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歐強權介入
很少人知道丹麥昔日的輝煌與強大。
1620年代,丹麥雖然已經失去了對瑞典、芬蘭地區的控制,卻仍擁有挪威、冰島和少許德
意志領土(皆以共主或附庸方式兼領),其海軍稱雄一方,陸軍也稱得上一方豪強,特別是
在1610年代銳意改革之後。
透過松德海峽的商貿通行權,以及瑞典先前戰敗的賠款,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財力
和軍力蒸蒸日上,並逐漸把勢力深入德意志北部。舉例來說,漢堡(城市)就在1621年承認
丹麥為宗主。
雖然丹麥在下薩克森區逐漸取得盟主地位,克里斯蒂安對於南下逐鹿德意志仍顯遲疑,畢
竟這樣一來他將與皇帝、天主教聯盟進入戰爭狀態。他先前選擇單純資助新教聯盟,但是
後者此時已崩潰,迫使丹麥親自介入。
1625年,海牙聯盟成立,成員包含聯省共和國、英國和丹麥;法國雖然不是成員,卻也在
幕後給予該聯盟援助。海牙聯盟向天主教陣營宣戰,希望把天主教勢力擊退回南方,避免
以西班牙為首的天主教徒透過骨牌效應橫掃全歐。
斯皮諾拉的人生巔峰
海牙聯盟成立的速度太慢,各種斡旋談判讓進度遲緩,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對手不願意給他
們這種機會。
1625年六月,西班牙名將斯皮諾拉在十一個月的包圍之後攻陷布雷達,而荷蘭名將拿騷的
莫里斯則在戰役結束前就已病逝。布雷達的淪陷震動全歐,荷蘭人精銳盡出、甚至有英國
和德意志的新教徒援軍相助,竟蒙受如此沉重的打擊,令人不可置信。
這場仗成為斯皮諾拉的人生代表作,也顯示出西班牙國力之優越─戰役後期,西班牙佛蘭
德軍動員了八萬部隊,半數用以維持後勤和牽制來自其他據點的新教援軍。
當斯皮諾拉在西歐的低地國逞威,中歐也出現變化,不僅僅是因為丹麥的勁旅南下,也因
為皇家陸軍換了主帥。
新的主帥,名字是華倫斯坦。
華倫斯坦的軍事思想
阿爾布雷希特˙馮˙華倫斯坦,1583年出生於波希米亞的新教徒貴族家庭,家世並不顯赫
、甚至比較貧困。他在求學時逐漸同時精通德語和捷克語,並且成為血氣方剛的青年,多
次犯下私人決鬥的罪刑(當時的貴族公子普遍有這種前科就是XD)。
1604年,華倫斯坦首次進入皇家陸軍服役。他在1606年皈依天主教,可能是因為新教徒開
始被打壓,以及他在就學過程中接觸到耶穌會,但是難以證實。
1617年,已透過婚姻和家族聯姻致富的華倫斯坦首次組織200騎兵,成建制的加入皇家陸
軍,解除格拉迪斯卡的包圍。在那個時代,各國軍隊往往是私人單位,類似民國初年的軍
閥時代。
三十年戰爭爆發後,華倫斯坦組織了一支胸甲騎兵團,自己擔任上校和團長,後來更協助
組織皇家陸軍的擴編。因為皇室政府苦無資金,越顯無力,皇帝終於在1625年夏季給予華
倫斯坦許可,讓他幫政府建立一支有力的陸軍,以使皇帝不用看巴伐利亞的眼色。
華倫斯坦的軍事思想歷來多有研究,我把它歸諸幾點:人海物資海、保守的塹壕戰防禦策
略,以及到處抄襲別國的優點。
「Bellum se ipsum alet」,戰爭會養活自己。
這是華倫斯坦用以養活軍隊的方式,也是那個時代的各國觀念,簡單來說就是不斷劫掠敵
方領土,同時壓榨剛打下來的地區,以避免母國經濟的崩潰。
華倫斯坦在壓榨出足夠的金錢之後,以企業化的觀念來運轉整個後勤體系。他建立了直屬
於自己的兵工廠,製造各種武器、制服、補給品等等,這種效率比其他國家的鬆散制度好
很多(西班牙、鄂圖曼除外)。
有了錢之後,華倫斯坦廣招各地部隊,主要是讓老兵去找同鄉或認識的年輕人,逐漸組織
出一支像樣的大軍。
華倫斯坦被視為三十年戰爭之後歐洲戰爭規模增大的元凶,他的總體戰略概念就是人海物
資海戰術─只要有優勢兵力、優勢武裝和優勢補給,一定會有戰略上的優勢。這點和同時
期的西班牙頗為類似。
其次,華倫斯坦不愧被稱為西班牙方陣體系最後的有力傳人,也同時繼承了西班牙方陣之
父科爾多巴的塹壕戰理念:我只要躲在重重防禦工事之中,你即使武勇無雙,也只能在防
守優勢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還有就是,華倫斯坦並不討厭抄襲別人的優點,這讓他的部隊常常研究如何改進戰術和裝
備。
1625年,丹麥入侵德意志的時候,華倫斯坦把皇軍重新擴編到約三萬人(還在持續增加),
得以和蒂利平起平坐,向北方迎擊。
附註:
比誇伯爵在1621年的匈牙利陣亡,接替他的幾位將領不是很有名也不太重要,我就略過了
。
喔對了,匈牙利戰區的加百列這段時間又好幾次和皇帝重新開戰又停戰,反正鬧了半天也
沒影響,就先不提。
德紹橋的震撼登場
1626年四月底,經過初步交鋒,再次轉移到丹麥陸軍的曼斯菲爾德指揮一萬數千人迅速南
下,試圖衝過德紹,進攻更南方的馬德堡,誰知道天主教徒比他更快,前鋒部隊早一步在
德紹橋布置了伏擊陣地,其他單位陸續趕上。
這時候的華倫斯坦還不是很有名,國際上對他的認知是不信任,甚至有傳言他隨時將被撤
換,身經百戰的曼斯菲爾德更出現輕敵的情緒。
新教部隊在這場戰役中踉踉蹌蹌的衝過炮火,試圖渡過易北河,結果慘遭華倫斯坦的兩萬
部隊輾壓,傷亡枕藉,被迫向北方撤退。
這只是令華倫斯坦被稱為戰爭天才的第一場仗。
盧特的慘劇
克里斯蒂安四世發現華倫斯坦移師德紹一帶之後,趕緊帶著他的兩萬部隊進攻蒂利,後者
及時得到華倫斯坦派來的數千援兵。
天主教聯盟依舊強大,但是在前幾年的戰爭中多少損失了一些精銳老兵,而且對方還是北
歐強權,所以蒂利不敢托大,但他的謹慎也使丹麥軍無機可趁,不得不北還,直到八月底
在盧特和哈豪森之間的泥濘地被追上。
在盧特,克里斯蒂安四世的部隊(包含盟友的單位)數量上和蒂利相當,都約兩萬人,裝備
水準也相仿,但是經過一路進軍和後撤,丹麥軍已經相當疲憊且士氣低落,再加上克里斯
蒂安四世本人在戰術上的無能,結局已可預料。
不管是一開始的炮擊戰,還是接下來的來回突擊(據說蒂利下令突擊數次,直到丹麥軍無
力反擊而瓦解),丹麥軍都毫無章法,最後就以近萬人死傷和被俘慘敗,殘部四處潰散。
克里斯蒂安四世在戰役中換了四匹馬,最後仍無法挽回勝利。他的軍事能力和蒂利相比實
在太差,戰役一開始甚至只有兩門炮布置到位,戰役中也未能有效阻止對方進逼或防備騎
兵迂迴。
這場仗成為蒂利人生中的巔峰,丹麥陸軍主力的大敗讓巴伐利亞被確認為德意志的強權。
經過這場慘敗,下薩克森地區的地方政權紛紛背棄丹麥,宣布中立或甚至倒戈到天主教一
方,可見丹麥陸軍的威望傷得有多重。
華倫斯坦的首次失利
我在描述這場漫長的三十年戰爭時,略過了無數次小規模的衝突和逐城逐鎮的攻防戰,還
請見諒。
接下來要說的是,華倫斯坦人生中最嚴重的挫敗之一:施特拉爾松德大圍攻。
1627年秋季,波美拉尼亞公國向皇帝輸誠,同意讓華倫斯坦的軍隊進駐當地,但是半獨立
的施特拉爾松德(漢薩城市之一)拒絕,雙方交涉無果,最後該城鎮倒向丹麥,瑞典此時也
參了一腳。
瑞典在同一時間正與波蘭激戰,由於波蘭取得了奧地利的援助,瑞典決定接下來要介入德
意志,並給予丹麥支援。施特拉爾松德在這個時間點和瑞典締結長達二十年的同盟契約。
華倫斯坦在1628年四到八月的圍攻中失利,撤離該城周邊。此地就是日後瑞典進軍德意志
的橋頭堡。
丹麥退出戰局
曼斯菲爾德這時候帶領所部的殘餘部隊前往匈牙利,和加百列回師,但這時加百列第三次
和皇帝停戰,曼斯菲爾德於是試圖繼續往南方迂迴,可惜他病逝當地。
軍力已經非常貧弱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在1628年秋季再次與華倫斯坦交戰,此役規模不大,
卻使丹麥軍被徹底掃出德意志(戰況太過壓倒性,沒啥細節好說),象徵三十年戰爭的丹麥
階段告一段落。
這時候,大家都以為天主教徒將暫時稱霸德意志,但是瑞典的雄獅可不打算接受,開始轉
頭看向德意志。
1629年,丹麥和皇帝停戰,丹麥保證不繼續介入帝國內部事務,以換取皇帝不乘勝追擊。
丹麥階段的戰爭又被稱為皇帝戰爭或下薩克森戰爭。
1630年,三十年戰爭邁入瑞典階段。
附註:
大約在1627年,丹麥和瑞典陸軍的蘇格蘭人比例開始急遽升高。
怕被嗆,附上參考資料:
Wars of Religion Western Europe 1610-1660 Field of Glory Renaissance
The Later Thirty Years War: From the Battle of Wittstock to the Treaty of
Westphalia
http://xenophongroup.com/EMW/article005.htm
http://www.doc88.com/p-0314730890355.html
Wikipedia
http://www.armchairgeneral.com/forums/showthread.php?t=24633
…等(還有幾本osprey的書和幾個網站)
曼斯菲爾德和斯皮諾拉我之前有寫過簡介,有興趣可以找找看
丹麥階段其實蠻無聊的,雙方差距頗大,比較重要的就是華倫斯坦崛起,
話說華倫斯坦的戰略觀念給我的感覺很像WWI,塹壕戰+人海戰術,難怪是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