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ockgolden (鎖金)》之銘言:
: 查了一下,魏滅蜀之戰在公元263年9月爆發,在264年1月結束。當時的東吳皇帝是孫休,但
: 是到264年9月駕崩。
: 如果孫休在蜀漢被滅後效仿父皇孫權向司馬昭稱臣,司馬昭會答應嗎?
: 孫休稱臣能避免東吳亡國嗎?
: 就算孫休沒有稱臣,到孫皓繼位。
: 如果孫皓繼位後,效仿孫權,向司馬昭或司馬炎稱臣。司馬昭或司馬炎會答應嗎?
: 感覺司馬炎應該會答應吧?畢竟他也是仁君。至於司馬昭的態度,我就不知道了?
: 如果司馬炎或司馬昭接受孫休或孫皓稱臣,能不能避免後來的西陵之戰跟晉滅吳之戰?
你要問我的話,我會說孫權第一次用這招就沒用了 XD 再用也是....
當然傳統意見都覺得曹丕被孫權耍著玩
如果只看《吳書‧孫權傳》,大概也會覺得孫權影帝上身,
各種演各種騙,把浩周之流騙的暈暈乎乎回去傳假情報給曹魏朝廷,
但如果仔細看黃武元年的記載,夷陵之戰才打完一個月,
曹魏馬上派人要求遣送孫登至魏,兼三路出兵開啟洞口之戰,
孫權完全來不及反應,上書哀求也全然無效,
足見曹魏朝廷並沒有被孫權的情報工作所麻痺,
他們抓住孫權剛打完大戰剛要休息喘氣的當口,一口氣對孫權施加壓力。
而曹丕之所以接受孫權稱臣,個人認為除了戰略上與國力上的考量外,
「對內宣傳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畢竟曹丕剛上位的政治情勢還不是很穩定,
孫權這時候來稱臣,有助於加重曹丕在國內的威望:
浩周一事也可以做為旁證。《魏略》記載了曹丕「相信」浩周傳達孫權的話後,
發了一道詔書,裡頭說十二月孫權就會送太子過來,還不只是孫登要來,
連孫邵跟張昭這兩個重臣也要跟著過來。而事實是九月曹魏就已經出兵,
十一月呂範在洞口就因為颱風被打爆了。所以這是很明顯的大內宣。
我想曹丕或曹魏朝廷上下自始就沒有把浩周的話很當一回事,
接受孫權稱臣也不過就一時權宜之計,待內部粗安的時候,
給予孫吳政治壓力跟軍事進攻的時間其實都抓得很準確。
如果曹魏被孫權一連串所謂稱臣之舉所迷惑的話,
就不太能解釋孫權為什麼洞口之戰開戰之初會打得如此狼狽,他應有更多的準備時間。
所以孫權用這招的時候其實就沒甚麼用了,雖然他的確是避免了夷陵時兩面開戰,
但實際看來也只幫他拖了半年時間。說到底曹丕夷陵時不對孫權開戰,
可能更多是戰略面跟國力面的考量而非被孫權所迷惑。
而吳末那個局面,蜀漢還在或許有一點用,但是蜀漢滅亡之後,
晉(曹魏)唯一面對的敵人根本就只剩孫吳,稱臣也不可能轉移對方注意力。
那時要稱臣,不如直接投降算了。更何況孫休姑且不論,
以孫皓那個不輸小霸王的脾性,喊出「青蓋入洛陽」的人,
會甘願屈尊紆貴給人做小嗎?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