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PTT之父稱號的杜奕瑾返台成立AI實驗室,他肯定台灣絕對有AI人才,台灣學術界有頂
級能力,現在的AI正是定義未來的時候,必須用公開的態度一起合作,台灣缺的只是軟體
心,缺少把台灣軟體產業做出來的力量,台灣雖然有訊連或趨勢科技,但還沒有集團化勢
力。
對於市場(國家)大小是否有利發展AI?杜奕瑾提出見解,他認為人口多寡對軟體業來說
非重要因素,因為根據他的經驗,訓練機器的資料收集量多在百萬級就已經足夠,不是量
要大到不行才有機會。
杜奕瑾說,軟體業很容易在小地方培養皿中生長,再應用到其他地方去,他舉例韓國遊戲
軟體業,把引擎拆開單獨授權,不挑市場,便可以不斷複製成果。他表示,軟體業的特質
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榜上,只要先找到好的位置(體驗),微軟或谷歌已經有的就不必重
複投資。
杜奕瑾表示,軟體創業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模仿Copy Cat,築起網路城牆,在牆內搞,
但這樣就會擔心當國際大廠進來時會被擊倒;另一個創業是找出新的領域,第一個定義出
來,大廠就未必能與之競爭,重點是「聰明的去定義未來」,靠資料創新、演算法創新、
專業領域3條件配合,就不必擔心大廠競爭,事實上,太小的生意大廠根本不在乎。
回台幾個月,杜奕瑾有感而發,台灣仍傳承代工業的錙銖必較,缺少「以夢想去賺錢」的
文化,沒有人這樣做,不過並不意味台灣就不行,他感嘆台灣是硬體產業太過成功。
杜奕瑾說,硬體公司會想做硬體,若硬體不賣就認為沒有價值,不會去想如何創造新的使
用體驗,台灣企業想轉型,不是如此容易,當新經濟模式影響到本來的獲利就會變得很難
。
其次,硬體業轉型做AI不好招人,因為本身是硬體廠,其次有硬體思維,所以留不住人,
軟體人才會想:在微軟做得多快樂為何要來硬體廠賣肝?
所以AI實驗室會扮演一個平台,招納高手加入,硬體廠商有興趣可以來合作,類似PTT鄉
民一起組隊來創新解決問題,但跟AI實驗室合作前提是要有一個心態,是研發的成果是開
放的,因為開放才能成功,才能做大,但這部分很挑戰台灣的習慣跟作風,至於怎麼開放
?如何把社群聚集起來也都是學問。
杜奕瑾說,AI是新體驗,怎樣才是對的體驗現在也都無定數,所以不如用開放的心態去做
,去解決一個問題,有既成工具就用,沒有就自己開發(如資料的整理或標記),不重複
投資浪費力氣,而自己開發的就成為AI實驗室的強項, 基因定序的
結果診斷疾病是台灣強項,台灣數位醫療資料健全,做得出來,同時會對國際有
影響力的,跟輝達及台大醫院合作,第二個研究項目會在7月初發表。
杜奕瑾說,台灣常誤以為軟體是薄薄一層,硬體業者習慣什麼都一起做,最後會發現發展
太慢,但發展軟體,可以站在巨人的肩榜上,去發展有趣的應用。
杜奕瑾說,高科技軟體業特性是能以小搏大,比方芬蘭團隊開發的憤怒鳥,就是智慧手機
早期最熱賣的APP,這樣一款APP並非由大國開發,所以台灣不必用「別人好大,我好怕」
的心態去看待,這樣就會做不好,但最重要是不要做人家做過的事。
杜奕瑾說,現在APP背後已經有大量的AI在運作,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而AI又在一個一
個把軟體吃下來,未來軟體沒有AI就不夠聰明,介面就不夠好,AI將是軟體世界中的一門
學問,而台灣的挑戰就是必須懂得「定義體驗」,體驗做到了才有機會成功。(王郁倫/
台北報導)
新聞來源: https://goo.gl/1AoW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