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會想寫這個系列主要是三國志系列的人物後期來看太過稀少,一座城市2、3個人都空
空蕩蕩的,想要填人物進去又怕不夠史實,因此有了這篇。雖說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冒領
名人當祖先在這本書能找出多例,但是有些符合該家族同籍貫的人可以說應該、可能出自
同家族,我想可以為他們名門士族的背景有些許增色。
8.公孫:
公孫瓚:傳中寫家世兩千石,但很妙的是往上找卻沒有找到其他符合遼西公孫氏的人。同
時代的公孫有玄菟太守公孫琙、遼東屬國都尉公孫昭,但是證據力實在太低(無籍貫)。
若用公孫賀一系倒是可以解釋家族高官被殺,剩餘徙邊;或燕國遺族也可能在當地仍為大
族,但仍缺乏史料或石碑證明家族家世兩千石的規模。
9.宗:
宗預:傳記明寫出是南陽安眾人。南陽安眾就這麼剛剛好有個三公家族宗氏,宗預若出自
該家族應該是很合理的,只是史料沒有明顯是某某某後裔。
另外世語有紀載同時代還有南陽宗世林鄙視曹操的故事、搜神記紀載南陽宗定伯遇鬼的故
事,我想這籍貫這姓氏、再加上世語很常紀載世族的故事,同樣出自該家族的可能性不低
。
19.郗:
郤儉、郤揖、郤正:此三人為三代河南偃師人。郤儉是劉焉的前一任益州刺史,沒有郤儉
的死去劉焉無法跑到益州擔任州牧,而郤儉死於黃巾賊馬相之手,他可以登場在第一劇本
(那裏超空曠的)。
本書的問題是把郤等於郗。後漢書關於郤儉的紀錄是郗儉,三國志紀載郤正是郤正,同樣
的等號出現於同時代人郤詵,濟陰單父人,官至西晉雍州刺史,他的紀載有時是郗詵、有
時又是郤詵。來自明朝的正字通是這樣說的「姓源旣異,音讀各殊,後世因俗書相混,不
復分郄、郗爲二。」然後「郄」就是「郤」。所以「郄」「郤」「郗」三個字到底怎麼分
?現代已經很難分了。
26.韋:
韋端、韋康、韋誕:三輔決錄說韋端是杜陵人,父子三人應該同為京兆杜陵人。京兆杜陵
韋氏號稱「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自兩漢至唐朝綿延數百年出了一大堆宰相,家族勢力
無庸質疑,三人出自京兆杜陵韋氏應該也是很合理的。
本書的韋氏族譜從上而下譜系非常完整,但鑿於家族成員數量實在是太龐大、又幾乎沒有
斷絕過影響力,造假的機率應該不高。
30.諸葛:
諸葛緒、諸葛沖、諸葛 、諸葛婉:諸葛緒官至晉衛尉,諸葛沖官至西晉廷尉、諸葛 官
至西晉司空主薄、諸葛婉為司馬炎夫人。鑿於諸葛緒孫女諸葛婉明載琅邪陽都人,我想他
們應該跟諸葛亮等人同為琅邪陽都諸葛氏無誤,只是缺乏譜系證明相互之間的明確關係。
另外,雖然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顯赫於三國時代,但在南北朝時代讓琅邪陽都諸葛氏
發揚的人卻是諸葛緒一系。
37.吳:
吳匡、吳懿、吳班:三人為陳留人又姓吳,而陳留剛好又有個陳留長垣吳氏在傳承難免引
人遐想。但是前三人籍貫並沒有紀載到縣,上述三人紀載也跟吳祐一系找不到聯繫,要說
是同族的證據力比上述幾家弱蠻多的。
41.奚:
奚熈:他的紀錄出自孫和何姬傳。大意上說張布觸逆孫皓被殺、張布的小女兒也觸逆孫皓
被殺了,然後孫皓還是很想念那個長相聽說張布長女嫁給了衛尉馮朝的兒子馮純,然後孫
皓抱著大女兒貪玩享樂一陣子之後又死了。孫皓很難過半年不出,而舅舅何都長的很像孫
皓,有小道消息說坐在皇帝上的是何都,然後奚熈就領兵打過去-
然後奚熈就死了,嘻嘻。雖然三國志沒有提及他的出身,但是元和姓纂提到他出自北海,
應該是劉繇帶過來的人二代三代或四代吧。
42.陳:
陳群:潁川許縣陳氏族譜算是相當明確的,至於長城陳氏跟潁川陳氏的確切關係已經不屬
於三國了。
44.辛:
辛洪、辛勉:辛勉是晉書忠義傳人物,官至侍中,父親辛洪是西晉左衛將軍。元和姓纂中
,隴西狄道辛氏洋洋灑灑寫了超長一篇,而的確在歷史上,辛氏掛著隴西狄道出來的人非
常多。
隴西狄道辛氏身為將軍世家,在王莽當政時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直到晉朝才又有人帶著官
名出現,南北朝隋唐顯赫。有其他書說狄道辛氏出身鮮卑家族(因其在北朝長期擔任高官
)-但辛勉的出現應該可以否定這一論點,至少在五胡尚未大舉入侵時這裡又出現掛著兩
千石級別的狄道辛氏出現。
他的祖先曾有一人當過秦將軍,辛騰,中山苦陘人,這名字下去查什麼事都沒發現。但騰
這名這不免讓我想到一個無姓又身居高位的人-
https://i.imgur.com/kcv7Ob3.jpg
存屬臆測,畢竟資料實在是太少了,若是單純創作考量倒是可以參考。
至於11.封、14.皮,當代的人是真的,當官的祖先卻找不到證據。
1.馮、13.江、33.于、36.胡、37.吳、49.文,出現的人有些可以找到史料證據,卻找不
到任何證據顯示前後兩者有關,斷層明顯。如13.江,轑陽侯姓江也找到的人也至少傳了
三代,不過中間一跳十代毫無記載;36.胡,舉的例子差不到幾十年,太傅胡廣拉到安定
胡氏之下;37.吳掛在吳漢名下,那麼吳質六世祖吳遵是誰?49.文欽祖先掛在文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