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退休的個人自由」這事,本質上是「個人自由」的子命題。
要討論個人自由,就必然要回到成本層面去討論,人要活著就必然消耗資源。
如果人不能創造出更多的資源來維持自己的生存,那麼個體就必然得死。
工作收入+資本利得+社會保障 < 必要支出
下場就是死。
在社會保障不變的情況下,為了活下去,有人增加左邊,有人減少右邊。
有人說那有沒有天降橫財?
其實是有的,但相對應的還有飛來橫禍。
所以,如果要嚴謹點說就是
工作收入+資本利得+社會保障+天降橫財 < 必要支出+飛來橫禍
但飛來橫禍這事實在是太嚇人了,有多少天降橫財也罩不住。
所以就把這兩個極端因素從兩邊共同消去了,
當然,也可以用保險來消除飛來橫禍,那就是題外話
討論退休,就要在這個不等式裡考慮:
退休了,肯定沒有工作收入了,那就要 資本利得+社會保障 > 必要支出
如果退休前沒有存下來足夠的錢,只是個普通工作者。
那麼基本上可以看作沒有資本利得,因為普通人理財的漲幅,不太可能高於通澎。
那就要 社會保障 > 必要支出
到這一步,台灣人就會開始說,國家沒有保護人民
因為有些人,必要支出抬得很高,
想要台灣現在的政府,給自己提供人均美國的生活,那社會保障是肯定不夠的。
至於社會保障是哪裡來的?
我是覺得說白了都是不同黨派用來宣傳洗腦時的話術罷了,信不信不重要。
社會保陣的真正來源,是全社會成員共同創造出來的盈餘。
由統治階層統籌吸納(稅、險),來重新分配...
在台灣還能,能上網抱怨的,其生活階層已經是不錯的。
真正指望社保來補足生活必要支出的群體,在網路上大概失聲的。
上網就算不花錢或是很便宜,但還要花時間。
而窮人的時間連用來換錢買吃的都不夠,哪有空上網哭夭。
那麼在這個群體前提下,個體如何實現「退休自由」?
很簡單,還是
工作收入+資本利得+社會保障 > 必要支出
讀書時,好好讀,混個好點的大學,或是能學一個含金量高的技能。
以上二者進入有前景的行業,這樣起薪低不了。
接著隨大流穩步發育,該加班加班,該跳槽跳槽,薪水固定漲。
這是大部份人能過上小康生活的方式,不太可能有錢。
但也不會致貧,風險和收益永遠是綁定的。
如果有多的錢,就早點學理財,是學正經理財,不是那種直銷或是什麼幣。
薪水和基本理財,確保自己在中年之前有足夠的資本利得。
來用來維持,自己認為合理的生活品質的必要支出。
能維持住就維持,維持不住沒辦法。
以現在勞退的錢來說,最多讓你不餓死,想過太爽的生活就想多了。
台灣不是歐盟,慘。
如果你能創造出高於中位數水平的價值,你自然就能擁有普通人必然無法擁有的退休自由
反過來,如果一個普通人,甚至連中位數水平的薪水都達不到。
卻想要國家卻要為這樣的人,提供高於中位數水平的退休自由...
台灣現在很多人會病苦,就是因為搞不懂。
想退休自由,要麼就自己能力比多數人強。
不然就要運氣好,再不然就是爸爸有錢,否則去作夢吧。
夢中什麼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