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議
暹羅出兵這事在整個壬辰戰爭期間至少有紀錄的就被提及了三次
第一次就是在戰前,那時朝廷聽聞日本即將進犯的消息,曾詢問過朝鮮是否有此意願,至
於這一次算是第二次,故事緣起於八月十日的一份來自遼東的奏章
這封奏章源自建州,由努爾哈赤發出,信的內容大意為:他剛統一了建州的女真諸部,可
以為了大名明戍守邊疆,想懇請朝廷賜予將軍之職等等,後面又提及希望建州出兵三萬援
朝抗日
其實一開始朝廷對這個誘人的提議是很有興趣的,因為努爾哈赤的身分特殊,不是一般的
女真族長,他曾是李成梁的貼身,朝廷這次已經相中李如松作為入朝援軍總指揮,李如松
和努爾哈赤關係不錯,剛好可以壓著他
不過這提議在朝鮮人這關過不去了,長年對抗女真人的朝鮮朝廷當然不肯讓昔日死敵踏入
他們家園,寧願讓日本繼續占著他們的土地也不要北方的蠻族過來幫忙
這時的石星正為出兵之事犯愁,努爾哈赤的提案雖然最後被否決了,但讓外邦出兵是個不
錯的主意,他找來了一位在京師當外交中間商(京師是大明核心,存在非常多官場潛規則
因此當時不少這種替不熟悉大明官僚體制的邊境小國使節打通關節的中間人)的鵬程起,
詢問了是否有適任的國度,鵬程起在此就提起了暹羅
剛好這時暹羅使節握叭喇也在京師,石星就透過了鵬程起引薦了這名使節並提出需求希望
寫份奏章說暹羅可以為大明出支部隊
這份奏章引起朝廷的轟動,以萬曆石星為主的一派認為此事可行,但仍有一派存在反對意
見,一是暹羅有沒有這能力、二是會不會趁機打大明
這事就這樣吵不出結論,最後乾脆詢問離暹羅最近的兩廣總督是否可行,這時剛好碰到薛
藩準備出發到朝鮮的時候,於是來自萬曆的聖旨就多了這麼一段
"並宣喻琉球暹羅等國,集兵數十萬,同征日本,直搗巢穴"
同時石星認為從京師到廣州這一來一反太花時間了,需要派個人先去要暹羅做好準備,鵬
程起就如同沈惟敬那時一樣自告奮勇前往,石星照例給了參將頭銜、發了筆錢、給幾十個
手下,就這樣啟程了
不過最後鵬程起在外面兜了一大圈吃喝拐騙就是沒去暹羅這事先不提,石星送走鵬程起後
,正準備想如何跟朝鮮人提起此事時馬上就有一個朝鮮使節上京,這個人是鄭昆壽,是為
了促成大明正式出兵而來的
石星馬上安排了鄭昆壽跟握叭喇兩個使節的飯局並提出此事,要鄭昆壽將此消息先帶回朝
鮮,想當然李松沒對這聽起來很"奇幻"的提議有什麼表態,不過最後這事沒再等到被朝鮮
回絕了
兩廣總督基於非常多的理由跟最重要的"很麻煩"這點,強烈的建議不要讓暹羅入明援朝,
兩廣總督的蕭彥把暹羅描述成了一個狡詐多端的國家,實際上的暹羅雖然對他周邊的國家
來說(尤其是緬甸)是非常凶暴狡猾的存在,但暹羅對明朝關係非常好,不只鼓勵跟漢人通
婚,還減低中國商人的關稅
結果從年中開始一路折騰到年底這事又折腰了,石星現在栽了兩次跟頭,不過這次他要在
自己的主場打一場仗:促成廷議正式對朝出兵
石星看鄭昆壽差不多把京師政府機關哭完一輪後(這段時期每一個朝鮮使臣都是來哭的),
於九月二十八日召見鄭昆壽,除了介紹暹羅使臣外,還包含了詢問朝鮮底細的深入談話
十月二日,石星在廷議上又提了朝鮮出兵議題,照例這議題被反對了,但是出乎意料之前
未通過的火器援助案反而通過了,可見反對派心腸也被朝鮮的使臣給哭軟了,到了十月五
日石星再上奏,要求閣部九卿科道集體來一次廷議
這次廷一石星算是做足準備了,除了繼續提援朝事宜之外,還加了兩條:
一是兵部尚書石星上奏願親自入遼東居中策畫,二是推薦寧遠伯李成梁一同入朝
這下朝廷又轟動了,李成梁是朝廷多年來一直要拉下來的重要人物,朝廷絕不願再讓這號
人物重新復出,再來大明從來沒有兵部親征的先例,這兩條是注定不可能通過了,但是這
就是石星的計畫, 說開窗你們不肯,說拆屋你們就肯開窗了
果然反對派的反對意見已經減少,主要反對出兵的理由也變成朝鮮敵情不明不宜躁進,不
過這場廷議石星還準備了最後的秘密武器,薛藩之前對朝鮮的調查報告現在已經回到石星
手上了
這份報告明確指出三點,第一提出"夫遼鎮京師之臂 而朝鮮者遼鎮之藩籬也"朝鮮屬必救
之地,第二指出日軍與朝鮮的動靜,日軍立足未穩,而朝鮮軍民"彼國之人 莫不以恢復為
念 誓不與此賊俱生 乘此人心 加以精兵 與彼夾攻 則倭奴必可計期剿滅",最後則提到"
北人善於禦虜 南人善於禦倭"提議大量動員南兵入朝
現在反對派再提不出具體反對意見,石星總算統一了廷議的眾臣意見,萬曆也總算能打他
一直想打的朝鮮戰爭,出兵一事正式敲定
在確定出兵的現在,剩下的事都只是枝微末節,關於主帥人選,在這時才敲定案,原先提
議的李成梁是斷然不可能的,但李成梁的面子還是要顧,自然這重責大任就落到李家長男
李如松頭上了,這時的他正因為寧夏一戰剛結束而漂亮的凱旋榮歸
而在調集部隊一事上,更是空前的出動遼東在內的、浙兵、保定、宣、大、薊州等地,加
上原先邊境屯駐的九千人,這次動員規模達到空前的四萬人,而宣、大、薊、保等地因為
要對抗蒙古人所以只派出當地團練,但遼東可以說是精銳盡出,而浙兵更全是戚繼光的血
脈,由胡惟忠、駱尚志、王必迪等領軍
而在大明"以文馭武"的祖制之下,這種國家級的動員必為文官作為最高指揮,這工作毫無
意外地丟到在遼東忙上一陣的宋應昌身上了
宋應昌是個典型的大明官員,六部做過其中四部,雖然官場生涯資歷只算普通但也算十項
全能,不過宋應昌這人出了名的不務正業,歷任山東巡撫時,山東民生沒有什麼變化,軍
備等級倒被提高一大截,宋應昌時常上書提出邊境政策改善方針,對軍事方面似乎有特別
愛好,這次總算如願以償,在八月被轉到兵部並調往遼東開始經略
現在,大明已經做好了名義上第一次實質上第二次的入朝動員
陣容如下: