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dking (~手胡南滾搖~)》之銘言:
: 借這標題問一下
: 前陣子剛好跟朋友討論到一個問題
: 就是「為什麼台灣沒人說廣東話?」
廣東移民數量很少,就算是有一些,也是被淹沒在客家庄
: 在美國華人聚集的地方廣東話是大宗
美國華工是五口通商(1860)以後才開始,嚴格來說是1865年以後
香港是英國殖民地,也是最早開放的口岸,廣東珠江流域腹地又大
有足夠的人口基數可以供應
: 在澳洲廣東話排行前五大外語
澳洲的廣東移民多數是香港移民,是1980s以後才移民過去
: 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華人大宗地區廣東話也都能通
1800年以後,差不多是嘉慶年間開始,原本台灣稻米是出口到唐山
後來有商人發現東南亞也可以種水稻,就紛紛到東南亞種水稻銷回唐山
最初應該是潮州人先過去泰國,所以現在泰國有很多潮州後裔
後來移民逐漸往南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
當然也不限於潮州人,還包括福建閩南、客家、廣東
新馬地區華人移民,至多一百多年歷史
大部份可能是五口通商以後陸陸續續過去的
所以說廣東話的人成為東南亞移民的大宗
: 可是在台灣基本上幾乎不會聽到路人講廣東話
: 我自己的解釋是台灣雖然是17世紀後中國海外移民的熱點
: 但是廣東人比例不高(這點也很奇怪)
台灣大規模唐山移民主要還是始於康熙40多年以後 (1700)
主要原因是需要勞動力開發水稻田,種植水稻回銷唐山在當時算暴利
施家在當時算是超級富豪,原本接收鳳山的屯田
後來又跑到彰化開墾濁水溪流域,同時也越過下淡水溪開墾屏東平原
已經離題了,總之,在那個年代開啟大規模唐山移民
當時主要移民就是漳州、泉州、潮州、粵東客家等四類
以粵東客家來說,從山區到潮州饒平柘林港,基本是先走河運到海港
所以來台灣的粵東客家移民主要是韓江流域為主,包括梅州梅江流域
饒平北部客家人是直接走黃岡河到柘林港
廣東其它客家區包括河源、韶關、惠州等地來台灣的移民就很少
因此地域是主要因素
大批說廣府話的廣東人他們在清初時期有更好的選擇
明末清初,整個唐山大地是戰禍連連,尤其是廣西
先是反清復明的根據地,後來又是三藩之亂
因此出現嚴重的勞動力中空,這就給廣東人一個移民的選擇
不單是廣東人遷徙到廣西,也吸引廣東各地的客家人移民
後來發生太平天國事件,主事者都是客家人,當時移民過去兩三代的客家人
: 《日台大辭典》裡面統計的是日治初期使用閩南、客語之外的中國方言者大約四萬人
這四萬非閩客唐山人,大概九成以上都是福州人,或是說閩北人
福州人到台灣也是五口通商以後的事,甚至很多是日治時期以後才到台灣
他們到台灣時已經沒農地可佔,所以大部份人待在都市學技術
有剃頭的、做裁縫、賣小吃...都是從學徒開始
數十年後風水輪流轉,這群人的後代在都市開起店面做老闆
台灣各大都市都有福州人,尤其是台北市最多。
: 再來來到台灣不像其他英美語系地區,
: 除了廣東話還有其他簡單的通用語言可以使用
: 不過這樣的推論有點草率
: 不曉得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嗎?
同場加映潮州人
台灣應該是有少部份的潮州移民
由於潮州話跟漳州話有點類似
潮州移民大概就是隱沒在台語世界裡
所以在台灣沒有潮州話社群
btw, 台灣著名的濁水溪,這濁水溪流域的兩岸住了一些饒平、詔安客家人
這些饒平詔安後代都說台語,就是俗稱福佬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