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92(袁宏增寫北征賦)

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9-06-23 23:41:32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袁渙的後代「袁宏」跟隨桓溫北伐途中,
: : 撰寫了這則《世說新語》故事中提到的〈北征賦〉。
: : 袁宏的〈北征賦〉,如今已經看不到完整全文。
: : 劉孝標在這則故事的注中,
: : 從《袁宏集》引用了與這則故事相關的〈北征賦〉部分文句,
: : 下面將這幾句貼出來:
: :   聞所聞於相傳,云獲麟於此野。
: :   誕靈物以瑞德,奚授體於虞者。
: :   悲尼父之慟泣,似實慟而非假。
: :   豈一物之足傷,實致傷於天下。
: :   感不絕於余心,遡流風而獨寫。
: 這則《世說新語》故事的劉孝標注文,
: 另外還引用了一個版本,
: 出自「孫盛」所撰的《晉陽秋》。
: (孫盛∕孫安國,也常常出現在《世說新語》中)
: 下面是孫盛《晉陽秋》所記載的袁宏增寫〈北征賦〉一事:
:  (袁)宏嘗與王珣、伏滔同侍(桓)溫坐,溫令滔讀其賦,至「致
:  傷於天下」,於此改韻。
:  云:「此韻所詠,慨深千載。今於『天下』之後便移韻,於寫送之
:  致,如為未盡。」
:  滔乃云:「得益『寫』一句,或當小勝。」
:  桓公語宏:「卿試思益之。」
:  宏應聲而益,王、伏稱善。
: 前面開頭的引文,有十句〈北征賦〉,
: 其中第八句是「實致傷於天下」。
: 原本袁宏是在這句「實致傷於天下」就結束這個段落,
: 並且在後文改韻另寫一事。
: 依《晉陽秋》的說法,桓溫或王珣覺得這樣子感覺意猶未盡。
:  (我懷疑說話者是王珣,劉孝標注或《晉陽秋》不知是否少了個「珣」字?
:   如果真是這樣,原文可能是「珣云:『此韻所詠……如為未盡。』」)
: 伏滔於是建議:「得益『寫』一句,或當小勝」。
: 桓溫便對袁宏說:「你試著想想看要怎麼加句子吧。」
: 說時遲那時快,袁宏馬上就寫好了:
:   「感不絕於余心,泝流風而獨寫!」
: 《世說新語》與《晉陽秋》記載此事的情節大致相同,
: 但發言的人物與內容有差別。
: 《世說新語》簡潔,也少了「伏滔」這位出場人物;
: 孫盛《晉陽秋》版則有種在座諸人同樂品文的熱絡感。
: 兩個版本相較,
: 感覺上《世說新語》的像是刪略過的故事版本。
方才再查了一下,
原來唐太宗時重修的《晉書‧文苑傳.袁宏傳》中,
對這個故事還有個更詳細的版本,
也貼在這裡,有興趣的板友可以一起參考看看:
 (袁宏)從桓溫北征,作〈北征賦〉,皆其文之高者。嘗與王珣、
 伏滔同在溫坐,溫令滔讀其〈北征賦〉,至「聞所傳於相傳,云獲
 麟於此野,誕靈物以瑞德,奚授體於虞者!疚尼父之洞泣,似實慟
 而非假。豈一性之足傷,乃致傷於天下」,其本至此便改韻。
 珣云:「此賦方傳千載,無容率耳。今於『天下』之後,移韻徙事
 ,然於寫送之致,似為未盡。」
 滔云:「得益寫韻一句,或為小勝。」
 溫曰:「卿思益之。」
 宏應聲答曰:「感不絕於余心,愬流風而獨寫。」
 珣誦味久之,謂滔曰:「當今文章之美,故當共推此生。」
以上是唐修《晉書》中的袁宏增寫〈北征賦〉故事。
在這個版本中,覺得袁宏原本的文字意猶未盡者是「王珣」,
補充了孫盛《晉陽秋》的未完備之處。
而《晉書》〈袁宏傳〉所記的袁宏增寫的兩句:
  「感不絕於余心,愬流風而獨寫。」
這裡的「愬流風而獨寫」,在「泝」、「遡」兩個寫法之外,
又出現了第三個寫法:「愬」。
清代邢澍的《金石文字辨異》正好對此有提出看法:
  唐石經《毛詩》「如彼遡風」,初刻作「愬」。
  案:晉人賦云:「愬流風而獨寫」,正用《詩》語,
    可證「愬」為古字。
    而顧亭林反以為誤,毋乃失考。
邢澍恰好就是引用袁宏〈北征賦〉的這一句,
來討論「愬」與「遡」字之間的關係。
因為《毛詩》的「如彼遡風」,
在唐文宗開成年間刻成的石經版《毛詩》中,
其實是刻作「如彼愬風」。
邢澍便以此為主要證據,
認為袁宏的「愬流風而獨寫」是用了《詩經》「如彼愬風」的典故,
可知《晉書》記載的「愬流風而獨寫」其實並無錯字。
邢澍的結論是:
  「愬」其實是「遡」的古字(或者說是古代用法)。
雖然清末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的《毛詩注疏》,
在校勘記認為「如彼愬風」的「愬」是唐代石經刻錯字了;
但在唐朝人李善注本《昭明文選》所收錄的西晉潘岳〈西征賦〉中,
針對「愬黃巷以濟潼」這一句,
李善注是這麼說的:
 「薛綜〈西征賦〉注曰:愬,向也。愬與溯古字通。」
(這裡的「薛綜」,就是孫吳的那位薛綜)
「愬與溯古字通」,而「溯」與「泝」兩字原本就是通同字,
如此一來,「愬」其實也是「泝」的古字。
由上可知:邢澍的看法,實際上就是唐朝人的認識,
     《昭明文選》李善注可作為佐證。
《晉書》的「愬流風而獨寫」,
《昭明文選》之潘岳〈西征賦〉的「愬黃巷以濟潼」,
唐代開成石經《毛詩》的「如彼愬風」,
這三個例子都用「愬」字,看來也不是偶然的了。
阮元校刻《毛詩注疏》所謂唐代石經錯刻「愬」字的意見,
並不能成立。
總結一下:「泝」、「遡」、「愬」三字在這裡都是通用的。
     其中「愬」字是所謂古字,也就是古代用法。
: : 上面的最末兩句,就是袁宏聽從建議當場增寫的那兩句。
: : 劉孝標注所引用的末兩句,
: : 文字看似與《世說新語》故事中所引述的有些許不同。
: : 其實「泝」、「遡」兩字相通,
: : 所以兩個文字版本雖異實同。
: : 上面那十句的〈北征賦〉,
: : 用現在的國語讀音來讀的話是押不到韻的。
: : 請試著河洛音來唸唸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