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北歐模式,台灣轉化(II)_民主機制

作者: belleyyc (belleyyc)   2014-08-05 12:27:43
抱歉,先提醒大家,此文有點長。但若要了解北歐政策如何務實可行、
貼近民意,以及「民間組織」如何造成這樣的結果,就一定要了解北歐
「直接民主」機制的運作。忍耐慢慢看喔:)
回到「集權」問題。北歐的集權,若硬要用此詞,是有「背景性的」。
北歐在一戰前,不少國家也經歷過戰爭、內亂、貧窮等問題,加上北歐
本身自然資源不豐(除了挪威後來發現石油),政府需要出面解決問題。
這就類似,社會百廢待舉,民不聊生時,大多數人缺乏資源的情況下,
只能指望政黨/政府出來做。這就是被批評集權的背景。
由於北歐制度的建立,瑞典是龍頭老大,其他三國家(芬蘭、丹麥、
挪威)都是依此而立,故在此需要簡單提一下其執政過程與建設,有
助於台灣政黨思考其走向。
當時的北歐多數是農民,工人次之,而又各自支持之農民黨、社會民主黨
(簡稱社民黨),大家的生活水平是差不多的。因此,雖然社民黨大老在十
九世紀末,就提出「人民之家」的黨理念(也就是,讓社會的運作像是個
「大家庭」),也必須透過「政黨結盟」才可能取得執政。為此,社民黨
與農民黨結盟。這「跨黨結盟」是重要的,因為它開啟了社民黨執政後,
能夠與民間組織「共享權力」,也就是,能夠開放決策與執行的權力與管
道給民間組織。這也許是台灣目前可以借鏡的。另外,也因為「人民之家」
的理念,社民黨面對不同的聲音是採「融合性」的態度,而非「排除性」,
故重要政策的研議與執行,都是歷經長時間社會討論。
而社民黨長年執政後,建立起「政府」與「民間組織」『權力共享』的機
制,稱為「民主組合主義」。民間組織透過以下六種管道,可參與政策決
策與執行:
1. 由民間組織就某一議題塑造輿論,啟動政策議程。
2. 由政府或國會成立「政策研議委員會」,由相關各界代表擔任委員,
就其達成之共識寫成結論報告,公諸社會。
3. 第三個管道是前述政策研議結論報告的公開諮議,是未被邀請加入政
策研議委員會之民間組織及個人參與決策的途徑
4. 其後即由「非專家決策暨政策執行委員會」(lay board),參考前
兩個途徑所得之社會共識,進行政策決策或起草法案
5. 民間組織與政府官員或政黨的非正式關係
6. 政府將部分施政委託民間組織
北歐政策的決策與執行,能夠務實、貼近民意,施行直接民主,很關鍵
的是「政策研議委員會」與「『非專家』決策暨政策執行委員會」。
前者原先是為因應經濟計畫與薪資協商而設,其組成元素為勞工組織、
資方組織、政府三方,而以全國性的龐大勞工組織及資方組織為先決條
件。故,如之前鄉民呼籲,「組工會」是重要的(這留待下部份再來談)。
後來因應福利政策,而有福利使用者組織(老人、家長等)參與。此外,
這個機制是普及公共照顧政策的研議、決策與執行之所賴。透過此機制
而達成的社會共識,讓福利國家能夠隨著社會結構與需求的改變而有所
更新。
「政策研議委員會」能夠因應社會結構與需求的改變而有有所更新,主
要在於,委員會寫出的結論報告(政策提案),會公開徵詢社會各界的
意見。此時,社會會針對此議題進行討論,媒體、工會組織等都會不斷
地從各個層面「分析」該政策的利弊得失,包括其背後的意識形態等,
務求充分討論與了解。重大政策,有時還歷經兩年或以上的討論/辯論。
若有重大爭議,則會進入委員會重新研議;若無重大爭議,則交由政府
部份執行或國會立法,接著,再由「中央/國會」層級的「民主組合委
員會」執行,而「地方」的「民主組合委員會」會依此執行。此為民主
溝通機制由「上而下」。
若政策在地方執行,出了問題,會先在「地方」層級的「民主組合委員
會」處理與解決(因為有地方性差異)。若地方無法解決,則會往上回
報給「中央」層級的「民主組合委員會」,再由中央層級的「民主組合
委員會」彙整提報給政府部份或國會,然後此問題會再回到「政策研議
委員會」的手上,研議與商討可能的解決方法,或修法,或提出新的制
度。此民主溝通機制為「由下而上」。
政策的決策與執行,由中央到地方(「上而下」),再由地方到中央
(「由下而上」),形成了民主的「雙向溝通」的直接民主模式。老師
也把這個製成圖,請見下方連結中的「民主組合決策與執行機制」:
http://theater-of-nordic-ideas.blogspot.tw/2008/10/part-ii.html
而所有北歐國家政府(各部門)的決策及執行委員會,被稱為「非專家
委員會」,突顯決策的主體為人民,或人民的政治意志,而決策的目的
則在於保障人民需求的滿足,是民主政治的深度實踐。換句話說,專家
及政府部門並不是委員會的主體,他們的任務在於服務人民的需求。
簡言之,一戰後,北歐施行的「中央集權」,是透過其「集權」,先穩
定經濟、就業,同時鼓勵「公民參與」(先「組織」、積極參與),而
後建立起「中央-地方」的「雙向民主」機制。
將之應用在台灣的狀況,則有幾個條件要具備,才可能讓這套制度建制
起來:
1.要先讓以提升中下階層福祉為考量的政黨執政:
這點可讓中下階層的整體素質提升。
2.公民的「參與度」要高,組織才有代表性:
這也是為何北歐制度在台灣已經推廣多年,卻遲遲無法普及的原因。
許多台灣的「民間組織」,包括不少NPO,都是kmt的扶植起來的,一
切以kmt那套思考模式,在打擊此模式的建制。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更加肯定公民版的存在、以及諸多鄉民們動員
組織起來的重要性。感謝大家!
作者: leontj (leon￾ [D)   2014-08-05 13:22:00
台灣要走北歐模式,大家都要換腦袋才有可能
作者: yommy1108 (chiakila)   2014-08-05 13:41:00
腦袋轉不過來
作者: zoobox (zoobox)   2014-08-05 14:09:00
謝謝分享北歐政策決定過程。請問「非專家委員會」和「國會他們除了立法以外,「執行」的部分lay board是如何執行?也想請問關於北歐的歷史、理念和制度,可以從哪裡多瞭解?
作者: dian9 (點點)   2014-08-05 15:01:00
謝謝分享~
作者: zoobox (zoobox)   2014-08-06 11:25:00
謝謝b大回覆,努力消化中啊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