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amanidiot (一名低能兒)》之銘言:
: 如題
: 社會科學就是在討論人類社會
: 像是歷史公民
: 都是我覺得非常有趣也願意花課外時間鑽研的科目
: 但是唯獨地理
: 根本是理科嘛
: 學一堆有的沒的
: 現在的高中地理是不是分科分的不夠細?
: 許多的地形與氣候又不是人類社會造成的
: 憑什麼待在社會科學裡?
: 雖然課本有少數的人文地理
: 但跟那些什麼季風帶、信風帶相比
: 佔的部分真的有夠少
: 高中地理是不是有一大部分應該分到自然組那裡去?
: 我選社會組就是想學一些符合人類邏輯的東西
: 還好法律系指考不看地理
這位文組同學(以自己地理八年加文組導師五年經驗,我一眼即可看出來),你好。
直接切入你的核心提問吧:
高中地理能否只留下產業制度文化等人文領域,把自然地理完全抽離呢?
答案是不行,如果在座鄉民不是108課綱新生,請翻開你的地理課本第三冊第一章,
裡面論述了影響國家發展的三個要素(各版本用字可能有些微差異,但大同小異):
環境資源、社會經濟結構、國家發展政策。
一個國家目前的處境正是這三個作用在時間長流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後塑造出來的,
當然我認為現在還要加上與其他國家的競合關係,但這裡先pass
環境資源通常是第一個發揮作用的要素,因為這項變數對一國在現代化之前的傳統生活
方式有決定性影響。自然環境影響此地的環境負載力、此地的一級產業模式、發展出
複雜社會分工結構的潛力(熱帶雨林的傳統社會結構都很扁平就是個經典例子);
並在現代化過程中為國家帶來優勢或限制
(各位的腦正是國家最重要的資源,任何一個不學無術的人都是可怕的浪費)
對環境決定論有興趣的同學請去讀"槍砲、病菌與鋼鐵"這本經典之作
但,隨著社會與國家結構日趨複雜,社會經濟結構和國家發展政策這兩項才會後來居上。
可是切莫忘記,我們現在看到的"現況"也是在自然環境這個"基底"之下發展出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抽離自然地理的原因。
如果你覺得地理不應該看自然科學,那麼其實是忽略了這個學科"綜合統整"的本質,
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