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換個角度切入原po的論點。這是在原po上面那篇論述時想到的一個問題
當然這種"邀請"固然很好(如果是開放式非強迫式的話)
從原po講述的自身經驗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原po會有這樣的主張
但是之前我一直覺得有個怪怪的感覺,卻又說不出來,直到剛剛看了原po的文
原po很在意要用的「台語」這個名詞來囊括所有的「台灣語言」
但是在中文的構詞裡,這種「某某語」的詞,似乎通常只能特指單一語言
當然「單一語言」也是一個棘手的名詞,有形式的定義、也有功能的定義
而中文的「某某語」,像「吳語」或「閩語」,也可以指有發生/型態學上相關的一群語言
我的思考角度是,如果用 speech community 的角度來切入的話
維基的定義是要有 shared community membership 和 shared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前者相信對原po和很多臺灣人來說有(?)
後者,我想除了 Mandarin 之外
很少人會說有這麼一個屬於全臺灣人的語言社群
裡面所有的臺灣人用的是同一個 linguistics norm 在溝通 (也就是原po的「台語」)
如果說除了 Mandarin 之外的這些語言,在台灣並不屬於一個語言社群
那要為這個語言社群的語言取一個「xx語」名字似乎(至少在中文裡)是很奇怪的
(至於發生學/型態學的相關,我想就不用討論了)
難到沒看到大家的推文都不斷強調/prefer用「臺灣語言」或「臺灣的國家語言」一詞
我覺得有部分是這個原因
如果用你的類比大概就像,你是小明,他是小美,但是大家又都是小華 的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