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議會第三審查委員會研議 改善大橋汽機車分流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561599
金門大橋在通車一年後,不幸於三日發生首起死亡車禍案件,金門縣議會第三審查委
員會召集人洪成發、副召集人王國代,委員唐麗輝、許大鴻於昨天邀集副縣長李文良
,以及縣府觀光處、工務處、民政處、警察局人員與會,共同研議如何改善大橋汽機
車分流的問題,讓大橋通行更順暢及維護鄉親的生命安全。
議員洪成發表示,大橋於去年十一月通車後,對於汽機車混合車道有很多爭議,且非
常的危險。目前,大橋工程仍在驗收階段,三日發生首起死亡車禍案件,洪成發說真
的很難過,他在第一時間跟縣長報告和討論機車改走人行道的改善問題,希望爾後不
要再發生類似遺憾的事件。
對於大橋汽機車混合道規劃,工務處長黃儒新說明大橋當初設計可能考量到汽機車和
行人的使用性,才會有人行與自行車道、汽機車混合車道,中間以實體緣石做分隔;
去年通車後,接到很多鄉親反映改善的問題。
洪成發表示,大橋人行步道散步的人不多,在白天車多的情況,行人或許可限制不要
上橋,或是管制行人上橋的時段,讓鄉親上橋散步和安全。
觀光處長李銘培則說明,大橋自行車往小金,每天平均約十三台、反向約十一台;往
小金行人,每天約廿八人、回大金約廿五人;至於機車部份,最高的一個月份近二萬
台,其餘平均約四、五百台。同時,他認為快慢車可直接分流,以及限制慢車道時速
速度,但人還是可以上橋走人行道,此一方案也趕快施行越好,或可送道安會報研議
及請專家提供意見,使大橋汽機車分流改善方案更為周延和安全。
議員唐麗輝指出,當初就在反映大橋為何沒有規劃機車道的問題,始會發生汽機車混
合道的行駛安全的問題。同時,唐麗輝也建議大橋有車速上限限制,是否也應有車速
下限限制,以維大橋通行的順暢及安全。
警察局長盧廷彰說,汽機車混合道真的很危險,應該汽車與機車分流;至於工務處長
黃儒新表示的大橋兩端是步行磚需改善的問題,盧廷彰認為可以用引道方式,包括標
誌標線都要改善,站在考慮鄉親的生命安全,真的是要去改善現有的車道狀況,就能
挽回一條生命。
盧廷彰也表示大橋通車後,共發生七件車禍,三日是第一起死亡車禍案件,每一條生
命都是我們的親友,不能忽略、也有責任,今天馬上可以改善的,明天就能看得到鄉
親行駛的安全。
另,觀光處長李銘培指出大橋中間兩條內線道,均為單一車道,但駕駛人未具有前後
車概念,且交通安全觀念也不足,才是真正發生交通問題的地方。
經過議會第三審查委員會與觀光處、工務處、民政處與警察局就有關大橋汽車、機車
分流政策討論及研議後,達成四點結論:
(一)、考量金門大橋硬體設施尚未驗收完成與移交維管,又查現況人行及自行車每
日通行人數不多情況下,將先採行快慢車道分流調整方式辦理。
(二)、快車道通行將以汽車為主,車行速度仍維持原60km/hr之速限。
(三)、機車道將以原自行車道暨人行道部分調整納入,在原人行道及自行車道尚未
完全修正為機車道前,將儘速於金門大橋兩側設立標誌、標線,導引機車進
入自行車道暨人行道。
(四)、試行汽車及機車分流開始後,慢車道之機車將予降低行駛速限,由原60km/hr
降至50km/hr以下,並宣導機車駕駛人於通過自行車及行人時再降速,同時請
警察局配合交通調整區城,加強執行與宣導,以共同維護用路人安全。
最後,議員洪成發促請觀光處和相關單位盡快在做好改善引道及告示牌後,即試行快
慢車道分流措施,期盼爾後大橋不要再發生類似事件,大家來來往往於大橋都行駛平
安。
==
整理與討論: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561566
金門大橋首起死亡車禍 無照少年闖禍 (節錄)
> 一名16歲李姓中離生無照駕駛自小客車從大橋烈嶼端往湖下方向行駛,疑因車速快
> 又沒有保持安全車距,從後方追撞前方機車女騎士,造成66歲的洪姓女騎士重傷倒
> 地,機車被撞擊衝向旁邊的行人專用道,洪姓婦人送醫急救仍宣告不治
> 有民眾指出,大橋的路幅太窄,又是汽機車混合車道,金門冬天東北季風強,橋上
> 風又大,機車很容易會被吹偏
金門大橋斷面配置
https://www.freeway.gov.tw/Upload/Html/2015216108/p02-2-s.jpg
https://cpok.tw/wp-content/uploads/2022/08/03-2-746x420.jpg
車道 4.00m;人行/單車道 3.00m
依路線設計規範而言;設計速率在 70km/h 以下可以採最低 3.25m 車道寬;
而混合車道供汽車慢車共同使用(預設可併排行車)者,宜 3.50 ~ 4.30m 寬
由此看金門大橋預設 4.00m 車道寬應該是預想汽機車本來就可以併排行駛
而實際上在郊區道路,機車和汽車的速度分佈常有顯著的差異
或許對某些人而言,只要路夠直就是 70km/h 以上在騎車開車,
但同時也有不管路多大條都是固定騎 30~40 的機車使用者
純以硬體設施而言,其實 3.00m 寬,加上原始設計就是瀝青鋪面,
做為獨立慢車道都是很夠的寬度了,
但考量到分流的前提是共用人行空間,
即便在人行量極低的情形下感覺還是不太妥當
實際上單側 7M 寬度可供運用的話,3.25快 1.50慢 0.25肩 1.50人行 也是很夠用了
另一個討論點是有議員提到了最低速限,不過目前國內似乎沒有把最低速限掛在機車
能走的路上過,以金門大橋原始設計混合車道和人行/自行車道而言,混合車道上應
該也不會有什麼腳踏車騎不到最低速限的問題,看看有沒有辦法開出以最低速限規範
白牌綠牌機車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