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資本:
老實說,在這個時代還看到所謂的不讓外國人賺台灣的錢,
就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而且相關的討論串還不止一個人說。
要抗議建議不要找uber這種小公司,要找大的。
而且要刮別人的鬍子之前,先把自己的刮乾淨。
所以台積電就是最大的目標,第一它夠大,市值破3兆。
再者它9成以上的獲利都是來自於外國的消費者。
反對跨國賺錢者,請先去抗議台灣每年收幾百億美元的入超。
因為這些外銷產物都在佔別人的便宜。
進口的原油也不要漏掉,因為原油都在賺台灣人的錢。
同時最好把這活動往下拓展,推展到各縣市,各鄉鎮。
台北市不准新北市的人來台北市上班,因為搶了台北市民的工作。
中壢計程車不准來桃園市載客,不然就是搶閩南人的錢,
不爽的話,兩邊可以再打個閩客大戰。
怎麼老是有人覺得世界上人口太多的樣子,一直在搞互相仇視的手段。
1929年的大蕭條,搞得那麼嚴重,有部份就是因為各國關稅壁壘的關係。
當賺不到錢的時候,就發動對外的仇視,弄到最後就出現了二次世界大戰。
價格戰
發200元就算價格戰嗎?那開幕期間打折的新店家就是在發動價格戰囉?
其實uber有時反而比計程車更貴,我不是指uber高檔叫車那一種模式,
而是uber在某些國家的動態計價模式。
透過尖峰時間提高價格,讓司機願意出來跑車。
結果就是,消費者需要用車時,司機願意出來載客,滿足需求。
這跟很多服務業很像,像假日飯店較貴,平時較便宜。
機票旺季較貴,平常時段便宜。
這種依需求訂不同價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訂單一費率才是最糟糕的。
所以應該是請政府放鬆費率管制,讓市場價格決定。
當然這時就換說消費者被剝削了,反正只要有交易,就有剝削是吧。
運輸模式
百年來,運輸模式轉變其實蠻單純的,就是不斷的省人化。
先是坐馬車,所以要有車伕。
後來汽車出現,可以自己開車,車伕失業。
現在無人車出現,不用自己開車,所以駕駛失業。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其他行業也是如此。
創新
能打出”天底沒有所謂把餅做大這回事”的話,實在不知道要說什麼。
人均GDP成長率的增加,難道是一種幻覺嗎?
創新本質沒有針對性,可能有危害,但還是有法律可以規範。
財團和鉅額資本本質也沒有錯,如果其存在對大眾有幫助,為什麼要消滅它?
當有壟斷的事實時,再來處理就好。
Uber在台灣是和租賃公司簽合約,租賃公司自然要幫司機辦勞健保。
而且租賃車的司機也要有小型車聯業駕駛執照,也不是沒合格證照。
差別只在於,用什麼法來定義。
Uber的最終目的是配合無人車上市提供的各項服務,那才是最有價值的部份。
透過無人車上市,削減全球八成汽車數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這是為什麼它市值增加這麼快的主要原因,
Uber過去一年市值增加五倍,達到182億元。
一個只和計程車競爭的公司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市值的,創投看得是未來的商機。
計程車司機的失業,和馬車伕的失業沒什麼不同,只是時代在前進而已。
政府有責任要去幫助失業的人,而不是犧牲消費者,要求使用舊服務。
別忘了,人是勞動者,也是消費者。
用管制的作法去影響市場,結果就是二者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