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備伐吳,
有看過一種說法是:劉備本來就沒有打定主意真的要進軍佔領荊州,
而是打算像之前的湘水之盟那樣,
以出兵施加壓力迫使東吳妥協,
在談判桌上達成目的,例如至少退還部分荊州。
所以劉備才會在夷陵之戰前原地停留好幾個月沒有繼續前進,
因為東吳也有曹魏那邊的壓力,
若是局勢發生變化,劉備就能達成目的。
(就像之後曹丕要打東吳時劉備寄信給陸遜威脅說要再次東進那樣,
不過那時已經是夷陵慘敗以後,威脅就不再有力度。)
不過就如大家所知,
孫權選擇向曹魏稱臣,
同時在質子問題上一直拖時間,
曹丕也的確被唬住,
到後來再要南征就錯過時機了,
吳魏沒有像劉備希望的那樣先翻臉。
各位覺得劉備伐吳其實是「以拖待變」的說法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