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發保彈板是法國Hotchkiss機槍的供彈裝置
日本的保式重機槍便是仿造Hotchkiss機槍,同樣也將三十發保彈板保留
三十發保彈板製造加工困難,裝填速度慢,因構造特殊以至容易卡彈
彈鏈有的優點它沒有,彈鏈有的缺點它一樣不少而且還更多
盡管缺點一大堆,但舊日本陸軍確仍堅持使用
運輸搬運容易沾染灰塵,沒關係幫三十發保彈板包上外包裝保護
因構造特殊卡彈,裝個油壺在子彈上刷上油便可以解決
但這除了更加拖慢裝填速度外似乎沒有什麼太大幫助
當改造的成本高到一定時,最佳的方案便是放棄修改直接重新設計製造
但舊日本陸軍似乎跟三十發保彈板卯上了,用盡各種方法
什麼方案都試過了唯一沒試過便是放棄修改,完全沒有停損點的觀念
可以看到從最早的保式,三八式,三年式,九二式,九二式車載,九七式車載,九八式水冷,一
式
除了九二式車載,九七式車載因空間問題而改為彈匣,其餘的機槍一率是用三十發保彈板
要說第一次仿造因沒經驗因而誤用了三十發保彈板無可厚非
問題是保式重機槍製造出後應該會發現三十發保彈板的缺點
舊日本陸軍為何不放棄反而是一直沿續使用下去
到底是何原因讓舊日本陸軍對三十發保彈板如此迷戀
要說因舊日本陸軍未參加一戰,以至於不瞭解機槍的重要性,因此並不在意三十發保彈板極
慢的射速
但是日露戰爭的二零三高地與一戰英日協同攻擊青島的德軍要塞
露國十月革命時日本也派出七八萬日軍助戰,都在戰場上遭遇到機槍的彈雨
因此實在很難相信舊日本陸軍不瞭解機槍的重要性
另一說是資源缺乏,以至於舊日本陸軍只得遷就單一規格
但是我們看到舊日本陸軍為了遷就三十發保彈板製造了一堆東西雖然沒有消耗大量金屬,
但所耗費的人力製造機器與能源也不少
而且更糟的是最後還是走上了複雜規格,且還走重新設計製造的路
似乎舊日本陸軍最大的問題是南部麒次郎這位設計師與高層
幾乎南部麒次郎設計出來的輕兵器都很奇葩
步槍,手槍這些輕兵器縱使不是選最差也不會選優秀的產品
設計時完全把日軍士兵當神人,像是沒有瞄準具表尺的擲彈筒
剛製造時沒考慮,上戰場後士兵們應該會反映,但是直到戰爭結束仍然沒修改
而且日本似乎有種很奇怪的傳統,零件複雜化
理論上零件越少製造容易,速度快,成本低,故障率低
除非技術不夠,否則大家都是盡量簡化零件
但日本似乎還蠻反其道而行,往往只要一個零件便可以,確修改成三四個
這不僅增加製造加工成本,且更增加故障率
到底舊日本陸軍出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