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4-11-09 11:35:40※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26
: : 王右軍見杜弘治,歎曰:「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
: : 」時人有稱王長史形者,蔡公曰:「恨諸人不見杜弘治耳!」
: 「杜弘治」名叫「杜乂」;杜乂,字弘治。
: 杜乂是杜預的孫子、杜錫的兒子。
: 杜乂有女一人,名叫「杜陵」,她後來成為東晉成帝的皇后。
: 以「杜陵」為女兒取名其實頗為奇妙,
: 因為杜預、杜乂祖孫所屬的漢代以來的有名世族「京兆杜氏」,
: 他們世代所稱的郡望(自先祖以來所持的陳年籍貫),
: 就是「京兆杜陵」,即京兆尹轄下的杜陵縣之意。
: 杜乂身在江南,或許為女兒取名為「陵」,
: 其中蘊含了他對北方故鄉的家國之思吧。
: 杜乂的字「弘治」,在《晉書》中被記載作「弘理」。
: 因為今日所見《晉書》是由唐朝人所編纂,
: 而唐高宗的姓名為「李治」,
: 所以為了避諱,就把與唐高宗之名相同的「治」字改成意思類同的「理」字。
之前此處這樣說,感覺有語病。
唐代編纂《晉書》,是在唐太宗的時候,
由房玄齡主其事。
《晉書》編纂完成是在太宗貞觀二十年(646),
而李治被冊封為皇太子,則是貞觀十七年的事情。
也就是說,《晉書》編纂過程中,
李治已經是太子、也是未來的皇帝(沒意外的話),
所以撰稿人就預先避開李治的名諱,改用其它字來代替。
當然,在唐代傳抄這些典籍的過程中,
抄寫者自主性地改字避諱,或是官方重新整理的時候予以事後改字避諱,
這些情形也很可能發生。
比如說較早編成的《隋書》,
在紀傳部分常看到把郡的「贊治」這個官名改成「贊務」,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