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sss22221041 (沒暱稱)》之銘言:
: 建議似是而非 根本不能看因為前一個回文錯誤觀點
: 你回文也跟著歪
認同你的熱心, 而且你在板上有些文章都是站在勞工立場
不過這篇大家並沒有對RC還有推薦人這兩件事有認知上的錯誤
而是著重在職場實際的落差, 除了我前面講到的之外
我再舉三個職場最常見的例子:
(1)
一個效力多年的資深人士被弄走, 公司表面上叫組織重組
故辦公室八卦頻傳, 想走的漂亮, 但同事人人也自危
考量後選擇不出聲自行離開, 之後公司也不解釋就讓謠言這樣四處流串
當事人: 知道職場做人道理, 深思後選擇自己離開留白空間給大家
調查: 辦公室說法疑似與當事人不符合?
(2)
一個能力還不錯又有責任感的人, 被掛了很多工作在身上
但是抬頭卻不是, 因為累積夠了, 所以於專案責任告一段落後離開
當事人: 覺得自己已經蹲低了, 該慢慢跳高了
調查: 任職工作抬頭與當事人工作不符?
(3)
一個台灣區主管, 因為國外老闆常一兩年就換, 兼扛很多超過自己抬頭的管理責任
跨部經驗豐富, 因A老闆時就做A, B老闆時做B, C老闆時做C, 也比歷任老闆還資深
但C老闆不認識B, B老闆不知道A, 然後A和C是政敵
同事多比自己資淺不知道歷任背景發生什麼事
求職者: 強調自己的ABC跨部職能豐富經驗
調查: 問C得不到B, 問A還得負評, 調查抬頭也與工作不符?
這三個例子都是求職者照實放進履歷, 卻可能還是會出現與事實不符的情形
人資有沒有能力去做出得體又客觀的調查報告呢?
我們知道面試鐵則是不能說負面的, 所以能很簡單解釋清楚的事卻都不能說
公司派系, 政治, 哪個team/projec的利害, 或是"被離職"..等等
其實根本就沒想要誇大或欺騙, 甚至還期待人資的智慧與理解
可是前公司又很亂, 一個說法上理解不同就可能被做記號
對公司來說沒有損失, 就是叫下一個來面試而已
但對求職者來說卻是失去一份工作
一個理想, 名譽甚至生計
這個影響是很大的
: 這樣你有懂嗎?不要再繼續歪了
我相信我了解, 而且分享蠻多經驗
大家都知道這件事在幹嘛, 大家在講的是合理性還有人資的處理方式
像上面三例在職場上都算常發生的工作狀況
而且很多上班族也只是想做穩定的工作上下班, 薪水普通的routine
也在面試就要求RC, 甚至明確地把欄位劃出來要你填, 還看過要填組織架構的
這些也不少, 包含外商及大公司,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職場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