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徐蚌會戰的國軍戰鬥意志

作者: aeolusbox (aeolusbox)   2014-04-17 10:25:02
※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 引述《jason222333 (發呆)》之銘言:
: : 1.如果一開始徐州總部南遷徐州=>宿縣=>蚌埠
: : 2.徐州週圍兵力內縮,邱清泉、李彌與孫元良梯次掩護在宿縣、蒙城與蚌埠之間,最後南撤到淮河南岸整頓。
: : 3.黃百韜走運河南撤至淮陰,連雲港的軍隊海運南撤
: : 4.最後變成黃百韜+南京援軍的東防線(淮陰、鹽城),剿總的西防線(洪澤湖、蚌埠、淮南),
: : 黃維+援軍守阜陽以南山區與信陽,避免被共軍滲透。
: : 這樣至少可以龜幾個月吧,不過如果華北傅作義掛點了,淮河防線還有可能被突破。
: : 重點是調船守淮河、運河一線,只要共軍過江就打爆他,只要國軍斷補就透過河運救援。
: 當時也有人提出這樣的戰略﹐後退淮河、收縮防線、使機動作戰兵力增加﹐
: 等共軍攻淮河防線失利﹐或共軍局部攻破淮河防線、兵力被淮河水網切割時﹐
: 用主力兵團反攻決戰﹐重擊共軍一部乃至大部。
: 若再不成﹐則尚可爭取淮南大半兵力撤到江南。
: 提出這個戰略的人叫做劉斐﹐後來因為國軍失敗﹐逃到香港後又回到大陸投共﹐
: 因此被追稱為“共諜”、“提出了許多讓國軍失敗的戰略”。
: (劉斐與郭汝瑰不同﹐中共有承認郭汝瑰為潛伏的中共黨員、且送出大量情報﹐
: 但中共一直到劉斐死後的追悼會﹐從未認過劉斐曾經是共諜。)
: 這個戰略沒有被老蔣采納。
: 我一直的看法是﹐這種戰略不會被老蔣采納﹐即使暫時采納﹐不久後也會改變。
: 因為老蔣在國共內戰時﹐表現出來的行為常常比較急﹐急於取得勝利﹐
: 這跟抗戰時期是不同的。
: 所以如果國軍當時真的收縮兵力退守淮河防線﹐除了守備之外﹐
: 淮南國軍手上多出來了幾個可以機動的兵團﹐而共軍又一時間不可能強攻淮南﹐
: 那淮南國軍就會變成整天吃飯然後看傅作義、閻錫山被滅。
: 那麼不用一兩個月﹐老蔣一定會坐不住﹐一定會改變主意要國軍北進決戰﹐
: 收復徐州、甚至進逼濟南、打通北平線、解圍太原。
: 這種退回來、然後又後悔、又沖回去、然後情況比原先更差的情況﹐
: 在內戰時並不是沒有先例。
: 正是因為內戰時老蔣這種急躁心態﹐毛澤東就曾經抓住老蔣的心態給了國軍一次大敗。
: 遼沈戰役第一階段的時候﹐共軍圍攻錦州一個國軍兵團﹐同時又包圍長春一個兵團﹐
: 而林彪的主力則位於沈陽西北約60km的新民地區(現屬沈陽市)﹐跟沈陽的國軍對峙。
: 當時沈陽的國軍還有新一軍、新六軍在內﹐而且內戰中﹐守城戰國軍比較優秀﹐
: 大部分國軍的勝仗都是國軍守城﹐共軍強攻未果傷亡慘重而退。
: 林彪當時怕打錦州的時候﹐長春的國軍趁機突圍南下到沈陽﹐使沈陽兵力更多﹐
: 以後更難打﹐而毛澤東一直要林彪率所有兵力南下到錦州地區﹐不要威脅沈陽。
: 在9月初毛澤東最後發給林彪的“關於遼沈戰役作戰方針”電文中﹐毛澤東說﹐
: 先把共軍主力移到錦州附近、而不是處於新民地區﹐這樣沈陽的國軍才敢出來﹐
: 他們出來很可能會想要救錦州﹐因此“我軍”可以在不用離開錦州附近的情況下﹐
: 在有內線優勢的情況下﹐不用跑太遠﹐調動兵力接連殲滅“敵軍”﹐
: 以後的仗就好打了﹐並稱這是最理想的情況。
: (原先共軍計劃東北要打三個大戰役﹐每個戰役準備及實施共2個月﹐
: 再加三次間各2個月休整﹐總需時10個月﹐到1949年6月才攻佔東北全境。)
: 果然﹐由於共軍主力不是在新民地區威脅沈陽﹐老蔣飛臨沈陽﹐要求沈陽國軍
: 一定要出擊錦州與共軍決戰﹐衛立煌強調會中共軍圍點打援老計﹐兵出遼西一定失敗﹐
: 廖耀湘、劉玉章等人也都認為西進援錦州不好﹐但老蔣聽不進﹐強令國軍出擊。
: (衛立煌後來逃到香港﹐1955年才決定回大陸﹐台灣也流行過說他是共諜。)
: 最後廖耀湘率沈陽主力(沈陽正規軍8個軍出動了7個)西進﹐
: 在遼西被共軍10個軍圍殲﹐僅劉玉章中途轉往營口逃出。
: 隨後共軍東進﹐沈陽及周邊各城國軍直接潰散﹐原計劃十個月的三個戰役變成了
: 連在一起的一月內的大決戰。
: 所以如果徐州國軍真的退守淮南﹐戰略上是不錯﹐但很可能不用一兩個月﹐
: 共軍暫時不攻淮河防線﹐雙方隔河對峙﹐或者共軍重演主力收縮、誘敵深入那套﹐
: 而國軍前線又可能再次宣傳共軍的收縮為XX大捷(這類國軍假大捷、共軍真誘敵﹐
: 在當時也是很常見﹐使得老蔣、國軍國防部常常不清楚戰場實際戰況)﹐
: 這種情況下﹐老蔣幾乎一定會又再強令淮南國軍出擊﹐於是徐蚌大戰在時間推遲後﹐
: 還是逃不掉要決戰。
: 在共軍預有準備﹐且很可能已經得到東北、華北共軍部分援補的情況下﹐
: (史實上的徐蚌會戰則是雙方都超過原先的計劃安排﹐共軍從原先的僅準備吃掉
: 國軍一兩個兵團變成吃掉五個)﹐國軍有可能決戰的時間更短、敗得更慘。
: 結果徐蚌會戰雖然推遲一兩個月(以國軍當時軍令的常變善變﹐說不定僅半個月)﹐
: 共軍一樣可以利用事實上1949年初的和談時間進行休整﹐4月渡江的時間還是不會變。
: 因此回過頭來看﹐劉斐的提案算是國軍的戰略正確﹐但在那個時候老蔣沒有采用﹐
: 是國軍的運氣正確﹐結果也還不算太差(李延年、劉汝明兵團都退到江南了)。
: 如果不論戰略構思是否過於紙上談兵﹐在徐蚌會戰初期﹐趁共軍中野、華野兩大主力
: 未會合﹐也未能形成配合之機﹐集中國軍主力與其中之一(當然最好是弱很多的中野)
: 先進行局部決戰﹐還能改善華東局勢﹐讓共軍一時間不敢再進行決戰﹐撐多幾個月。
: 之所以說是過於紙上談兵﹐是因為當時的國軍不一定能捕捉到中野主力﹐
: 就算知道中野主力在哪了﹐也未必能讓中野在明顯弱勢下也想跟國軍進行決戰。
: 很可能中野調頭又跟之前一年一樣﹐回中原地區跟國軍你追我趕了。
: 紙上談兵來說﹐如果劉鄧中野真的被國軍擊潰且驅趕﹐始終無法往東跟華野會合﹐
: 那麼共軍就要等到林彪的東野南下﹐才可能跟國軍在淮河南北決戰﹐而華東不決戰﹐
: 華北的傅作義就不會急於要棄北平退綏遠﹐那東北共軍也就會先休整不急於入關。
: 這樣就算傅作義如史實﹐最終沒有能夠遲緩共軍﹐北平不戰開城﹐
: 那等到林彪東野南下來跟國軍在江北決戰﹐時間上應該也會是要到1949年4月以後了。
: 此時花2個月打完江北大決戰﹐李宗仁上台、老蔣下野﹐共軍需要休整2個月兼和談﹐
: 渡江就要到8月後﹐長江7月就進入主汛期﹐渡江可能就變到10月。
: 這樣中共開國大典可能就會變成1950年﹐韓戰如果史實爆發的話﹐國共正在戰四川。
: 不過西北西南大局已定﹐海南島、浙東諸島離大陸太近﹐所以兩岸的地盤還是不會變。
: 兩岸後來的歷史﹐雖有延遲也不會有大變﹐何況沒有東北朝鮮人回國﹐
: 韓戰應該也會推遲幾個月。
: 但很明顯的﹐這隻多龜幾個月的蝴蝶扇動翅膀引起的歷史變化﹐
: 在改變之後的幾個月後會達致不同的最極致﹐而然後又在時間與冷戰歷史大勢的
: 聯手糾正下﹐在又幾個月後變得跟史實歷史沒有多少區別。
我比較想從政治面來討論
記得之前有人提出過
國軍並不是蔣的直屬
大半都是軍閥加上當時共諜多民心失
很多時候蔣與其說不會變通
更應該說是不能退
在當時的情況下
整體逆勢不戰而退是不是真的能以逸待勞很難說
說不定自己軍閥就開始亂搞
加上勢必會放棄北方幾軍
更有可能一退不可收拾
不知道有沒有比較熟這時候國軍內部的前輩可以就這點討論?
畢竟我們都是事後諸葛不說
很常時候戰略都是被政治影響而錯誤
畢竟不像遊戲減少許多人性面的東西
只不過我本身對國軍史著墨不多
實在講不出太完整的論點(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