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下推文
因為教改不論怎麼改,
都沒有碰觸到競爭教育資源背後真正的本質:恐懼
社會中普遍存在對生存"恐懼"的心理,
認為要是我的孩子在這次競爭中輸了
以後會一輩子無法翻身,
因著這種對未來"匱乏的恐懼"
所以產生了必須要"努力"的競爭教育資源(爭搶明星高中)的想法,
不然一輩子就完蛋了
這是一個根源於對社會的恐懼所產生的結果
因此不論教育部怎麼去壓制最外層的競爭行為都沒有用
因為大眾對社會沒有信心,
人們不相信在社會中不透過競爭可以活得下去
只能透過不斷的競爭、盡可能壟斷所有資源,
即便踩著弱者的屍體往上爬才得以生存,
對生存的恐懼越深,競爭的強度與惡質也就越重
因此要推行真正的教改,不在於去壓制競爭
而是在標本方面都下足功夫
治標方面,是把競爭的負面影響降低,
並確保競爭的公平性
治本方面則是要把社會資源做大,讓社會相信
原來不一定我要去通過某些特定管道才能得到資源,
甚至創造足夠的社會福利
讓人們可以相信不需要透過零和的競爭,
就可以在這個國家中活的很好(北歐那些社會福利國家就是往這方向走)
但綜觀現在22K政策,
年輕人新貧化,貧富差距日益加大,
社會上的一切不公都加深了人們對於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的恐懼
競爭意識只會越加強烈而不會消失,
所以十二年國教註定是要失敗的
這失敗將以公立明星高中被毀滅,
形成更多超級貴族的私立明星高中作結束
康橋、薇閣、聖心......這類貴族私立學校必定會屹立不倒
甚至會透過黨政的影響力去影響教育部政策
為他們廣開巧門,量身打造保障他們權益的方法
不管教改怎麼打壓競爭,
有辦法的學校永遠都是競爭的贏家
以結果觀之,
這樣的結果對照當初"打破明星高中"的目標,
只顯得更加可笑而已
這就像是有個病人喊著腳痛,
醫生就把他的腳砍下來,
認為要是沒有腳就不會痛了一樣荒謬。
這麼說來教育部是不是就完全沒辦法做任何動作?也不盡然,
只是教育部的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須要正視"競爭"的這個本質
競爭的存在是社會內部對生存恐懼所產生的外部結果,不可強自壓抑
就像感冒體內會發燒流鼻水,這是內部清洗病毒的過程
當你壓抑了外部表徵,內部對病毒的作戰也就停止了,
只會把病症壓往體內深處等待下一波更猛烈的爆發,
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於落實社會福利與公平正義,讓人人免於對生存的恐懼
如此自然就會減少競爭意識
治標方面,就是改變競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將競爭導向正面的結果,
既然無法說服大眾放下競爭,那就好好運用競爭吧
期望透過競爭,達成更多有意義的教育目的
比如說,現在的教材改革方向都傾向越改越簡單,
改到課本幾乎沒甚麼內容既無聊又無趣
主導者認為只要把課本改簡單學生就會有興趣念,
結果剛好相反,本來就不想讀書的,
課本改簡單後變得很無聊,
一樣吸引不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本來就會念書的,因為課本改簡單,
所以為了考試的競爭,
只好把寶貴的生命都放在這種垃圾知識上
為一些垃圾知識的一兩分差距競爭精熟度,
造成結果就是這個競爭背後,無法產生積極正面的效益
產生浪費生命的現象
好的教科書,
可以把較為複雜困難的概念以生活實例深入淺出的解釋,並兼顧趣味性
使得學生學習一些難度較高的知識時,
產生較高的學習動機與較佳的學習成就
以往中小學學科,
因為迷信教材內容改簡單就會比較有趣這種偏見
念的都是一些被簡化到很無趣的內容,
讓學生打開課本就不想學習,因為很無聊
因此如果可以把教材難度增加,
讓真正優秀的人才來編教材,兼顧趣味性並強化與生活的連結
讓學生開始念經過優良設計後,
各種經濟、社會、政治、哲學、理工領域中有難度的經典
這時候透過競爭這些"有難度有意義的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除了滿足競爭的心裡需要之外,
實際上也透過競爭的動作(考試逼學生讀書)
讓學生了解了這些當代最優秀思想的精華
競爭的過程,也就有了更積極提升國家公民意識教育意義
在現階段由於社會問題造成競爭意識無法避免的現象下
透過考試競爭並沒有不好,
重要是在於考甚麼,怎麼考?
以前聯考最被詬病就是一試定終身,
那很簡單,就考兩次,甚至很多次
愛考幾次就考幾次,選一個你考最好的成績去應徵學校,
甚至也可以改革考試的地位,
使得考試分數成為一種更正式的認證,
聯考分數考完不只聯考可以用,也可以代表某種能力的證明,
類似gre,tofel,等所代表的證照意義
這些都是技術面的細節,
只要深入討論都會有更多具體可行,
可以提升考試意義,降低惡性競爭的方法,
只可惜現在教改方向就是要走向"假裝沒有競爭"這一件事
這樣的改革注定只會讓問題更大而已
也許未來的更大混亂現在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