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志何為?
鍾繇曾說:「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裴注引《荀彧別傳》) 鍾會和皇帝曹髦也似乎
有某種程度的親近關係。裴注引《魏氏春秋》說鍾會曾經在司馬師面前稱讚曹髦,令司馬
師說出「社稷之福」這樣的場面話。另外又引《傅暢晉諸公贊》提到曹髦喜歡召集文士在
宮中開講宴,包括鍾會、裴秀、司馬望、王沈常在行列中,甚至為各人取了名號。《魏氏
春秋》就有曹髦與群臣論少康與高祖的一幕,時任尚書的鍾毓也參與其中,侍郎鍾會則默
默記錄。雖然在後來王沈背叛了曹髦,但是曹髦會將計畫告訴王沈,也表示這些文友之中
是有被他視為可信任的人。
司馬昭掌權後,可能也自知權力完全來自父兄,史書呈現了司馬昭辭讓晉公加九錫的次數
達五次,也許可以說明,這段時間司馬昭試圖展現出溫和謙讓的姿態。這段時間也正好鍾
會在司馬昭身邊最親近的時候。鍾會對司馬昭擁有多少影響力?可能正因為司馬昭擺出溫
和的姿態,才使曹髦天真認為可以攻擊他?
直到景元四年(263年)十月,當鍾會還正與姜維相持劍閣,鄧艾則不知道是正要啟程陰平
道或者正在他艱辛的道路上。戰爭才打到一半,司馬昭就已經接受了第六次的賜封,成為
晉公。司馬昭似乎有點著急,這個轉變是來自於前線奪取漢中的功績,還是因為司馬昭身
邊環境已經跟伐蜀前不同?
用鍾會伐蜀、到鍾會叛變這一連串的事件,也許是某種情勢下推波助瀾的結果,所以才會
看似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