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這邊就說說一下為什麼劉協要Call曹操來救駕的的經過吧。
劉協逃出長安,這時原本自相內鬥的李、郭兩人發現劉協跑了,於是派人追殺(也可能是要
把他抓回去而已)。
這時劉協一行往東逃走,眼看追兵將至,事實上也有發生戰鬥,雖然暫時擊退了李、郭的
軍隊,但他手下的將軍又互幹起來,這時的情報表示李、郭二人派出援軍來了,最後沒辦
法,只好發出詔令請人來救駕。
而救駕的詔令本身本來就不是只發給曹操,事實上劉協的最大希望是擺在袁紹身上。
畢竟當時袁紹的勢力可是比曹操來的強大許多,而且這時袁紹也還是曹操的大哥。
找人罩著當然是找一個勢力最大的來罩。
不過袁紹最後決定不去救駕,也就是說主動放棄把皇帝抓在手裡的機會。
事後論者自然就會說袁紹是個蠢蛋,不知道皇帝這個招牌多好用之類的。
不過早在關東聯軍跟董卓對峙的時候,袁紹當時就已經有另立中央的想法。
所以後來袁紹、公孫瓚等人才會打算擁立劉虞當皇帝,只是劉虞打死都不肯。
袁紹的想法很簡單,你董卓手上有天子可以到處封官,那我們這邊也弄個皇帝就好,直接
否定跟不承認董卓你手上天子的權威,反正劉虞也是有漢室血統在,當然也能當漢朝皇帝
了。
如果真的發生這件事,那最後兩方還是要用拳頭來決定哪邊的天子才是真‧漢朝皇帝。
雖然另立天子這件事最後沒搞成,但可想而知袁紹自然認為劉協本身沒啥利用價值在,或
是袁紹認為等到他勢力夠大夠穩了,隨時能找個漢室子孫來取代劉協都行。
所以對方即使來求救,袁紹還是選擇了不接受這個機會。
直接擁立劉協成為下任權臣是個高報酬的賭博沒錯、但是它帶來的高風險,大概也讓袁紹
不想承擔,因為董卓的前例就擺在前面,就算控制了天子,誰知道自己哪天會不會被暗殺
,還要面對一些忠於漢室臣子的反撲。
再說了,如果天子方面控制的牢固,但剩下那些別的軍閥也是想要從你手上再把天子搶來
變為己用,這時候拳頭就很重要,而袁紹這時還忙著跟公孫瓚開打,可能腦袋裡面也無法
思考太多。
要是用打電動的理論來說,就是袁紹認為我不需要有天子這塊招牌也夠強大了,只要努力
擴大勢力就行,反正最後一切還是要用拳頭決勝負的,拳頭大的那邊最終會是贏家。
但是曹操就不一樣了,他勢力相對比袁紹弱小不少,而且還是靠袁紹罩著,所以他必須要
開個外掛賭一把,不然很可能永遠都還只是袁紹的小弟而已。
至於劉協最後讓曹操迎到許昌,那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再怎麼樣都是比被李、郭二人抓回長安還要好,因為他無法確定對方是不是把他抓回去就
砍了,或是抓回去不砍但是就是直接關起來,只有需要你蓋章時才會讓你蓋章一下。
而從李、郭對劉協先前的態度來說,本來就不怎麼把這個皇帝放在眼裡。
劉協從當皇帝開始就是董卓時期,而這時候給他的心裡巨大壓力就是如果能跑就一定要跑
甚至是怕董卓怕得要死,董卓雖然死了但當政的王允也是剛惕自用,再來就是李、郭打進
長安。
所以基本上他沒享受到什麼當皇帝的快樂感,倒是可能受到的恐嚇還不少。
曹操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很囂張不把他放在眼裡,因為這一切都跟曹操的勢力變化有關。
曹操的勢力越強大,控制力也就更強,自然也就能夠更加肆意妄為。
從一開局就是被人當作橡皮圖章的劉協本身就沒什麼基本武力在,是要怎麼樣當少康呢?
但這是非戰之罪,靈帝就先把漢朝公司弄到幾乎破產倒掉了只剩個空殼,等到兒子接手這
種殘局,劉協也只能把希望寄託在那些忠於漢室的某些臣子而已。
假設他是去投靠袁紹,或許下場還不一定比投靠曹操還要好。
因為對方早就有想要有用別人來取代他的念頭了,你這個橡皮圖章要是不聽話,哪天突然
在史書上被寫成突然死去且死因不明都不是不可能。
而對曹操來說雖然到了後期已經當了魏王,篡逆的準備其實也搞得差不多了,但他最後還
是沒有行動,可能他覺得這種事情交給自己子孫去幹就好,不怎麼想背更多罵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