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為蔣琬費禕辯駁補遺(中)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7-05-09 06:33:35
※ 引述《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簡單回一下個人看法
一、諸葛亮用何方法來投入更大規模的兵力?
1.我覺得這問題沒有那麼絕對,不如說姜維前有蔣琬費禕制約
後有陳祗主戰卻激出了反戰的仇國論一派,唯一可能投入兵力規模不亞於諸葛亮
當在費禕遇刺後,"及費禕死,(姜)維得行其志,乃將數萬人出石營,圍狄道"的北伐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六)
2.若蜀漢有些關係的人,想辦法入吏戶避免兵役與勞役-「託名避役」
對軍政一把抓的諸葛亮,自可拿捏新投資供養這批官員,能獲取多少利益
卻換得付出增加財政負擔 & 兵員減少的代價
以他心中那把尺去決定最佳的吏民比
然而軍事內政分開的蔣琬費禕陳祗-姜維時期,問題就來了,也許蔣費陳或姜其中一方
認定在某些領域這樣搞會划算,但另一方並不認同
最後演變成認為該給的不給,不該給的我拒收,如此則投入之兵力規模怎大的起來咧
二、姜維的部署做法算不算嚴重失誤?
當然算失誤啊!
魏決定滅蜀時,"(劉禪)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後主傳)
就是因為魏延、王平所設立的諸圍一個一個被姜維裁撤
喪失自主權,只得從遠處派救兵,結果遠水救不了近火,丟了第1道防線陽平關
當然有人會說第2道防線劍閣,理論上絕對萬無一失,鄧艾能偷渡成功是因為運氣好
但即使被批後見之明也好,我還是要說路是人走出來的,尤其當對方兵力數倍於你時
為何不敢嘗試各種賭博性的奇襲?就算魏失敗兵力仍遠大於蜀啊
跟子午谷之謀,不可同日而語也
此外沒人敢保證當時一片反戰聲浪之下,儘管鄧艾軍瀕臨崩潰
也絕對不會遇到厭戰的守將投降,以暫時解決糧盡疲憊的問題吧
越過劍閣以後:"漢人不意魏兵卒至,不為城守調度;聞(鄧)艾已入平土
,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八)
同樣情況假使出現在鄧艾用同一招越過陽平關
仍會驚動蜀漢這邊提早進入備戰狀態,有警覺心以後要再抄小路殺個措手不及
幾乎不可能,而且就算再丟劍閣,也還有第3道如綿竹等防線可擋一下
總比被直逼成都而有直接投降的可能性來得保險
三、興勢之戰後十餘年間曹魏國力衰頹,是錯誤的分析?
: 因為關中地區的屯田本來就是以民屯為主,並且屯田對整體經濟產出的影響尚不如自耕
: 農。曹魏的兵力擴增,是以動員來達成的,曹魏把軍屯降低,代表的是動員程度的下降
: ,而不是戰爭潛力的衰退,所以反而可以認為是曹魏方面未感受到較高的軍事壓力。
: 三少帝紀
: (咸熙元年)是歲,罷屯田官以均政役,諸典農皆為太守,都尉皆為令長;勸募蜀人能內
: 移者,給廩二年,復除二十歲。
: 曹丕任內屯田制就開始出現變化。典農掌管的屯田以民屯為主,典農體系受到改制與汰
: 除,代表的是民屯開始減少,自耕農的比例持續上升。還有一個問題在於,曹魏的屯田
: 生產力較差,且有受地方世族掌握的狀況,所以屯田的下降,也並非代表著產能和政府
: 力量受到削弱。
"(咸熙元年)是歲,罷屯田官以均政役,諸典農皆為太守,都尉皆為令長;勸募蜀人能內
移者,給廩二年,復除二十歲"
首先,這已經是滅蜀以後的事,跟曹丕的關係是...?
跟曹魏方面未感受到較高的軍事壓力的關係又是...?
曹魏降低軍屯,代表「可」動員程度下降,戰爭潛力衰退自然毫無疑問
畢竟興勢之戰死了那麼多人,差一個字差很多
另外說未感受較高軍事壓力也蠻奇怪的,興勢之戰後十餘年間
姜維在15年內發動10次北伐,如此密集被侵略,軍事壓力會小嗎?
如果說是太平盛世就算了,問題魏蜀邊境發生那麼多戰事
戰爭導致人口減少->空白耕地變多->更需把人綁在土地上屯田,必要時就近徵(募)兵
所以屯田下降,絕對代表政府力量受到削弱
至於產能?別的我不敢講,至少你舉的曹丕時代
辛毗可是勸過曹丕"今日之計,莫若脩范蠡之養民,法管仲之寄政,則充國之屯田"
屯田下降對產能影響不大的話,又何必提到充國?
我也對曹丕任內民屯開始減少,自耕農的比例持續上升,有些質疑
至少以下史料看來,民屯、軍屯的比例並不低吧,曹丕時:
"大興屯田,欲舉軍東征"(王朗傳)
懲孫而臨幸廣陵時,"興農淮泗間",表明軍屯的存在
《文帝紀》:
"令曰:「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饑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
(曹丕);是以上慙衆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
《盧毓傳》:
"文帝踐阼,徙黃門侍郎,出為濟陰相,梁、譙二郡太守。帝以譙舊鄉,故大徙民充之,
以為屯田。而譙土地墝瘠,百姓窮困,毓愍之,上表徙民於梁國就沃衍"
《太平御覽.職官部四十.諸校尉》:
"《魏略》曰:司農度支校尉,(魏文帝)黃初四年置,比二千石,掌諸軍兵田"
《通典.職官五.戶部尚書》:
"漢置尚書郎四人,其一人主財帛委輸。至魏文帝,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國支計"
《太平御覽.職官部十五.度支尚書》:
"朱鳳《晉書》曰:(魏)文帝立度支尚書,軍糧計校一由之,以司馬孚為之"
《晉書》:
"初,魏文帝置度支尚書,專掌軍國支計,朝議以征討未息,動須節量"
四、關中因為一次並非發生於本土的重大戰役的挫敗就凋敝不堪的證據
北伐當然要先搶富庶的地區
諸葛亮死後的北伐多半劍指隴西,並非主攻關中,這很明顯了吧
五、蜀漢的官吏太多以致財政體制惡化?
既然諸葛亮與蔣、費時期並未濫授官爵,那蜀漢的吏是否需要向政府提供資源
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啦
如果官吏數量增加,會讓政府掌控能力下降,更造成政府財政負擔上升
那早在諸葛亮蔣費時期,就"經其野民皆菜色"、"百姓彫瘁"了
所以當然能用於推斷蜀漢吏員人數變化上面
: 最後稍微提一下之前有人在推文討論的羌人。我比較認同boman大的推文,興勢之戰和姜
: 維北伐時的羌人地理位置不同,而且魏蜀兩國都持續把隴西的羌人遷出,我懷疑段谷之戰
: 真的對羌人有明顯的影響。事實上在曲城之戰就可以看到羌人一直都對蜀漢不怎麼忠誠了
不知是j大記錯順序,還是我未能領悟這段話的前因後果
段谷之戰: 256年
曲城之戰: 249年
改成說從曲城之戰,羌人就已經對蜀漢不怎麼忠誠,去推論段谷之戰蜀軍失利
也許跟羌人對蜀軍的影響有關?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7-05-09 08:12:00
抱歉我有貼錯東西,已修正
作者: boman (暴 民)   2017-05-09 09:22:00
諸葛亮應是沒有去解決問題,他是大軍屯田漢中隼資源,因此三年一戰,看呂義傳地方是不怎樣合作。
作者: shevchenco (冬肥)   2017-05-10 01:58:00
到這兩篇總算拉回來一點了
作者: kingstongyu ( ?????)   2017-05-10 14:43:00
就是因為魏延、王平所設立的諸圍就是魏延在漢中用的重門之計啊~~但是為何只設立防禦工事而不是築關像是虎牢關,汜水關.大概築關太過役使民力,而王平也只是延用魏延的重門之計啊!另外如果築關也可減輕防守資源要屯田還要看土壤肥不肥沃,土地下是否佈滿荊棘(搶農作物養分)除雜草,施氮肥(氮肥是植物必要養分)不過氮肥由1840年德國人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Liebig)才首次發現植物所需的化學養分,是化學肥料的開端,農業產量因此大增,從此人類飢荒問題開始大幅減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