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又上了朱老師的課
這次主題是紅樓夢中的「食物」
說到紅樓夢中最知名的一道菜,莫過於「茄鯗」
鯗讀音做ㄒㄧㄤˇ,原意是魚乾
所以茄鯗就是茄子乾
這道菜出名在作法繁複,完全呈現大戶人家對功夫菜的講究,
在現行流通版本中(也就是程乙本),作法如下:
「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淨肉,
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
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
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
盛在瓷罐子裏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了。」
但老師說,其實在更早的戚序本版本中,
茄鯗的作法是這樣的:
「把四、五月裡的新茄包兒摘下來,把皮和穰子去盡。
只要淨肉,切成頭髮細的絲兒。
曬乾了,拿一隻肥母雞,靠出老湯來,
把這茄子絲上蒸籠蒸的雞湯入了味,再拿出來曬乾。
如此九蒸九曬,必定曬脆了。盛在磁罐子裡封嚴了。
要吃時拿出一碟子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可以看見,原本版本裡的茄鯗像醃醬菜,
強調「九蒸九曬」,變成調味茄子乾後封存,
後來的版本變得更華麗,從切絲變切丁,還加了各色配料。
不過這兩個版本,有三個共通點:
1.不管是拌油或雞湯反覆煮,這道菜想必偏油偏鹹
2.做好得後用磁罈密封保存
3.吃法不是直接單吃,而是是配別的食物炒或拌
朱老師說,這道菜其實源自「官府菜」中的「路菜」,
不要以為官府菜都是魚翅燕窩之類的豪華大菜,
在以前,其中有一系很重要的是「路菜」,
顧名思義,是「行路時吃的菜」。
以前做官,皇上要派你到哪上任就到哪,
可能今年在浙江,明年調到雲南,
兩年後再調到廣東,再兩年調回北京,
調任走的不只是官員本人,還有整家老小和僕役,
當中就會帶著廚師。
而且以前又沒有飛機高鐵,換地方當官常常等於千里跋涉,
例如明朝張居正回鄉一趟就走了三個月。
一路上全家人要吃飯,不可能三餐上館子(畢竟會有走到窮鄉僻壤),
所以廚子往往就地生火煮飯,配些菜餚就給全部人吃,
而這些隨身帶著的菜餚,就是「路菜」,
也因為是隨身帶著的,都是一罈一罈一罐一罐裝著、
口味偏重、可以長時間保存的菜餚。
所以對應到茄鯗,
不管是曬乾或油炸,就是去除水分;
重油重鹹,為了是長期保存才不易壞;
用瓷罈裝,就是為了外出時攜帶方便;
但口味重,所以吃的時候必須拌或炒其他主菜。
只要準備好幾罈這類「路菜」,
外出上任路上,只要煮好粥飯,
拿路菜當小菜或加其他主菜一起料理,
就可以快速做出一頓好料,讓全部人吃巧吃飽。
所以這道菜看似繁複,但只是小菜,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有報導說,
照原書做出來的不好吃,因為本來就不是拿來單吃的食物。
最後,朱老師說,
「茄鯗」雖說絕大多數人都沒吃過,
但同樣原理作法的某種「鯗」,
很多台灣人可能都吃過,
那就是「鴨賞」!
有推論,賞(ㄕㄤˇ)其實就是鯗(ㄒㄧㄤˇ)音轉,
鴨賞也是調味後風乾的食物,
吃的時候也不是單吃,
而是切絲或丁後,再拿來拌炒,特別下粥飯,
完全符合路菜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