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仁愛路 英式行人穿越道

作者: p752206 (CharlesHsu)   2017-07-01 16:22:15
僅僅地上寫個望左望右,
算哪門子的英式風格行穿道?
來講一下英國風格的行人穿越道好了,
為什麼要特別講呢?
因為在大國中,英國的交通安全排名是數一數二的強,
來看Road Safety Annual Report 2014
的2013年每百萬人交通意外死亡數:
http://i.imgur.com/6ILHPMT.jpg
再來看看我們偉大中華民國的設計參考標準大國
美國:
http://i.imgur.com/0OOYuL4.jpg
美國的道路安全在全世界中
是眾所皆知的差勁。
OK,我們回今天的主題,英國。
英國有一個設計先驅,那就是Z字型穿越道
英國有一個設計先驅,那就是Z字型穿越道
“Z Shaped Crossing”。
這是什麼呢?看圖說故事:
這是什麼呢?看圖說故事:
http://i.imgur.com/OVweKeK.jpg
看下方跟右方路口,
有一個Z跟一個N的形狀,
想像一下,
這種設計可以讓行人通過路口中間時,
在轉彎的過程“直覺性”的看到對向來車,
並且搭配柵欄,
來引導行人不會直接穿越沒有穿越道的馬路區域。
不用像台灣或是美國,
要左顧右盼,左顧右盼,再次左顧右盼。
另一個非常英式的設計地區,
也是唯一一個除了大不列顛區域的其他地區:香港,蹷]是如此。
如圖:
http://i.imgur.com/hXe8SOh.jpg
這張看得更清楚了吧?
這張看得更清楚了吧?
然而,這個Z Shaped Crossing,
是由另一種大家平常不會注意到的設施所延伸出來的,
那就是行人庇護島
“Pedestrian Refuged Island”
這種東西僅有在歐洲部份國家跟“香港”普遍有規範及實施,
你想到的被英國殖民的新加坡、紐西蘭、澳洲,
你想到的被英國殖民的新加坡、紐西蘭、澳洲,
以及其他先進國家例如加拿大、日本,
都比較傾向於參照美國的設計方式。
如圖:
http://i.imgur.com/FtJt72W.jpg
http://i.imgur.com/K2BbyTl.jpg
藉由一個中島,來讓行人過馬路時,
有一個能夠稍微喘息轉個頭看車輛的地方。
也許這樣看起來覺得,明明就還好,
但它還提供什麼其它功能呢?
汽車看到這個設施應該不敢開太快吧,
如果想要直接撞上去那我也無話可說。
行人與汽車的衝突,
行人與汽車的衝突,
就是道路安全目前最大的issue,
車撞人,真的難逃一死。
另外,這種設施還延伸出另一個功能,
目前也真的只在歐洲及香港有普及。
那就是兩段式穿越:
什麼意思呢?
http://i.imgur.com/tQK0O9m.jpg
有沒有看到當遠端的部分是行人綠燈,
近端的部分是行人紅燈。
近端的部分是行人紅燈。
這可以解決綠燈時汽車可以直行右轉
但右轉又會遇到行人穿越
而導致右轉需要等待行人穿越
造成綠燈時結果汽車根本還是卡住。
就像這樣:
http://i.imgur.com/gn6YtPs.jpg
這些計程車勢必會影響到後方的回堵,
結果綠燈有啥用,是有用啦,
但是會有一段時間會卡卡的就是了。
而行人庇護島以及Z字型穿越道
而行人庇護島以及Z字型穿越道
搭配兩段式穿越,就可以解決這問題。
如下圖:
http://i.imgur.com/GzE5yal.jpg
每種路口有不同的時制設計,
我拿出最normal的一種型態來示範。
這種設計讓行人跟汽車完全零衝突,
雖然降低了行人的效率,
但換來了
提升汽車的紓解效率以及行人的安全。
這種取捨是值得的。
話說回來,
話說回來,
其實台北也有一些地方有行人庇護島,
但總是被汽車迴轉族跟機車待轉族罵說
這種是危險的設計,會撞上去。
其實,他們說的是“對的”
為什麼?
我這樣不就自打自己臉?
寫這篇文章幹嘛?
寫這篇文章幹嘛?
如圖下:
http://i.imgur.com/eKYKPMr.jpg
http://i.imgur.com/o2qxLXh.jpg
例如,
應該在島上放置藍色箭頭的導引牌,
若可以增加一點設施
如號誌路燈放在這裡會更好。
這樣會更讓用路人“直覺”的意識到,
這裡是一個設施,而不是一個障礙物。
甚至要這個穿越口是退縮的,
不要讓這些設施過於突出,
意思就是汽機車的停止線可以往後放一點,
讓整體可以退後,不要過於接近路口交叉的區域。
如下圖:
如下圖:
http://i.imgur.com/C0pgpD8.jpg
這樣甚至汽車轉彎時,
還有多一點反應時間注意行人自行車穿越。
那麼台灣的設計呢?
http://i.imgur.com/0OieBjc.jpg
http://i.imgur.com/sH0YeVG.jpg
http://i.imgur.com/sH0YeVG.jpg
超長的斑馬線,
如果是在仁愛信義路口,
因為有逆向公車的關係,
頭不知道要轉幾次。
所以才有以下這個新聞: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601/935507.htm
相信大家對這個新聞都非常的熟悉。
而台灣的解決方式呢,
就只是加了警示牌跟標語。
http://i.imgur.com/8NuGiZx.jpg
最後的最後,
我還是想拿出一張圖來結語,
http://i.imgur.com/ABnxTi0.jpg
http://i.imgur.com/ztvcX5A.jpg
上圖是京都四條通;下圖是台南西門路。
上圖是京都四條通;下圖是台南西門路。
上圖是京都四條通;下圖是台南西門路。
四條通在2015前曾是四線道,
但為了公共運輸以及行人的舒適,
反其道而行縮減車道數,
大幅增加行人空間。
當然他們有設計好
左轉附加車道、計程車停靠區、貨車卸貨區。
而台灣,這種路幅設計,
仍是非常常見的。
其實交通工程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可以討論,
例如交通寧靜區,
根本不是像賀陳旦所說的,
裝上“限速30”的警告標語就有用,
且這樣只會引來一堆罵聲啊。
交通寧靜區是要搭配很多輔助設施設計,
例如巷道接主幹道的人行道齊平馬路突起、
小圓環設計、行穿線路口收縮、曲線型路徑等等。
(可以參考荷蘭設計,此篇不贅述了。)
又例如槽化線、導引線、欄杆設計、公車站,
都是更多有趣的議題,
都是更多有趣的議題,
而這些都是直接讓人民有感的設計。
而這些都是直接讓人民有感的設計。
我們會羨慕日本為什麼道路那麼整齊,
其實加了人行道,氣質就加了50分了。
可惜的是,
走出台北市,其他城市根本沒有像樣的人行道。
如果前瞻計畫能夠重來,
把這些規範處理好,說不定不用一條捷運線的錢,
就可以大大的吸引機車族群轉移到公共運輸了。
蓋了捷運又怎樣?
沒有好走的人行道、可靠的公車,我幹嘛搭捷運?
畢竟交通最後一哩路,
還是自己的雙腳。
做政策,應該要回歸本質面吧。
作者: wingcheung (Cheng Wing Cheung)   2017-07-01 16:46:00
原來這種設計有專有名詞,香港友人來台總是覺得過馬路很可怕
作者: JamesWU94121 (詹姆士)   2017-07-01 16:47:00
推這篇
作者: SmileEMU800 (SmileEMU800)   2017-07-01 16:47:00
相信我,台灣人一定直直走過去就算沒有斑馬線的地方也能走
作者: p752206 (CharlesHsu)   2017-07-01 17:08:00
所以可以設立欄杆
作者: neon7134   2017-07-01 17:32:00
再推
作者: canandmap (地圖上的流浪者)   2017-07-01 17:52:00
賀陳那種半專業的說法就不用看了,只是敷衍了事而已
作者: JJLi   2017-07-01 18:07:00
這一篇有要弄成提案嗎?感謝> <
作者: hicker (救護車專載笑到腹肌抽筋)   2017-07-01 19:42:00
推一個 這議題很有提案的價值 就看原po的意見
作者: ciswww (Farewell)   2017-07-01 20:12:00
關於拓寬人行道,2016年台北市拓寬復興、新生南的時候,社會上支持的聲音很小,倒是反對的聲音很大,連市長都切割
作者: lcccpkhtp (as爸)   2017-07-01 20:13:00
推,可惜台灣官員覺得麻煩,學人家又丟臉,還是放著吧
作者: ciswww (Farewell)   2017-07-01 20:13:00
如果支持者不勇於出聲,那政府何必背黑鍋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動Aaron)   2017-07-01 20:30:00
台北的拓寬根本不考慮實務需求當然被罵 至少停車空間要考慮吧 或是只拓寬自行車道就好 像松江路就只增設自行車道就沒什麼反彈
作者: ciswww (Farewell)   2017-07-01 20:38:00
有些時候,實務需求就是故意要把汽車空間劃給行人,京都四條通便是如此而且既然說要給行人空間,那就不能像松江只加自行車道
作者: neon7134   2017-07-01 21:26:00
我很懷疑交通部官員懂得有沒有原po多…?
作者: newasus (我是蘿莉控我自豪)   2017-07-01 21:27:00
覺得人行道可加欄杆,一次解決違停和行人違規穿越的問題
作者: neon7134   2017-07-01 21:30:00
在瘋狂鋪設軌道前 政府根本沒有想到配合軌道運輸的配套措施 舉凡公車自行車步行等 對交通部官員來說 好像是有輪子的才叫運輸工具 但雙腳其實才是最環保且最重要的最後一哩
作者: NiChu (氵尼~~魚禾火~~)   2017-07-01 21:47:00
推這篇也推樓上....兩隻腳才是真正的最後一哩
作者: yjw691 (C.W.)   2017-07-01 22:02:00
地方的基層公務員不一定懂比較少 他們必須考量的問題更多除了工程可行外,預算可行?民意可行?有無適法性的問題?在台北路窄車道窄 又要多車道、又要停車格、又要人行空間用路人各有偏好的情況下 就只有能讓大多數人接受的次佳解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動Aaron)   2017-07-01 22:16:00
ciswww 台北人行空間很足夠好嘛 像是新生南雖然人行道不寬但別忘了騎樓 騎樓淨空的寬度可是超寬的好嗎?京都是京都 台北是台北 人潮也有差 除非新生南人潮多到人行道負荷不了 那我就支持拓寬 否則只是擾民罷了。
作者: relio (瑞哩歐)   2017-07-01 22:28:00
台灣人從不看紅綠燈過馬路的
作者: p752206 (CharlesHsu)   2017-07-01 23:32:00
新生南拓寬後,道路績效並沒有比較差。自己走過一次就知道了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動Aaron)   2017-07-01 23:57:00
樓上 那是因為後來有弄臨停彎
作者: p752206 (CharlesHsu)   2017-07-02 00:55:00
是的 我是說現在的路型。現在的確比以前更舒適對吧? 沒有要為了拓寬而拓寬,但想一下例如台南西門路台北林森北路唄。想要的很簡單,只是還給行人一個基本路權及安全環境而已。
作者: oaoa0123 (ball ^ω^ ice)   2017-07-02 10:59:00
新生南人潮很多啊!一堆台大學生、腳踏車負荷不了誰來界定? 我就覺得之前負荷不了,現在很剛好不過現在台北市政府還敢拓寬主要幹道人行道嗎?很奇怪,明明知道問題需要解決,卻因為害怕矯枉過正而無法解決
作者: icpnh   2017-07-02 11:14:00
推,這篇文寫的很好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動Aaron)   2017-07-02 13:30:00
p752206 哪裡舒適?明明只需要拓寬自行車道 行人就有騎樓+原本人行道就很夠了 這樣後面也不用追加經費弄臨停彎 還有林森北的騎樓整平+淨空就很棒了 不用事事學外國 台北主要幹道行人空間都要記得算騎樓 謝謝
作者: p752206 (CharlesHsu)   2017-07-02 15:07:00
並沒有硬要學國外,只是的確有面臨這些問題。騎樓整平有兩個問題,1是商家跟摩托車照停上去,2是即使整平依然高低起伏差很大甚至接路口時需要樓梯。其實初步可以看看澳門,澳門的狀況跟台灣最像我覺得。摩托車很多然後一樣有騎樓。林森北我並沒有覺得行人很好走耶,想一想長春路以北以南的狀況。
作者: thecynic (Pipe Dreamer)   2017-07-02 15:32:00
==林森北路不好走+1 另外新生南拓寬前也很不好走啊,中午和放學時段都超擠,拓寬之後好多了
作者: aaronbest (心情悸動Aaron)   2017-07-03 03:21:00
p752206 怕有人停車就開罰啊 罰到你看到騎樓會怕就不敢停 台北就是罰出來的 至於騎樓高度要靠政府強力減少落差。thecynic我沒反對新生南拓寬 只弄個腳踏車道把腳踏車族移走 行人空間就不用跟腳踏車搶了。
作者: xiaowei (冷夜)   2017-07-03 17:11:00
新生南路還OK,只是公車道、慢車道的配置應該要順勢調整
作者: aitela (aitela)   2017-07-03 21:24:00
你確定死人是行人被撞死嗎?通篇搞錯方向
作者: p752206 (CharlesHsu)   2017-07-04 01:21:00
是呀?新聞不就是這樣說的嗎.........
作者: TaiwanXDman (XD...)   2017-07-04 07:37:00
看圖看了老半天不知道Z在哪裡 可以用小畫家在圖上畫出Z嗎 >"<
作者: sammylee (Blue Sky..)   2017-07-05 13:32:00
Z就是分二段過馬路 而不像台灣一直線到對面 注意圖上的斑馬線
作者: wastepaper (紙屑)   2017-07-09 00:07:00
要把台灣"以車為本"導正成"以人為本"的道路觀念,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作者: XX9 (米魯國王)   2017-07-15 00:19:00
推!這是台灣最缺乏也最需要大量推廣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