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3-04-13 16:10:59※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漢末,
^^^^^^^^^^^^ ^^^^^^^^^^^^^^^^^^^^^^ ^^^^^^^^
〈張遼傳〉說張遼「本聶壹之後」,這樣說來,張遼原本叫作「聶遼」。
這邊的這個「聶壹」又是誰呢?
西漢初年,漢朝廷處理匈奴問題,實行了許久的和親政策,
一直到了漢武帝時,因為「馬邑之謀」而與匈奴再度轉為戰爭狀態;
這個「馬邑之謀」就是張遼的遠祖聶壹所釀起的。
《漢書‧韓安國傳》說:
「明年(漢武帝元光元年;134 BCE),雁門馬邑豪聶壹因
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
兵襲擊,必破之道也。』
上(漢武帝)乃召問公卿曰:『朕飾子女以配單于,幣帛
文錦,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盜無已,邊竟數驚,
朕甚閔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
大行恢對曰:『陛下雖未言,臣固願效之。臣聞全代之時
,北有彊胡之敵,內連中國之兵,然尚得養老長幼,種樹
以時,倉廩常實,匈奴不輕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內為
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邊守塞,轉粟輓輸,以為之備
,然匈奴侵盜不已者,無它,以不恐之故耳。臣竊以為擊
之便。』
(以下為反對攻打匈奴的御史大夫韓安國與王恢的來回辯論,
篇幅很多,省略)
……恢曰:『不然。夫草木遭霜者,不可以風過;清水明
鏡,不可以形逃;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亂。今臣言擊之者
,固非發而深入也,將順因單于之欲,誘而致之邊,吾選
梟騎或絕其後,單于可禽,百全必取。』
上曰:『善。』乃從恢議。陰使聶壹為間,亡入匈奴,謂
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
于愛信,以為然而許之。聶壹乃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
城下,視單于使者為信,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
』於是單于穿塞,將十萬騎入武州塞。
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衛尉
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
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御史大夫安國為護軍
將軍,諸將皆屬。約單于入馬邑縱兵。王恢、李息別從代
主擊輜重。於是單于入塞,未至馬邑百餘里,覺之,還去
。語在〈匈奴傳〉。塞下傳言單于已去,漢兵追至塞,度
弗及,王恢等皆罷兵。……」
至於「聶壹」的名「壹」,還有個有趣的來源。
《漢書‧敘傳上》說:
「班氏之先,與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後也。子文初生,棄於
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謂乳『穀』,謂虎『於檡』,故名
穀於檡,字子文。楚人謂虎『班』,其子以為號。秦之滅
楚,遷晉、代之間,因氏焉。
始皇之末,班壹避墬於樓煩,致馬牛羊數千群。值漢初定
,與民無禁,當孝惠、高后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
旗鼓吹,年百餘歲,以壽終,故北方多以『壹』為字者。」
唐代的顏師古在這裡針對「壹」字有一條注文特別說明:
「馬邑人聶壹之類也。今流俗書本多改此傳『壹』字為『懿
』,非也。」
從顏師古的話裡,可以知道文獻裡的「壹」、「懿」二字的區別問題,
早就有了,不是後來大家才在注意,挺有意思。
由此也可知:〈張遼傳〉裡的「聶壹」的「壹」字,
絕對不是因為西晉時避司馬懿的名諱才改『懿』為「壹」,
而是本來就是「壹」沒錯。
: 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
: 千餘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布為李傕所敗
: ,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
: 郎將,賜爵關內侯。數有戰功,遷裨將軍。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與夏侯
: 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
: 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
: ?」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
: 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
: 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謝曰:「
: 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
: 有功,行中堅將軍。從攻尚於鄴,尚堅守不下。太祖還許,使遼與樂進拔陰安,
: 徙其民河南。復從攻鄴,鄴破,遼別徇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
: 。從攻袁譚,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
: 載,以遼為盪寇將軍。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潁,封都亭侯。從征袁
: 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
: ,大破之,斬單于蹋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