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現在是在一家GIS公司上班
公司主要都是接台南高雄的政府專案
還有一些台北的政府專案GIS(地理資訊系統)
通常切成兩塊來看
1.圖資
2.系統
圖資的話,就是需要現場測量,然後數化(統一坐標系然後在系統上展現)
系統的話通常負責整合各來源圖資,讓人家查找、定位、管理、分析等然後定期更新
照理來說最理想的狀況就是每個地方你站的位置坐標下幾公尺有甚麼管線用來幹嘛
他的深度、他的方位、孔徑啥的屬性資料如果都有建置的話
然後統一所有單位都用這一套圖資,
不管做啥事或是災害應變都可以迅速的確認問題出在哪
=============以下是管線亂象說明=================================
全台灣的地下都不知道有沒有哪邊是真的齊全的,齊全還要包含除了建置之外,
歷次更動的圖資都會跟著更新
以台北市為例,河濱公園是最大量被借道穿過管線的地方,我負責的水利處GIS系統
裡面,河濱公園的管線目前資料是0
真的要調查或是落實管理的話只能整個挖開來看然後把圖畫出來再填回去,
然後後續的每次更動都更新圖資
實際上台灣不管是道路,公園,建管,都計,都不一定有這麼完整的資料維護了
道路常常都要鄉道重新調查,人行道在一些荒涼的地方常常破損好幾年
或消失了都沒人知道,公園裡隨便一個里長就可把寫上自己名字的石椅放進去
裡面的設施除非要全部照冊定期巡邏養護,不然就是亂管
建管方面,紙圖一定是都有的(但是建築施工驗收的測量卻是不一定有專人驗收精度)
都計更不用說了,樁位從頭到尾都是參考用的,最能依據的還是那些萬年地籍資料
地面上的東西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地下的東西
如果要清查就是全部挖開來看,不太可能不用挖開來,
因為你以為他們都有走地下管路,或是水溝下水道,實際上更多是直接把地挖開用埋的
除非埋的人有做測量繪圖但是更多埋的人是ㄧ些外包的小包,XXX水電行之類的
然後他們也不一定會測量,精準的x,y坐標然後每年偏移幾公分之類的
或是原來的測量是照67坐標系統,但是過了十年後大家都用97坐標系統了,
沒有重測過,直接用公式轉過去,整條一起平移都有可能
就算政府要下去做也很難,這種不是灑人灑錢就做得起來的
資料建置也是需要專業去建置,再來就是負責單位差更多,
每一條都是不同單位負責的然後都塞在同一個位置,跨單位的業務
在台灣的公務系統裡根本是噩夢
一堆歷史累積下來狗屁倒灶的事情都會在我們的腳下發生....
以上是測量和圖資的亂象
以下是系統的亂象
================================================================
很多公務體系,有分有錢的和沒錢的,還有分有腦的和沒腦的
有錢的就是一個科就可以自己獨立外包開發幾百萬一套的GIS
沒錢的就是弄多一點空間塞紙圖在那邊屯資料
有腦的單位就是測繪中心、地政單位等第一級的使用和產製圖資單位
會固定維護,也有標準的SOP製圖更新
沒腦的就是部分的養護單位,有的有錢就拼命開需求系統裡要啥功能
但是不考量圖資維護更新,導致一堆開發完隔幾個月就永遠放置的幾百萬系統
如果不是圖資高度需求單位,只是一些管理單位,例如工程類的,公園管理類的
他門對開發的要求就只會是"相對準確" "開發時程掌控" "系統跑的快" "圖資越多越好"
但是近幾年的資訊發展日新月異...
幾乎兩年就是一套系統的壽命週期...幾百萬的GIS系統就這樣打水漂了...
這都還是從系統端和建置過程看的缺點...
每一個公家機關單位承辦在執行上問題更大,一個業務一年換好幾個承辦
那些管線天天都在變化,道路天天都在挖....
大部分的承辦只會審書面資料,收收代辦費就放給他挖了
少部分比較盡責,然後有固定更新機制的單位才會要求開挖單位補圖資
但是資料都很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