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pufish (Capufish)
2019-12-29 09:42:44※ 引述《tournamen (that's all)》之銘言:
: 有人是信仰這種觀念,但個人認為是錯
: 若用買股票就是投資一個公司成為股東來說,
: 對公司來說,現金股利是公司賺錢後,
: 但公司又不需要這麼多現金,就將盈餘分配出去給股東,
: 而對股東來說,我希望公司發現金股利,
: 有一個原因是我看好公司可以繼續獲利,
: 所以我不想出清持股,但是我又希望可以拿到一些錢,
: 這時候若公司發現金股利,就是讓我部分獲利了結,
: 假設100元的股價每年發4元,我領25年也領了100元,且公司維持在100元,
: 正確的觀念應該是我每年部分獲利了結4元,已經獲利了結100元,
: 而這100元已經在我戶頭,25年間搞不好我也花掉其中90元,
: 所以應該要以我的成本還是100元來看待我的股票,
: 假設公司越發越少的同時,你可以收到部分獲利了結的錢就越來越少,
: 當一些股東覺得不行開始賣股,將100元賣到90元時,
: 正確的想法應該不是反正我成本0元,所以我可以承受他跌到變壁紙,
: 而是,幹,我的股價從100元跌到90元,我虧了10元。
: 以上,個人想法
機會成本=你放棄的
例如林志玲跟周子瑜都同時要跟你結婚,你選擇的機會成本就是犧牲另一個。
娶了林志玲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周子瑜,反之亦同。
但如果林志玲跟周子瑜不可能跟你結婚,那你就不能說她們是你的機會成本。
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那個機會,何來成本之談?
在股票上的機會成本=你放棄的投資標的。
而這個標的,不會是所有的標的。
而是你「可以選擇,也願意選擇」的標的。
例如很保守的人,只願意選擇銀行定存。
那它最大的機會成本就是活存,而不會是台積電。
因為台積電不會成為它願意選擇的項目,自然也沒有機會可言。
同理來說,如果有人同時考慮「空手」跟「投資台積電」。
那麼選擇空手,就等於犧牲了「持有台積電」這個機會成本。
不過股票的機會成本是隨時變動的,所以在你放棄當下,不會知道成本多少。
假設有人從246元買了一百張台積電,然後在307元賣出去,而沒有買其他股票。
他的機會成本=「犧牲台積電」。
而台積電有可能「成長或下跌」,這件事情沒有人知道。
所以這人放棄的機會成本是「持有台積電」這件事情。
假設台積電後來漲到338元
這人的機會成本就瞬間從「犧牲台積電」,變成「犧牲台積電成長31元」。
但如果台積電跌回220元,機會成本就變成「犧牲台積電跌幅118元」。
一般在談機會成本都是損益明確的,放棄多少,得到多少,都可以了解。
但股市不同,你不曉得自己犧牲的機會成本最後會有多大?
所以即使是空手,也是有機會成本的。
空手的機會成本=你原本想買,也願意買,但後來沒有買的股票。
例如賣掉台積電,後來漲到338,這310萬就是損失的機會成本。
這就是嘎空手。
如果持有現金=沒有損失。
那就不會有嘎空手這句話了。
嘎空手=你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
而這個機會成本會賺會賠,取決於你原本想投資,但沒有投入的商品最後的績效。
就像大立光賺翻了,但有些散戶從來就沒有投資的意願(或買不起),
那不管大立光後來的漲幅多少,都不會成為這些人的機會成本。
以上就是我對機會成本的理解。
再來談「零成本」這個理解為何不正確。
假設我持有中信金20元,每年配1元股息,領了二十年股價沒變。
我再把這20元買了另一張中信金,合計20元兩張,帳面價值40元。
這時我可以說自己零成本了。
but,如果這時中信金跌到15元。
我的帳面價值就從40元變成30元。
這樣是不是損失了10元?→是。
零成本有讓中信金的風險變比較低嗎?→沒有。
很多人對零成本的迷思就是,我只要放到零成本,接下來怎麼跌都沒關係。
因為我已經零成本了,讓它跌我都不怕。這種說法太阿Q了。
假設有個人投資一百萬,後來獲利一百萬,他說自己零成本了。
結果後來損失五十萬,他說沒關係,我零成本不用怕,這五十萬=沒有損失。
你應該覺得這人腦袋秀鬥吧?
損失五十萬就是損失,不會因為你之前賺多少就變成不痛不癢。
為什麼人會有這樣的迷思?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會把金錢分裝在不同的帳戶。
例如「這是原本資金的帳戶」,「這是獲利的帳戶」。
但錢就是錢,沒有什麼零成本這種事,你一百萬賺到變兩百萬,你的成本就是兩百萬。
零成本的人像什麼呢?舉個例子:
有人到拉斯維加斯賭博,身上只剩下一百元,後來去玩二十一點,賺到一百萬。
再用這一百萬,賺到一千萬,最後又賭了一把,賺到高達五千萬的獲利。
這人早就零成本了。
後來他拿五千萬去賭一把大的,結果全輸光了。
回到飯店太太問他今天輸還是贏,他說自己輸了一百塊而已。
看完上面你是不是覺得這人是在哈囉?
輸掉五千萬就是輸掉五千萬,不會因為你的成本只有一百塊,這五千萬就沒有損失。
零成本的人就是把五千萬的損失,當成一百塊的成本損失。
在思考股票能否繼續持有,可以有很多種考量,技術獨占未來公司經營EPS本益比等等
但「零成本」這件事情,不該成為你繼續持有這張股票的根據。
因為你放棄的,很可能就是其他「你本來願意買,最後也賺更多錢」的機會成本。
零成本建立在你獲利一倍後馬上抽資 只留原始成本投資100>賺100(共200)>抽100(剩100)這種零成本主要經由「賺的不再投資」來實現
作者: imalwayshere (you know i am here) 2019-12-29 15:25:00
好文
推這篇 什麼存股存到零成本的說法真的很莫名其妙,我也想存股,但我不會說自己成本越來越低這種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