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雄獅南下
1630年,與波蘭立陶宛聯邦停戰的瑞典王國入侵德意志,與天主教陣營正面衝突。在這之
前,華倫斯坦就曾奉命派遣部分單位進入聯邦領土,與瑞典陸軍交過手,雙方不算陌生。
在這節骨眼,華倫斯坦卻遭到解職。
這個被後世視為愚蠢的決策有其原因,第一是天主教聯盟盟主巴伐利亞的抗議,馬克西米
連一世認為華倫斯坦的軍力太強,威脅到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地位,不利於他和皇帝討價還
價;其二是皇帝本身也對華倫斯坦感到畏懼,畢竟華倫斯坦並非皇室的成員或姻親,也並
非出身奧地利,並不受到信任。
雖然蒂利伯爵本人對華倫斯坦沒有意見(他只是軍人),他還是得遵從上司的決定,也因此
再次成為德意志天主教陣營的首席指揮官。
華倫斯坦去職,不僅僅是讓天主教陣營少了一名天才,更使大量跟隨華倫斯坦而非皇帝的
傭兵離開,其中有些加入了古斯塔夫麾下,讓情況雪上加霜。
七月初,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和他的衛隊登上波美拉尼亞,他並未和天主教陣營正式宣
戰,但是談判並無進展,雙方都將對方視為對抗中的敵人。
透過一些北德盟友(如上一篇提到的施特拉爾松德)的協助以及瑞典海軍的奮鬥,瑞典部隊
持續跨海增援,奪取了一些天主教部隊佔據的城鎮,或是在談判後進駐中立地區。
波美拉尼亞公國不久就倒戈,瑞典陸軍南下而與天主教陸軍交戰,貿然在前線探查的古斯
塔夫本人甚至曾遭天主教哨兵俘擄,不過很快就獲救。
在這時候,不少城市陸續再次倒戈,但是馬德堡未曾和瑞典洽詢就自行與天主教聯盟決裂
,因為馬德堡距離太遠,瑞典無法迅速趕往支援。
接下來是一段機動作戰,瑞典陸軍和天主教聯盟陸軍互相奪取和防禦各地據點,其中最重
要的兩場攻防戰是1631年四月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戰役以及同年五月的馬德堡戰役。
奧得河畔法蘭克福被瑞典陸軍攻陷,馬德堡反之。馬德堡被攻陷之後發生了著名的馬德堡
大屠殺,研究指出這場屠殺並非蒂利有意為之,而是他和他的指揮官們未能控制住士兵所
致。
新教匯合
在這種情況下,天主教聯盟試圖以強硬的姿態迫使薩克森、布蘭登堡等仍屬於中立的邦國
支持自己,沒有想到竟造成反效果,讓薩克森決定與瑞典聯手。
值得注意的是,剛消滅國內胡格諾教派叛軍的法國這時候並沒有完全支持瑞典,也同時資
助巴伐利亞,希望巴伐利亞能和瑞典和談,放任皇帝自生自滅,但是後來這個斡旋失敗了
(事實上不可能成功)。
接下來就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天主教聯盟軍先在易北河的韋爾本強攻瑞典陣地失利,折
損數千,隨後在第一次布賴滕費爾德戰役中慘敗,精銳盡喪,最後在萊希河南岸防守時被
擊敗,蒂利陣亡於此。
由於蒂利陣亡,天主教聯盟短時間內無力再戰,皇帝不得不重新錄用華倫斯坦,後者先在
紐倫堡西南方一帶兩度擊退古斯塔夫,粉碎其無敵神話,接著在呂岑一役打到兩敗俱傷,
古斯塔夫當場陣亡,但是瑞典軍在名義上和戰略上取得爭議性的勝利。
華倫斯坦後來因為試圖擅自與敵方停戰而又遭疑忌,在可能謀反的時候被皇帝收買的軍官
刺殺。
三十年戰爭此後又繼續了十幾年,戰況來回拉扯,直到天主教一方終於妥協,但是新教徒
也沒有得到完全勝利─更何況新教陣營中還有個天主教為主的法國,可見這場戰爭名義上
是為了宗教,實際上更偏重利益。
我有點懶惰,像是1625~1630年英國和西班牙交戰(西班牙贏了),還有英倫群島內戰、聯
邦和鄂圖曼惡鬥,這些相關戰爭其實都可以聯繫到中歐的三十年戰爭本身。
戰爭的細節我也沒弄清楚,太繁複了,我覺得大概介紹一下即可。
附錄一:帕本海姆
Gottfried Heinrich Graf zu Pappenheim
帕本海姆出生於1594年的巴伐利亞,青少年時期就遊歷各國,求學並行俠仗義,後於1614
年正式皈依天主教。
1618年,帕本海姆棄筆從戎,放棄了原本追求的外交官生涯,加入了聯邦陸軍,學習到波
蘭人稱雄東歐的騎兵戰術。他很快就轉入皇家陸軍,以敢打不畏死知名,但未立刻受到重
用。
1620年,他以中校身分參加白山戰役,一度被同僚誤認為已經陣亡;1622年,他升任上校
和胸甲騎兵團團長,稍露鋒芒。1623年,他自請前往義大利戰場,支援西班牙盟友,因為
在一場防禦戰中取得奇蹟般的勝利,聲名大噪。
1626年,他被調回奧地利鎮壓又一次新教起義,並令人訝異的摧枯拉朽般粉碎叛軍。之後
他平步青雲,成為高階指揮官,他和蒂利或華倫斯坦的聯手常被視為當時天主教陣營的勝
利保證。
他在馬德堡大屠殺中被當作元凶之一,儘管他似乎沒有下令燒殺劫掠,而且不管是私人感
情或是戰略需求都沒有理由這麼做,他強硬的要求攻進城中仍是這場大屠殺的契機。
第一次布賴滕費爾德戰役中,帕本海姆失去耐性的擅自發起進攻,最終導致了戰敗。雖然
他的行動有其合理性,疑似未經蒂利許可而魯莽行動仍屬於大忌,更何況他也未能在他的
七次衝鋒中擊敗瑞典部隊。
帕本海姆在這場戰役中的指揮表現雖然不佳,甚至有點糟糕,卻也展露出他的無畏和武勇
:據稱他親自手刃十四名敵人。
在華倫斯坦重新編組皇家陸軍的時間裡,帕本海姆充分利用他的騎兵游擊戰略,讓古斯塔
夫又一次嘗到過去在利沃尼亞對抗波蘭人的麻煩。古斯塔夫對帕本海姆評價頗高,反之亦
然,雙方算是宿敵。
在1632年的呂岑戰役,帕本海姆及時支援華倫斯坦,卻在激戰中被瑞典的三磅炮擊中身亡
,他的死對頭古斯塔夫也在同一天陣亡。
總結:
擅長騎兵、打游擊戰,因為過於無畏和魯莽,在重要戰役中有機率會出錯。
附錄二:
蒂利敗給古斯塔夫,被認為是前者的軍旅生涯已在走下坡,後者卻正在巔峰,而導致勝負
如此,個人才能沒有決定性差異。
古斯塔夫在連續幾場戰役中的勝利主要取決於瑞典的優勢火力,而這個優勢火力主要又是
來自於炮兵,特別是團部三磅炮。在遇到古斯塔夫之前,天主教徒僅裝備獨立的炮兵,罕
有這種類似支援性質的配屬火炮。
華倫斯坦後來讓手下也裝備了團部炮,瑞典陸軍的火炮優勢就減小了。至於瑞典軍的多兵
種聯合作戰,華倫斯坦簡單的以塹壕戰略抵銷這種優勢,畢竟步兵和騎兵和炮兵在攻擊陣
地時是很難混編的。
附註:
皇家陸軍的方陣(不確定是否由華倫斯坦編組)vs蒂利的天主教聯盟方陣
皇家方陣 天主教聯盟方陣
人數 1024 2028
長矛 512 968
火槍 512 1068
雖然聯盟方陣的火槍比例較高,因為方陣縱深比較大以及火槍手配置仍在四個角落,正面
火力並未完全發揮,反而是皇家方陣比較接近線式戰術。
有相關問題可以問,我幫忙回答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