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引用標題,最近一篇研究發表: Physiological demands of running at 2
-hour marathon race pace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151776/ )
Nike當初測試16位有合作或簽約的菁英跑者,
用現有科學研究數據來挑選出最有機會全馬破二的選手。
最終出線的就是Eliud Kipchoge, Zersenary Tadese 跟Lelisa Desisa。
我稍微就這三篇報導翻個大意
https://bit.ly/3nkf9v9
https://bit.ly/2Urjdxo
https://bit.ly/2H2Gp1Q
這16位測試跑者主要都是東非菁英跑者,當時最佳成績平均下來是半馬1:00:04
全馬2:08:40,然後進行一連串的測試來挑選,其中也包括身高體重體脂腳長甚至
阿基里斯腱長度還有跑步著地點(文中指出10位跑者中大概6位前足,4位足跟)
還有觸地時間等等都是考慮條件之一。
而其中最重要三大指標也是目前最被討論的
VO2 peak or VO2 max (最大攝氧量),
running economy (RE;跑步經濟性或能量/氧氣需要度)
以及lactate threshold and lactate turn-point(乳酸閾值/乳酸大量堆積點...)
這些選手的平均最大攝氧量是71.0 ml/kg/min(62-84),比之前指出菁英跑者都在70-85還
低一點,跑步經濟性則是跑在破二的速度下(21.1km/h),平均下來=>
O2 cost for these athletes was 191 넠19 ml/kg/km
大概跟之前研究菁英選手的數據差不多
*之前研究則指出一般人慢跑需氧數據約是210 ml/kg/km
有趣的是,這研究指出最大攝氧量高的選手跑步經濟性較低,最大攝氧量低的則經濟性高。
再來則是lactate threshold and lactate turn-point
(無氧閾值/乳酸閾值/乳酸大量堆積點/極限速度點......看你怎麼定義)
總之就是根據你最大攝氧量,乳酸量,乳酸堆積速度來評估你跑在破二配速的穩定狀態
跟有氧/無氧運用程度以及疲勞累積度。
其中只有7位選手在該配速下是穩定的,其他9位數據指出已經
超過其極限速度點(critical speed),也就是對它們來說太快了,撐不久
而這些跑者平均的乳酸閾值約是其最大攝氧量的83%
*這時乳酸產生速度比代謝快,當然乳酸只是疲勞程度指標產物,不一定是主因
也有稱之為LT1
而這些跑者的極限速度點約是最大攝氧量的92% (critical speed)
跑速超過這個值時,乳酸堆積速度才會快速飆升,也是你疲勞痠痛特別有感的時候
也有人稱之為LT2
*一般訓練有素的跑者馬拉松配速大概就落在這兩個閾值區間,
之前有研究發現測試的菁英跑者能把自己的馬拉松配速逼近極限速度點 (96%)
換算下來約是維持在最大攝氧量的88%
而研究最後整理的數據是選手要跑在21.1km/h的配速下,59kg的跑者
VO2 approximately 4.0 L/min 約是最大攝氧量的94%
而且是要穩定的輸出不被疲勞影響不掉速
根據前段的數據你可以看出這落差(菁英88%就是個人最佳了,94%是個非常可怕的數字)
總之測試後,他們根據數字挑選出三位跑者
其中Desisa條件不算頂尖但他在艱難的賽事跑出實績
Tadese是當時半馬之王且擁有最佳的跑步經濟性
缺點就是半馬跟全馬成績落差很大,有一說是他水跟補給策略問題
另一說則是抗疲勞程度,而三者中當然kipchoge是綜合最佳人選。
但很多數據無法量化,只能靠訓練,策略模擬,及選手本身的心理素質*還有鞋子lol
**
我只是大致翻一翻,有寫錯的地方請指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