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人在漢末是一群可憐的人,資源最少、連年動盪、朝廷甚至還一度想放棄涼州,在這
種情況下出來的涼州人比起關東人多了很多的實幹派。但在漢末,會做事比不過會讀書,
會讀書比不過家世好,涼州的名臣即使再有能力、再會讀書,往往沒有辦法獲得與關東人
同樣的地位與聲望。
要獲取權力的方式就是附黨,但不管是宦官跟士人都只把涼州人當作工具,他們很難混入
任何一邊。
在董卓早年的涼州領袖是三明。第一個明是皇甫規。皇甫規想要阿黨,上書為黨人求情,
結果朝廷的表示僅僅只是知而不問,頂多稱讚皇甫規賢明,這代表著朝廷認證皇甫規誰也
不是。再來是張奐,張奐是第一個帶兵進京的涼州人,他在宦官曹節的控制之下,誅殺了
黨人領袖兼外戚竇武,自覺做錯事的張奐裡外不是人,清高的個性讓他自以為士人不屑投
靠宦官、又因得罪士人所以沒有辦法融入士人圈,最後只能回鄉教書終老。
二人最終不過二百戶跟五百戶。
而段熲看到了兩人的下場,選擇投靠宦官,幫助宦官殘害忠良,如漢代伍子胥蘇不韋全家
就是被段熲殺光的。的確,他因此獲得三明中最高的太尉職、最高的封邑萬戶新豐侯,但
隨著宦官王甫的倒台段熲的一切都灰飛煙滅。
董卓看到了這一切。在三明之後,皇甫嵩跟董卓就是涼州武人的領袖。皇甫嵩的選擇是努
力擺脫自己武人的形象,但一有亂事朝廷就招手利用皇甫嵩,無事時就剝奪皇甫嵩的一切
權力。涼州人想要他成為第二個張奐,皇甫嵩的選擇跟他叔叔一樣,皇甫嵩的選擇是退讓
、接受朝廷的命令。
董卓並不想成為這三個人任何一個,董卓的早年可能是在潁川度過的,他的字仲潁可能就
是因為潁川而取的,他親眼見到了這時代引領風流的士人是什麼模樣;他的青年是在涼州
度過的,張奐更是他的上司,當張奐進京的時候他甚至可能身處於其中。他看到了皇甫規
皇甫嵩一輩子不被士人當
成真正的夥伴、他看到了張奐帶兵進京束手就擒的窩囊樣、他看到了段熲依賴宦官的下場
。他取代皇甫嵩,成為第二個帶兵進京的涼州人。
士人與宦官皆不可信、軍隊不可放棄。這大概是董卓得到的結論,也因此他選擇由自己來
控制朝廷。我們無從得知董卓是否預見自己的後果,不過我想他在獲得權力的當下應該會
很自豪自己做到了前輩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