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book 看板 #1OPB5tcs ]
中文世界最特別的政治哲學入門書:評周保松編《政治哲學對話錄》
網頁好讀版: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2188066
◎書名:政治哲學對話錄
◎編者:周保松、盧浩文
◎本書電子檔:http://tinyurl.com/z3mpc4j (感謝周保松老師分享)
前言
做為研究生助理,我的工作之一是協助老師蒐集上課用的文獻,整理之後供修課的同學閱
讀。因此,除了蒐羅自己論文所使用的文獻外,平常也習慣留意有沒有適合的入門文獻。
而香港中文大學的周保松教授所編撰的這本《政治哲學對話錄》,則是我在蒐集過程之中
,覺得十分驚豔與欣喜的一本著作。
周保松教授於2004年與同學一同完成本書,但並未出版,只印了三百來本分送,之後則在
2014年於網路上跟大家分享。看到這裡或許會有人好奇,幹嘛特地推薦一本來自香港且未
正式出版的書?在台灣的書市中要找本政治哲學的書來讀有很難嗎?確實,討論政治哲學
的著作很多,有直接翻譯國外大師的第一手作品(註1)、有專門討論和介紹大師理論的二
手文獻(註2)。在其中,最為人們推崇與好評、而且難易適中適合入門的作品,應該是哈
佛大學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了。在很多人眼中,它的地位大概就像是《灌籃高手》裡
的山王工業一樣難以撼動。因此,為讓大家方便理解《政治哲學對話錄》的優點,我將不
時地以《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與《政治哲學對話錄》進行比較,試圖呈現出該書的
各種特色。
論辯完整呈現
為什麼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如此備受推崇呢?桑德爾教授的一大特點,是他擅長用對話的
方式進行課程。桑德爾教授不用教師權威的姿態去強硬地灌輸,而是讓同學們的意見能夠
完整地發揮與表達,並適時地運用自己的哲學能力,對於同學們的意見進行補強延伸或是
回應。而這個特色同樣地也出現在周保松教授編撰的這本《政治哲學對話錄》中。既然本
書書名叫做對話錄,顧名思義,它是由對話所構成的;本書是周保松教授政治哲學課程的
同學與周保松教授透過來回書信對話,來討論一個個政治哲學的主題。
乍看之下,使用書信對話看似沒有課堂對話那麼高的即時性,但我認為這反而是個優點,
這更有利於透過文字完整保存對話的過程。細看《正義》一書,桑德爾教授在將課程內容
集結成冊的時候,礙於一些媒材的限制,只能呈現桑德爾教授個人講課內容,並簡要摘錄
同學的看法。相較之下,《政治哲學對話錄》雖用書信往來的方式討論,看似沒有那麼高
的即時性,但反而更能完整地呈現不同的聲音或詮釋之間的對話。
當然,在《政治哲學對話錄》一書中的論辯並非隨意的自說自話而已,這些參與者都是有
所準備,而非天馬行空。這是本紀錄政治哲學課程討論的作品,因此每個參與者大都被要
求需事先閱讀相關的文獻,這確保了討論具有一定的品質。那麼,沒讀過相關文獻的我們
會不會看不懂呢?不用擔心,在相關理論主題開始進行討論之前,都有一篇由修課同學所
撰寫的導言,為讀者簡單地介紹了目前所要討論的政治哲學理論之內涵。我認為這個設計
對於政治哲學的入門者非常友善,讓人們可以確實地欣賞政治哲學論辯,而不至於霧裡看
花。
直搗核心:質疑政治哲學
在本書中,有些討論主題是政治哲學領域中較為常見的基本款,像是效益主義、羅爾斯的
正義論、諾齊克的放任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等等。關於這些主題的討論也很容易在其他政
治哲學的導論性書籍中看到;比如說,前三個主題同樣也出現在《正義》一書之中。
但除了這些常見主題外,本書還有些主題我認為比較難得一見。在本書的卷二中有個很長
的篇幅即是在討論「為什麼要念政治哲學」。對於不少政治哲學的導論性作品而言,這個
問題並沒有被仔細地討論。比如說,《正義》一書是直接從各種生活上的例子出發,讓我
們思考在這些問題中可能涉及的基本概念(福祉、自由、美德),並以這些概念導引出一
個個政治哲學理論。這種作法其實是直接肯定了政治哲學,桑德爾教授的問題意識完全著
重於「我們應該採納哪一種的政治哲學理論」。但是,我們為什麼可以這麼肯定政治哲學
呢?這種逕自對政治哲學的肯定想法恰當嗎?
在書中,有個叫小強的同學對於政治哲學提出質疑。小強認為,政治哲學是個「公說公有
理婆說婆有理」而缺乏客觀性的學科;在其中,每個人都能頭頭是道地對於良善的政治說
出些他/她認為應該具有且不可或缺的價值,但這些「應該」、「價值」問題根本無客觀
答案。既無客觀答案,那麼參與討論,企圖用理性來彼此溝通的人們就不太可能達成真正
的共識,他們實際上所做的不外乎是透過各種的權力或暴力壓抑對方的情緒反應,以逼迫
對方接受。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麼討論政治哲學的過程就只是個虛妄的遊戲而無實益。我認為
這是個蠻強的問題。當然,並非所有參與者都贊同小強的觀點。但直接在這裡爆雷會剝奪
大家的閱讀與思考的樂趣,因此只先稍微點出可能的討論方向:我們或許可以去想想,這
個問題中的幾個關鍵詞彙,如客觀性、理性等,它們到底所指為何呢?小強這套說法,難
道不也是用理性的方式勸服大家不要參與政治哲學嗎?如果這也是說理的話,那麼它是否
自我矛盾呢?理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看到,我們對這些詞彙的看法牽動著我們怎麼
思考這些問題。此外,這種價值大亂鬥而無法定於一尊的現象,本身也有思想史的背景需
要了解。這些討論都出現在本書的卷二之中。
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有何關係?
有些人常常會覺得哲學家都在討論些不切實際的問題,像桑德爾書中曾提到的電車問題。
他們可能認為哲學要更加貼近生命,該回答人們何謂幸福與美好人生,也就是人生哲學的
課題。這的確是哲學課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尼各馬各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就
是「何謂幸福人生」。但我們也知道,政治哲學討論的是政治制度和社會基本結構正義與
否,是指出一個良善的政治所應具有且不可或缺的價值。因此,有些當代自由主義哲學家
將這問題歸於私人領域而不屬於公共政治問題,暫時將這問題擱置。乍看之下,我們似乎
沒理由在一本政治哲學著作中討論人生哲學,政治哲學看似與人生哲學無關,不用摻在一
起混做撒尿牛丸。但《政治哲學對話錄》第三卷就是討論人生哲學,看來周保松教授不做
如是想。那在他眼中這兩個學科的關係是什麼呢(註4)?
在討論效益主義的批判時,周保松教授提到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所設想的一
個思想實驗。效益主義的看法就是讓人們盡可能獲得快樂,而且多多益善,增加最多的快
樂就最正義。諾齊克請大家試想一台體驗機器,這機器會一直對使用者注射藥物刺激他/
她的反應,讓使用者一直體驗快樂的感受。如果效益主義的觀點合理的話,那大家都該把
自己關進機器,什麼都不做被注射一輩子。
聽到這裡可能讓不少人覺得毛毛的,想斷然拒絕效益主義的觀點,畢竟我們不只希望擁有
快樂的感受而已。諾齊克的思想實驗呈現出效益主義的不足:即使生命有些不如意或痛苦
經歷,仍有人心甘情願去過活與體驗,不會選擇進入機器,而且合情合理。畢竟生命不只
是各種感受的總和,而且還是「我的生命」,我會希望它富有意義。這是我們自己的生命
,我們會有生命的計畫並投入其中,也正是透過這些投入的行動才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
完全剝奪這些要素的生命很難說是幸福或正義。人們反對效益主義是因為它背後蘊含一套
輕視「自我」的人生觀,把生命的幸福化約成快樂感最大化,接受它的觀點可能讓我必須
放棄對於自己生命的珍視與意義。
我們可以看到,若想提出一套政治價值觀,我們無法將正義孤立為單獨課題,它鑲在一套
廣大深層的意義結構和價值中。若我們想掌握正義為何,我們無法忽視這些背後價值,也
正是這些價值界定了我們是誰。這顯示了政治哲學的一項任務,它無法像自然科學般自外
於研究對象,政治哲學的探問都與人自身相關,是自我理解的學科(註4)。要完成這任務,
政治哲學的討論無法斷然拒絕人生哲學。而「我們的生命」並不只是個抽象的概念,它是
我們的各種體驗與元素所交織,因此本書第三卷其餘主題(幸福、信仰、宗教、人性與文
化)等,即是較細緻地討論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元素。
再者,我們在自我理解的過程中意識到「我的生命」的價值,珍視自己的生命後,我們可
進一步設想,在我們眼前一個個的人,他們的生命也有這般價值。出於對生命的同情理解
,若我珍視我自己的生命,渴望自己的生命得到他人尊重珍視(不希望被抓到體驗機器裡
被注射過一輩子),那麼他人的生命也同樣值得尊重珍視。這套人生觀遂支撐起一套平等
觀(註5)。平等是當代政治的根基,現在的我們不太可能接受一套公然否定或藐視平等的
正義觀,而當前的政治理論也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去詮釋與體現這項政治根本價值(註6)。
況且,我們並不只是與他人一同存活,更是共存於一套政治制度與結構下。這套制度有能
力影響與形塑我們的人生,政治制度可能是幫助或是阻礙。因此,要活出自己的有意義人
生,亦有賴於好的政治環境。人生哲學的課題因此無法遺世獨立,而與政治哲學彼此纏繞
在一起。
結語
如同《正義》一書是由美國學者與美國大學生的課程討論所構成,《政治哲學對話錄》亦
是由香港學者所編,參與討論的也都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因此不論是討論時所採用的
實例,或甚至是一些遣詞用語方面,對於我們台灣讀者可能不見得都很熟悉(比如說,在
討論諾齊克時提到了強積金一詞)。做為一本出自課堂討論集結而成的作品,它的內容算
不上是高深艱澀或是獨到,但由於周保松教授相當重視「原典」,他企望同學在認識相關
理論時不要侷限他個人的一方之見,在討論中常直接將原文段落貼上一段(沒有翻譯)。
這對於香港讀者來說可能不太是問題,但對於部分的台灣讀者而言,或許會增加閱讀時所
消耗的時間與心力。
我不認為這些是本書的瑕疵。比起其他國家,香港的狀況對大家來說或許相對地沒那麼陌
生,我們仍可不時在媒體上時常看到各種相關訊息,各種中文的資訊也較容易直接從網路
上取得與閱讀。況且,哲學的反思本非虛無飄渺,它往往正是源於自己所身處的特定經歷
;所以,一本出自香港的政治哲學著作,有這些特性可說是理所當然,甚是必然的。
中國作家余華曾說:「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或者說都是為了再活一次。
」我相信,不論是編者、參與討論者或是充分享受這次閱讀經驗的讀者,或多或少都會認
同這看法。另一方面,我們固然可以欣羨其他國家或地區產出的優秀哲思作品並繼續翻譯
與引介,但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不也有著少問題等著我們去想去討論,它們也相當地有潛力
變成有品質有論理的哲學思考。若能從自身處境和經驗反思,這扇回憶之門必能被敲得更
響亮。
NOTE
註1
如:羅爾斯(2003)正義論,李少軍等譯、李國維校、周保松導讀,台北縣:桂冠。
但本書目前應該已經絕版了。
註2
如:威爾‧金利卡(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劉莘譯,台北:聯經。這本書討論了當代
論爭中常見的理論流派且論證清晰,有許多大學課堂選這本作為政治哲學的入門書。我個
人也十分推薦,可做為閱讀過《對》一書後的進階閱讀。
註3
由於周保松教授在卷三的鋪陳不是非常完整,又有部分討論內容以更加完整的形式出現於
其他著作中。因此,以下的論述部分地參照周保松教授的其他文字;有出於本書其他卷(
如卷一),亦有參考自:周保松(2008)相遇;周保松(2013)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增訂
版);周保松(2014)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我相信,透過如此參照所得到
的圖像是對周保松教授的最佳詮釋。
註4
參見:周保松(2014),頁218-220。
註5
參見:周保松(2013),頁1-5;周保松(2014),頁93-100。
註6
當然,即使是前面被批評的效益主義,也可以說是在努力回應平等這項價值。它們可能主
張自己十分平等,不因人的性別膚色種族等等因素就做出差別待遇,而只考量如何產生最
好的後果。這部分可以參考:威爾‧金利卡(2003),頁4-5。
參考文獻
威爾‧金利卡(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劉莘譯,台北:聯經。
周保松、盧浩文編著(2004)政治哲學對話錄。
邁可‧桑德爾(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樂為良譯,台北:雅言文化。
周保松(2008)相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周保松(2013)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增訂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周保松(2014)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作者為台大法研所學生。個人部落格惜字亭‧習字廷 (http://tinyurl.com/h939ras)
本文寫作期間,承蒙沃草烙哲學社群的協助,特別是洪偉、楊理然和朱家安提供的建議與
討論,讓本文論述更加清晰。但一切文責仍由筆者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