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子彈與突擊步槍革命(中)-劇變與分歧

作者: MB10   2014-07-20 02:59:08
趁周末趕快來生一下(遮臉
請先看過我上面#1Jna56ow #1JniDQ5x 這兩篇
有些小細節部分裡面都有提到,我這篇就不再贅述了
承接上一篇,第三種步槍就是Mkb.42、StG.44系列的突擊步槍
德國人在39年開始的Mkb計畫,已經開始正視全威力彈所帶來的問題
空軍先行完成的FG42,更是直接發生在眼前的血淚教訓
萬幸的是,德國人這次總算踏出最關鍵的一步-削減彈藥威力
並做出了突擊步槍革命的幕後推手:7.92x33mm Kurz (有"短"之意)
出於後勤條件考量,以及為了能夠直接利用現有子彈生產線
Kurz使用與全威力彈(7.92x57mm)同樣的口徑、同樣的彈殼管徑
只是截短了彈頭(降低重量)與藥筒(降低裝藥量)
減少的裝藥量使得連續射擊時保持精確度成為可能
同時彈頭因截短長度而形成的錐形化外觀,意外的保證了破壞力以及飛行穩定性
這種威力弱於全威力彈,但是優於手槍彈的新形子彈
被稱為中間威力型彈藥(Intermediate Cartridge)
(全威力彈的名稱,其實也是因為先有中間威力彈這個名詞才有的相對稱呼)
Kurz研發成功後,德國人順利推出Mkb.42(H)、(W)兩款試作樣槍
在試驗性的投入東線戰場後獲得將士廣泛迴響,證明了這項計畫思路的正確性
儘管Mkb計畫的命運因為希特勒而曲折起伏,最終仍然得以用StG.44的確定型號投產
輕便的槍身、30發高裝彈量、穩定的半/全自動射擊精確度、300~400m的射程
半多世紀以來步槍發展所追求的極致目標最終在StG.44上達成
雖然StG.44因為第三帝國的敗亡導致服役時間非常短
但無法動搖它開啟現代突擊步槍革命浪潮的絕對地位:
StG.44是第一款大規模服役、使用中間威力彈的突擊步槍
其實,在StG.44之前早已有數款槍型差點成為"第一槍"
在一戰後期,法國和沙俄就已經開始弱化全威力彈的試驗,甚至造出可行的樣槍
法國人推出的Mle 1918 Ryberolle (8x35mm) 還處在性能測試的階段
就在一戰獲勝後,被法國軍方遵循光榮傳統的自我閹割掉了
而俄國人完成的Federov Avtomat (6.5x50mm),是不少人認同的突擊步槍鼻祖
儘管因為後勤問題使用日本的6.5x50mm Arisaka全威力彈而受到質疑
不可否認該槍的設計理念已經具備突擊步槍的雛形
可惜這款步槍在一戰末期少量服役後,便隨著沙俄在赤色革命風暴中消失
美國人曾經最接近突擊步槍的門檻
美軍在二戰時使用的M1 卡賓槍使用了特殊的 .30 Carbine彈藥(7.62x33mm)
卡賓彈其實和Kurz相同,一樣因為後勤考量而遷就於全威力彈口徑
可是美國人卻沒有像德國那樣開發出Kurz的錐形彈頭
反而很詭異的弄出了類似手槍彈外觀的長形圓彈頭
雖然威力強於手槍彈,射程和彈頭穿透力卻非常孱弱
結果卡賓彈雖然符合中間威力彈的定義,卻常常僅被當成特殊彈看待
行文至此,全威力彈的絕對優勢地位在二次大戰後也隨之落幕
諷刺的是,突擊步槍新理念的出現並沒有使步槍發展的道路趨於統一
反而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繼續延續上個世紀的分歧
StG.44嶄新概念帶給東西方陣營相當大的衝擊,兩方卻作出截然不同的反應
在Mkb.42和StG.44最為活躍的東線戰場上,蘇聯部隊在德軍的精良火力前付出了慘痛代價
俄國人很快就意識到Kurz的優點,並開發出了他們自己的中間威力彈:7.62x39mm
(此款中間威力彈和Kurz以下都簡稱短彈,因為都是截短全威力彈)
SKS半自動步槍最先應用了這種型號的子彈,在45年時投入對德戰場使用
相較於蘇聯軍中原先使用全威力彈的半自動步槍SVT-40
使用短彈的SKS展現了更為穩定優異的射擊性能
遺憾的是,在SKS徹底打響名號成為一代名槍前,二次大戰便宣告結束
而它的後繼者卻是槍械史上最為璀燦奪目的AK-47,Kalashnikov
AK-47承襲了StG.44"使用中間威力彈的自動步槍"的構想
(但是在槍械結構的設計上與StG.44並無太多相似之處)
並且隨即成為蘇聯軍隊班用火力構成的核心基礎
使用的7.62x39mm M43子彈也取代7.62x54mm R成為蘇聯新一代的標準規格子彈
戰後推出的RPD、RPK兩代班用輕機槍亦使用M43彈藥
此時的蘇聯步兵班編制已經可以窺見現代步兵班編制的影子
不過7.62x54mm R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台,在蘇聯軍中仍然佔有重要地位
有鑒於M43短彈在中長程射擊上的不足,蘇聯依舊保留了使用全威力彈規格的武器
PK/PKM機槍和SVD半自動狙擊槍都使用7.62x54mm R,做為排、連級的中長距離支援火力
與華約國家迅速掀起的步兵輕武器大革命浪潮相比,北約國家幾乎可以說是毫無反應
當然,這多少和盟軍過去在西線戰場上與德軍對抗時火力並沒有明顯劣勢有關
雖然美軍注意到M1 Garand和BAR飽受全威力彈後座力過大之苦
卻依然沉迷於陳舊的步槍射程至上主義,而拒絕接受中間威力彈的觀念
(我個人是覺得M1卡賓槍虛弱的表現可能也有影響到高層對中間威力彈的看法)
只在7.62x63mm的基礎上推出了稍微減少裝藥的7.62x51mm
這或許也和美軍當時的步兵進攻思想有關
有別於德軍步兵班以機槍為主軸,"步兵支援機槍"的作戰方式
美軍更偏重以步兵為突擊主力、機槍支援步兵的進攻戰術
在這種戰術思想下,崇尚單兵個人火力的壓制能力也無可厚非
(兩種不同戰術的結果就是,德軍進攻緩慢但傷亡率低,且於防守時非常強勢
而美軍雖然進攻時攻勢凌力且有效率,傷亡率卻更高)
和美國人的保守固執相比,英國人這次就很有先見之明
在西線戰場上見識到Kurz短彈的作戰效能後
英國人馬上體認到全威力彈的後座力已經無法適應未來輕武器自動化的潮流
因此開始了新彈藥的研發;雖然他們的新計畫野心非常大:
英國人期望能開發一種新彈藥,然後以此彈藥為基礎開發一款"輕型步槍"槍系
他們希望這款輕步槍槍系,能夠取代英國軍中現役所有使用.303彈藥的武器
包括李-恩菲爾德步槍、布倫(Bren)和維克斯(Vickers)機槍在內的各式輕重機槍
並且,新彈藥必須要在保持和.303差不多彈道效能(也就是威力)的同時
盡可能的減少後座力和槍口閃焰,以維持全自動高速射擊下的可操控性
兩項7mm口徑彈藥計畫隨之而生: .270與.276,隨後.270被終止並專注於.276
最後,英國人成功研發出全新規格的彈藥: .280 British (7x43mm)
其實這款彈藥就是.276且口徑未變,但因為不明原因在研發成功後命名為.280
我們仍然可以從公制單位尺寸看出端倪(.280口徑的話會是7.2mm)
這款彈藥據稱在長距離射擊測試時,表現出比.303更優良的穩定性
且由於後座力減弱到大約.303的一半,因此射擊者普遍反應操控性良好
英國人還以此開發了犢牛式(Bull-pup)的九號步槍(EM-2, NO.9)
該槍就是LA85的前身,且已經符合突擊步槍的條件
看起來英國人成功達到了他們充滿野心的研發目標,並積極的向北約盟友們推銷
當比利時和加拿大都表現出對新彈藥的強烈興趣時,卻遭到來自美國的強烈反對
加拿大不得不隨後表態,只有在美國採用.280的前提下才會跟進使用
英國和比利時則不斷提出各種.280修正案,試圖和美國人協調但屢遭拒絕
於是,北約就在美國嗆明拒絕使用任何小於.30口徑彈藥的強硬態度下
不得不將美國開發的子彈正式定為7.62x51mm NATO,做為北約標準規格子彈
且基於美國人"自動射擊只是緊急狀況下才採取的措施"這種恐龍想法
北約國家就這樣很可怕的在二戰後,繼續推出了一批使用大威力彈的選射步槍(註1)
美國的M14
比利時的FN FAL
大英國協引進的FN FAL,型號編為L1 (註2)
聯邦德國(西德)引進的FN FAL,型號編為G1
西班牙的CETME
聯邦德國稍後引進並改良自造的CETME,型號編為G3並取代G1(註3)
法國人則在戰後就已經自行開發使用7.5x54mm的MAS-49/56半自動步槍
這些步槍就如前文所述第二類步槍一樣,半自動射擊時表現良好且具射程優勢
一但切換成全自動射擊模式,就會發生槍口跳動無法控制的慘況
而北約各國的班用機槍也以7.62x51mm NATO為標準彈藥
美國的M60、歐洲國家廣泛採用的FN MAG(英國型號L7)以及德國更改MG42口徑的MG1(註4)
法國人一樣先行開發使用7.5x54mm的AA-52,不過後來也引進了FN MAG
50年代是現代步槍發展史的一個分歧點,是全威力彈完全退居二線之前最後的掙扎
但是全威力彈和中間威力彈的爭論一直要到越戰時才得到驗證
美國的M14,在越南的叢林中笨重和槍身過長的缺點展露無遺
而失去了長射程的距離優勢,在近距離駁火的戰鬥下被AK-47狠狠教訓了一頓
終於醒悟到犯下多麼愚蠢錯誤的美國人這次反應十分迅速,推出了5.56x45mm的M16
將現代步槍的發展直接推向了下一個階段:小口徑彈時代
註1:
選射步槍(Select-Fire)的意思就是具有選擇半自動、全自動射擊功能
而這批尷尬的步槍因為其尷尬的定位而被一些人稱為戰鬥步槍(Battle Rifle)
同期間的法國MAS-49和比利時的FN 49有時候也被歸在這個範疇
(戰鬥步槍有時被用在稱呼使用全威力彈的半自動步槍上)
註2:
比利時為感謝盟軍在二戰時解放比利時,FAL向北約各國開放專利不收取權利金
因此獲得廣泛制造、採用,到80年代小口徑步槍興起為止約製造400萬枝
曾被9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軍隊列裝為制式裝備,並且在當時很是受到西方僱傭兵推崇
註3:
第三帝國在StG.44的成功後又繼續委託毛瑟研發了StG.45(M)
該槍首次使用了滾輪延遲反衝(Roller delayed blowback),但只生產30枝二戰就結束
滾輪延遲反衝的設計者Ludwig Vorgrimler後來前往西班牙的特殊材料技術研究中心
並以StG.45為基礎開發出了CETME(特殊材料技術研究中心的縮寫)步槍
該步槍後來被聯邦德國所注意到,於是從西班引進,交給近代鼎鼎大名的H&K公司製造
並且改名為G3 (Gewehr 3),G3步槍也大受歡迎,和FAL有差不多的產量
滾輪延遲反衝的技術後來被H&K廣泛運用在MP5、PSG等該廠名槍上
註4:
MG1、MG2、MG3其實大同小異,是將MG42改成7.62x51mm NATO版,後來以MG3為主
MG1是最初開始生產的MG42 NATO版,A1~A5只有細部修改上的不同
MG2則是直接將二戰時使用的MG42改裝成可射擊NATO彈
MG3某方面來說有點最終修訂版的味道,1968年正式大量生產
最後一篇過幾天奉上,內文可以預告絕對不會太長
以上,希望大家會喜歡
作者: a33356 (Slaanesh's Champion赤卡)   2014-07-20 03:25:00
FN FAL大概是除AK系列以外,20世紀後半段曝光率最高的單兵武器了,只是因為好萊烏的關係,名氣沒有史東納系列高
作者: nanshinner (白河)   2014-07-20 03:27:00
用心推
作者: Seiran (它它)   2014-07-20 04:53:00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4-07-20 09:13:00
北約有個國家沒得到FAL免費授權,叫西德
作者: sdiaa (桂綸鎂)   2014-07-20 09:14:00
M1卡賓那類圓頭扁頭步槍彈 米國民間用得很習慣了~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4-07-20 09:22:00
也因為比利時拒絕給西德生產授權,導致西德去西班牙買回由德國人設計出來的CETME步槍,也讓FAL從此多了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G3更慘的是多了一個後來居上的槍廠H&K
作者: QuentinHu (囧興)   2014-07-20 12:22:00
作者: roseritter (滿城皆帶閃光彈)   2014-07-20 16:28:00
作者: cheng399 (cheng399)   2014-07-20 16:55:00
推 好文
作者: jkdgolden (兼職B-Boy.小鎗)   2014-07-20 23:17:00
推!以前玩COD,AK47和FAL並稱走到哪都會踢到的武器...
作者: g3sg1 (ACR入手!)   2014-07-20 23:50:00
FAL因為是德國所以不給授權嗎? 結果讓人家弄出G3......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4-07-20 23:55:00
沒錯,畢竟比利時被德軍閃擊亡國的記憶猶新
作者: LUDWIN (暑假已經過完了)   2014-07-21 00:09:00
作者: slcgboy (艾羅米)   2014-07-21 00:48:00
FAL這麼開放 台灣可以生產嗎???
作者: roseritter (滿城皆帶閃光彈)   2014-07-21 01:07:00
類似的東西 台灣有M14和57式了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4-07-21 16:58:00
台灣有想過仿製,後來拿到M14生產線就作罷了
作者: PsycoZero (彩子 還有零)   2014-07-21 22:25:00
可憐的是日本,為了用NATO彈所以搞了個7.62減裝彈結果5.56出來了
作者: LUDWIN (暑假已經過完了)   2014-07-22 00:49:00
索尼表示:這段往事好眼熟。。。
作者: a33356 (Slaanesh's Champion赤卡)   2014-07-22 01:26:00
而且搞出來的7.62步槍奇爛無比...
作者: PsycoZero (彩子 還有零)   2014-07-22 11:25:00
64式還好啦,會解體就是了...
作者: KOYOYO (K.O YO)   2014-07-25 14:09:00
推,寫的真好
作者: newtyper (廢文無產階級者)   2014-07-28 14:27:00
推 中間好幾把槍都是原本沒聽過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