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w190a (las)》之銘言:
: 關於棧道之於趙雲的責任我有些問題,
: 一是他燒的棧道比例到底是多少?
把道路拉直起來﹐大致是這樣﹕(從北到南)
地點 距離 備注
眉縣縣城 (渭河平原)
15km
褒斜道北口 (開始進入秦嶺﹐此處名為“斜峪關”﹐即斜谷口)
30km ↑石頭河
紅巖河發源地 (此路秦嶺最高點) 此處南北有兩河
10km ↓紅巖河
太白縣縣城 (赤崖)
50km
留壩縣江口鎮 (紅巖河河口﹐此處“紅巖河”匯入“褒河”)
60km
漢中市河東店鎮 (出秦嶺﹐此處名褒谷口)
15km
漢中市區
紅色45km為斜谷(石頭河河谷)﹐黃色120km為褒谷(褒河河谷)﹐
其中赤崖河段為60km。
蜀軍利用河道運送物資﹐上行褒谷110km至太白縣城為基地。
此處若經斜谷順流而下30km出斜谷。
: 二是燒了這樣長度的棧道真的是後來無法通行的原因嗎?
: (更正:燒了這樣長度的棧道真的是就會讓其幾年無法通行嗎?)
: ~~~
: 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一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
如果是從赤崖(太白縣城)起算﹐則赤崖以北約40km﹐折合漢制(1裡=415公尺)
約一百裡。
但趙雲不可能燒至赤崖﹐合理的推斷是燒掉斜谷30km﹐制高點依舊保持在蜀漢手中﹐
魏軍難以仰攻就夠了。
趙雲再怎麼錯﹐也不是笨蛋﹐不會連早就被蜀漢控制的制高點也放棄掉的。
(畢竟說的是趙雲僅僅考慮褒斜道作戰而沒有考慮其他方向﹐
而不是說趙雲連褒斜道都考慮不好。XD)
因此赤崖以北褒谷的10km肯定是能保存的。30km算﹐約70漢裡。
: 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水經·注沔水上》
: 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
這是紅巖河大水。戍赤崖屯田即太白縣城﹐戍赤崖口應即紅巖河口﹐即江口鎮。
: 但得綠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緣崖(為什麼你們都引錯別字的版本呢...XD)
: ~~~
: 以這段引述來說,這段棧道之所以修不了,是因為他一端立柱於水,
: 或許環境不同於建造時,水流極猛,因此無法重修。
嚴格來說﹐無法重修還因為以下原因﹕
一、斜谷本就應從北往南順山勢修才容易﹐從南往北修要建材越過秦嶺主脈﹐難度大。
二、燒掉棧道之後﹐制高點往南由蜀漢控制﹐但蜀漢控制不到山脈另一邊。
所以在蜀漢、曹魏對峙的當時﹐修通這段道路確實要比和平時期難上百倍。
這是客觀原因﹐不能說是趙雲害得棧道“難以”重修﹐但趙雲害得棧道“需要”重修
卻也是事實﹐在這個需要的前提下﹐這種難以就更加體現出來了。
: 再來大水又沖垮更多部位,使得整條棧道失去修復價值。
: 因為修棧道雖然很慢,但如果只是修一段,需要的時間應該成比例減少,
: 比如另一條全新的棧道就可以在十還是二十年內修好?
: 如果說趙雲燒毀的部位的比例是本來就可以用有限時間與資源修好的,
: 那麼他燒毀棧道的決定似乎就不是太糟糕,
: 或者該說他不懂土木工程燒掉了一座修不好的棧道,所以算不戒之失?
: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是為了抵抗追兵,
: 燒毀多少長度的棧道是比較合理可行的?
: 照理說單純拒止的話不用很遠吧,
因為曹魏從北邊修復斜谷會比較容易﹐所以如果要燒﹐確實燒長一點更好。
不過如果說到阻止﹐而不是直接放棄的話﹐趙雲的最好做法是破壞一小段就好﹐
然後如果曹魏修復﹐則趙雲還能保有出兵襲擊、騷擾修路軍士的主動權。
當然﹐從事後來看﹐曹魏不想修復﹐而是蜀漢想要修復﹐
但這點就不能拿來說明什麼了﹐因為畢竟誰都無法未卜先知。
當第一次北伐結束的時候﹐誰也不能未卜先知曹魏隨後幾年就是不修復。
(曹魏有一段時間﹐是重東輕西﹐要套用東漢最後才平巴蜀的戰略過程。)
但看起來趙雲是直接用燒的方式來“放棄”整個斜谷﹐退守制高點及褒谷。
: 會燒到一百餘里嗎,難道是意外火勢控制不住,所以不戒之失?
: 或者說那段一百餘里的文字只是介紹說這段一邊靠山一邊在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