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eika (裁作短歌行)》之銘言:
: 《一個臺灣太監之死: 清代男童集體閹割事件簿》
: (中略)
: 爽文軍「二將軍」林達被解京凌遲後,長子林豆在押解路上就死了,二、三子林表與林
: 顯,被改名李止夫、李止南,流落民間為奴僕,經多番調查,才被抓回內務府閹割...
李止夫、李止南與本書的林表是完全不同的事件,前者是林爽文事件後,旗人西津泰
透過牙人買了一個閩籍男童謝福回北京,謝福到京後不堪責打,故逃離在外,被巡邏的吏
目符國琛抓到後,怕東窗事發,故胡謅說自己是臺籍李止夫,並不是林表、林顯改名。
林德育的《一個臺灣太監之死:清代男童集體閹割事件簿》[1] 一書,主要是描述林
爽文事件後,餘孽林顯、林表被送至北京閹割為宦官,後來為了傳嗣,聯繫到臺灣的弟弟
林媽定,本以為一家可在北京生活圓滿,未料林媽定的舅舅劉碧玉財迷心竅,欲充當噶瑪
蘭地區的業戶,偽造了戶部文件,坑騙吳沙等當地人,事件被揭發後,林顯、林表、林媽
定等人被處死,相關人等也受到牽連,至於元兇劉碧玉則在押送過程失蹤,可能是過海時
遭遇船難而死,一說是逃到南洋,此事在十年之後續查,確認劉碧玉與船上的差役都未回
鄉,最後就以海難結案。
可能是此事件不足以支撐起一本書,故本書除了此事件外,圍繞著林爽文事件,前後
還補充了幾個支線故事,如閔籍男童謝福冒充臺籍李止夫案、莊大田之孫莊阿莫閹割案、
明清閹割的歷史(書後還有兩篇關於閹割的附錄),並描述林爽文事件時台中大里地區的
作戰情況、噶瑪蘭墾殖的歷史背景等。
我嘗試查了一下,書中運用的材料在《實錄》、《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明清檔
案》、地方志裡面應該都可以看到。「捏造部照圖充噶瑪蘭業戶」算是滿有名的歷史事件
,作者並非第一個發現的人,大陸的學者陳孔立教授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25周年學術
研討會」中曾發表一篇〈1815年臺灣籍太監林表之死〉(網路有pdf) 就是討論此事,架
構與本書差不多,不過陳孔立教授還有一小節討論到風俗的問題。另外,許雪姬教授也有
一篇〈宜蘭開發史事探微──吳光裔事蹟考〉也討論到噶瑪蘭的業戶問題[2] ,皆可以作
為本書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