大經濟系教授
日期:2014/06/05
原文:http://goo.gl/K5lboq
在民主已經成為普世價值的21世紀,
許多人仍然對它抱持懷疑甚至排斥的態度。
舉例來說,台灣一直有不少人念念不忘過去威權統治下的高經濟成長,
也讚羨新加坡與中國共產黨「說建就建、說拆就拆」的「高效率」;
連《世界是平的》作者Friedman 都在紐時專欄公開說,
像中國這樣菁英統治的一黨專政制度,
才能實施在政治上困難但對社會有利的政策!
而早期學術界的跨國研究,也認為民主與經濟成長並無關連(如果不是負相關的話)。
這樣看來「民主不能當飯吃」這句話,果真是個靈驗的發爐!
不過這些說法,其實都是錯誤的。
首先,獨裁者因不用面對國會權力節制,因此的確可以執行更多的政策,
但這些政策並非全然都是好的。
更糟的是,這些政策的品質好壞,也會更依賴獨裁者和其決策小圈圈的品質。
Almeidaand Ferreira(2002)[註1]的跨國研究就發現,
雖然民主與獨裁的經濟成長率並無不同,但是獨裁國家經濟成長率的變異數,
卻是民主的4.5倍!
顯然偶爾出現的好獨裁者並不能夠合理化獨裁制度,
只要看看中國歷史上好壞皇帝比例差異即可明白。
我們也可以換一個只在乎吃飯的人較容易理解的說法:
現在有一檔股票與一檔基金,股票不但容易大起大落,
且與基金相比,長期報酬率並無不同,你該選那一檔?
再者MIT 經濟系教授DaronArcemoglu與哈佛大學政府系學系教授James Robinson 等
在他們的最新論文「民主的確促進經濟成長」[註2]中也發現,
一個國家在民主化開始前後幾年,通常會伴隨轉型動盪與GDP下降;
等到民主鞏固後,經濟就會開始回升。
由於民主在增加投資、教育支出、經濟改革、改善公共財的質與量、
與減少社會動亂等都比獨裁表現更佳,
當我們將這個動態過程考慮進去後,民主國家的GDP比非獨裁多了約百分之20左右!
我們教育下一代時常說:「凡含淚播種者,必歡呼收割」,
這話在面對民主轉型時,也是同樣適用的。
這些結論,其實與Acemoglue和Robinson在去年出版的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一書的論點是一致的。
書中兩人透過分析世界各國數百年來的經濟政治制度演變史論證,
若能在經濟上致力於保護財產權、制訂不因人而異的遊戲規則、
鼓勵資源往新科技方向投資;
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
就是能讓國家持續發展的廣納型(inclusive)制度。
反之,國家若被只想攫取資源的少數政治菁英把持,使短期之內能有經濟成長,
也必然無法持續這種榨取型(extractive)的制度必然走向衰敗。
再者,作為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重要條件之一的「創造性的破壞」,
需要的是人們跳出框框思考(think outside the box),
這也只有在廣納型的民主制度下才能產生。
只會強調魔鬼藏在細節裡,拼了命去cost down或找尋更低成本的設廠地區,
很快就會被全球化下快速的技術變遷所淘汰。
更糟的是,這些過去成功的資本家, 在無法面對技術升級的競爭時,
也經常會回過頭來與政治菁英結盟, 組止創造性破壞的產生!
邱吉爾曾說:「民主是所有制度裏最差的一個
──除了已經被試過的所有其他制度之外」[註3]。
集眾人智慧的政治市場所建立起的廣納型民主制度,不僅帶來自由與人權,
也為長期穩定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社會基礎。
民主之路已經走了一半的台灣,
是要回過頭獻祭個人自由,以召喚英明領導者的出現?
還是要建立起強而有力的民主制度,讓我們的社會再升級?
Inclusive or extractive, that is the problem!
【備註】
[註1] Almeida, H. and Daniel Ferreira (2002),
Democracy and the Variability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Economics & Politics, 14: 225–257
[註2] DaronAcemoglu, Suresh Naidu, PascualRestrepo and James A. Robinson(2014),
“Democracy Does Cause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20004.
[註3]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
林明仁,府城成長,風城求學,
目前在112教導用經濟學分析社會現象的屠龍之術。
最喜歡的是找始料未及的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
最害怕的是把相關搞混成因果,
最受不了的是「覺得C受到不公平待遇因此決定對D課稅」的A和B。
最懷疑的是政府,最相信的是誘因與市場,
最無力抵抗的,是實證資料與故事的完美結合。
最希望的,則是空氣中永遠都有自由的滋味。
補卦:
3/31/2014
今天某教授(不便透露姓名)在課末,
先把同學攝影機關掉,
再說:
「不要太容易被打敗。
至少,你曾大聲說過你想要什麼(表情微妙)
不然,我在這裡十年,也都,白幹了。」
(背對學生離開教室,學生鼓掌目送)
(目擊者說,霸氣教授,離開前的表情,永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